以意逆志,悟情入境,—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教学札记

会唱歌的鸢尾花

教学困境:审题意蕴难明,意境情感难联 <p class="ql-block">  在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中,以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为例题展开教学。</p><p class="ql-block"> 原题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登岳阳楼(其一)[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宋]陈与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山欲暮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p><p class="ql-block"> [注]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p><p class="ql-block">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p><p class="ql-block"> A.首联写诗人面朝洞庭湖背靠长江,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楼上的帷幔一动不动。</p><p class="ql-block"> B.颔联思昔抚今,忆“昊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p><p class="ql-block"> C.颈联写诗人三年来行程万里,多灾多难,今日登上这快要倒塌的岳阳楼眺望远处。 </p><p class="ql-block"> D.尾联写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风霜里登楼凭吊古人,看着远处的古树和湖水,无限伤悲。</p><p class="ql-block"> 2.历代评论家都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习杜甫诗歌的成功之作。请结合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一诗,从意境和用词两个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学习杜甫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的。</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歌的注释给得较为充分,学生结合注释很容易理解诗歌的情感,同时也发现了陈与义与杜甫经历以及诗歌内容的相似之处。选择题的设误在于C选项对“危”字的理解,因为有“危楼高百尺”“危乎高哉”这样熟悉的句子,高三的学生很轻易的判断出“快要倒塌”这一表述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简答题要求从意境和用词角度,分析该诗学习杜甫《登高》表达感伤之情的方式。学生审题时易误判答题方向,将重点置于抒情手法而非题干要求的意境与用词。同时,他们难以理解辽远壮阔景象与感伤之情的关联,这成为教学的两大难点。</p> 破题之策:意象梳理为基,情境剖析为翼 <p class="ql-block">  为化解难点,我选取了杜甫《登高》、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三首经典诗词。</p><p class="ql-block"> 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意象,</p><p class="ql-block">《登 高》:急风,广阔的天空,猿鸣,白沙,飞鸟,落木,长江</p><p class="ql-block">《雨霖铃》:鸣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广阔的楚天</p><p class="ql-block">《声声慢》:急风,淡酒,过雁,黄花,梧桐,细雨</p><p class="ql-block"> 进而深入剖析意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p> 情境深析:意象绘景,经历铸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登高》之悲壮</span></p><p class="ql-block"> 诗中,急风如怒号的号角,呼啸而过,它无情地席卷着天地间的一切,让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不安的动荡之中。广阔天空下,猿猴发出凄厉的哀鸣,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似是对命运不公的哭诉。白沙洲上,飞鸟孤独地盘旋,它们在狂风中挣扎,寻找着一丝安宁,却又显得如此无助。落木萧萧而下,如同岁月无情地剥落生命的繁华,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时光的重量,暗示着生命在岁月长河中的渺小与脆弱。长江滚滚东流,永不停息,象征着历史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却也无情地淹没了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勾勒出一宏大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变故。他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自身饱受漂泊之苦,长期处于贫困、疾病的困扰之中。在这种艰难的生活境遇下,他目睹了国家的战乱频仍、百姓的流离失所。因此,他的“悲”不仅仅是个人生活苦难的反映,更是对整个国家命运衰落的痛心疾首。这种“悲”情是一种站在历史与生命的高度上,对命运无常的深沉喟叹。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将个人的苦难融入到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之中,展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悲壮情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雨霖铃》之悲凉</span></p><p class="ql-block"> 《雨霖铃》中,鸣蝉的聒噪,在长亭外的空气中弥漫,打破了原本宁静的氛围,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离别奏响前奏。长亭,作为古代送别之地,承载了无数离人的眼泪和不舍,它象征着人生的离别与漂泊。骤雨的突然降临,打乱了人们的节奏,更为离别的场景增添了几分仓促与慌乱。兰舟在岸边等待,却似迫不及待地催发,那一声声催促,如同命运的鼓点,敲打着离人的心弦,更凸显出离别时刻的不舍与无奈。烟波浩渺,暮霭沉沉,笼罩着广阔的楚天,那是一片无尽的迷茫,象征着离人前途的未卜和人生的漂泊不定。在这片朦胧的天地间,离人的身影显得如此孤独,如同迷失在大海中的孤舟。柳永精心编织了一幅饱含离别之苦的情感画卷。</p><p class="ql-block">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屡次应试不第,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同时,他又长期流连于烟花柳巷,与歌女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但这种爱情往往受到社会地位和现实的限制,充满了无奈和苦涩。在作品中,他将个人在仕途上的失意与爱情中的失落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离别之悲成为了他情感的宣泄口,每一个意象都渗透着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他的“悲”是一种在现实困境中挣扎的悲凉,是对未来迷茫的无奈,是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碰撞后的伤痛,这种心境在烟波暮霭的烘托下,愈发显得深沉而悠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声声慢》之悲戚</span></p><p class="ql-block"> 《声声慢》中,急风依旧,那是岁月无情的呼啸,它吹过了李清照生命的各个角落,带走了曾经的温暖与安宁。淡酒入喉,却无法抵御内心的寒意,酒的淡薄象征着生活的苦涩与无奈,此时的酒已不再是慰藉,而是对痛苦的一种无力抵抗。过雁南飞,那是远方传来的消息,却勾起了她对亡夫的无尽思念。大雁象征着传递书信的使者,然而如今物是人非,书信已无处可寄,思念只能在心中默默盘旋。黄花憔悴,如同李清照自己在岁月磨难中的容颜,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失去了往日的娇艳,宛如她在苦难生活中逐渐消逝的青春和希望。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打在心头,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忧愁,如同细密的针,刺痛着她脆弱的灵魂,让她在孤独中愈发沉浸于悲伤的深渊。这些景象如同一颗颗破碎的心,拼凑出一幅凄惨绝伦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战乱。她亲眼目睹了北宋的灭亡,家园的破碎,百姓的苦难。而在家庭方面,丈夫赵明诚的离世,更是给她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她从一个生活优渥、与丈夫志同道合的才女,瞬间沦为孤苦伶仃的寡妇。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她的“悲”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戚。这种悲戚是女性在极端苦难生活中的孤独呐喊,是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绝望缅怀,是在命运的重重打击下失去依靠后的心灵剧痛。每一个意象都像是她内心痛苦的碎片,折射出她那千疮百孔的灵魂,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无法承受之重。</p> 教学启思:同象异情,鉴诗明心 <p class="ql-block">  三首诗词虽都借自然与文化意象抒悲伤之情,但因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殊异,“悲”情各具风采,杜甫为家国命运而悲,他的悲是一种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悲壮,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不屈;柳永为仕途与爱情的双重失意而悲,他的悲凉是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世俗的冲突中产生的无奈与孤独;李清照为个人命运的多舛而悲,她的悲戚是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所承受的苦难的深刻体现,是生命在风雨飘摇中的脆弱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这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情感密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情境中的诗意内涵,从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