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谋的美篇

增谋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p> <p class="ql-block">感念故乡</p><p class="ql-block"> 弯弯曲曲的山路从土路变成了水坭路,家乡从不毛之地己变的绿树成荫,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己成过去之事,一路走来只要过了沙家湾、党家岘看到白杨树嘴就快到家了</p><p class="ql-block"> 从参军算起离开家乡四十多个春秋冬夏来来往往、就这样从青丝跑成了白发,从英俊少年变成了軍中上校又变成了干巴老头儿,人啊就是这样,只一个情字但叫人生死相许…</p><p class="ql-block"> 故乡注定是游子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童年的记忆老旧的祖屋,儿时的玩伴一奶同生的姊妹,那山那水那情注定将难以割舍无限眷恋~</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很跳皮,以致在老辈人心目中留下一个响当当的混名,😬小名是爷爷起的,母亲说“起名人是神仙”,就这样神仙起的名背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真切,不象现在随手放下的东西转眼就忘了,记得刚上小学村子上就只有两名学生,除自己之外另一位则是大自己两岁的叔叔,由于年龄相当又是临居又是玩伴所以就天天缠着喊,为此幼稚的年龄对学校有了初步的影像,有一天爷爷说“都到入学的年龄了,放在家里跳皮导蛋讨人嫌,还是把孩子打发到学校让老师去管教吧”,就这样人生中第一次背上了书~</p><p class="ql-block"> 学校离家不远就一里路,中午还能跑回来吃饭,一路上可掏鸟可抓松鼠乐得自在,那时的农村条件十分落后,虽说大队给学校配备有课桌,但从教学需求上来讲其条件实在太差,教室是用土块垒成的瓦房,课桌只有一个面四条腿桌箱都没有,书本只能放在桌面上,为此学习用具总往地上掉,简陋吧今天看来都无法想象,全校就两名老师,一到上课由于老师少总要安排一些年级要到操场上去画字,所谓画字就是每个学生手中各拿一根小木棍,面朝地背对天排成一排蹲在地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木棍,边退边写且念念有词,这样的教学在当时的条件己成为常态,生长在城里的孩子是永远无法体会到的,操场全部是原生态的黄土地,由于大量学生长期在上面练习写字,操场表面如同耕熟了的地总是松松烂烂的,松散的黄士地表风吹石头跑一旦起风小朋友脸上总是灰朴朴的,夏秋两季天热日子好过,最难受的是冬天,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境贫寒衣着都很单薄,冻烂耳朵冻烂手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同学小手都有冻疮,由于没有取暖设备教室内和外面的温度差不多,为了确保脚不被冻麻,每个同学在上课前都在地上会跺一会脚以增强抗寒能力,学校买不起木炭,就一个小火炉大部分时间是息灭的,为了抗寒老师号召大家从家里带材火,这样也将就解决一些取暖的问题,时间长了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苦,只要不饿肚子所有的苦都是可以接受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人生中第一次背的书包是母亲用白布缝制的口袋,虽说不上美观但实用,能解决装书本及装干粮的问题,那时的学生没有现在学生任多的负担,更看不到有人补课,学生普遍健康快乐,一所学校甚至看不到一位戴眼镜的学生,虽说家庭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但绝大部分同学生活的很快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如同幸福的小鸟飞来飞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兄弟姊妹普遍都多,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甚至十个以上的大有人在,在那个时候独生子女是稀罕现象,在农村由于家庭条件受限兄弟姊妹中能送去读书的并不多,女孩子能上学的就更少了,所以能去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农村受过教育适合当民办老师的人并不多,所以学校老师文化普遍不高,除了初级中学科班出身的公历老师可认说凤毛麟角,学校主要用民办老师支撑,一间教室坐几个年级的学生是常态,为此老师也很难教,小时候在家上高爬低跳皮惯了,在学校屁股尖坐不住,所以经常被老师针对,那时没有体罚学生这种说法,老师管教学生的办法也很简单粗暴,对不听招呼的、学习差的学生就用教鞭抽,罚站是家常便饭,跳皮一点的学生没有一个是不怕那根教鞭地,说起教鞭可以说是让学生最胆寒的教学工具,用带结的毛竹做成,根粗尖细抽打起来很疼,因此每次被叫到黑板前做题总把颈部缩得紧紧的,生怕那可恶的教鞭不经意就落在无辜的颈子上,虽说小学因跳皮挨了不少抽但总体还算快乐…</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学校文化体育活动都很单调,除了上体育课有兰球磊球可玩以外,平时自由活动以乱奔乱跳的居多,所以更多的学生课外活动时就无所事事,记得有一次课兰外活动老师安排打兰球,但兰球一直没找到,这样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话动,正在无聊之时,突然操场上跑来了一只大公鸡,红背黑尾走起路来目空一切甚似威武,好象在向大家示威似的,这下无事的同学一下来劲了,于是几个同学跟着公鸡满操场追,最终雄鸡被抓住了在同学间抱来抱去,有时还象兰球一样投向兰板,无知的童年耍的到是开心后果却很严重,快放学时鸡主找到了学校,一把鼻涕一把泪。声泪俱下控诉着公鸡牺牲的经过,老师的脸气的象关公,不言而喻后果十分严重,教鞭又一次重重地落在了无辜的后背,条条鞭印成了耻辱的记忆,不但被罚站还每人赔了三角钱,那时的三角钱可不得了,当时三角钱可买两斤半食盐,一个壮劳力一天挣的工分也就一角二分钱,幸好父亲生气并没有动粗,日子就这样在跳皮导蛋、快乐犯错、被收拾不断循环中渡过着~</p><p class="ql-block"> 生在农村,对童年的记忆十分深刻,今天想来有些事也十分有趣,记得小时对养小动物非常痴秘,平时抓青台子(一种无尾的小鼠)、具狸猫(学名叫松鼠)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有一回自己抓了一只青台子长得很是可爱甚至说爱不释手,于是天天带在身边,平时把它安置在自己的小口袋里,上课就偷偷放在用细绳编织的桌箱一个角落里,小鼠很听话平时很乖从不乱搔事,知道动了会给主人带来麻烦,不知为什么,有一天快到中午了也许是饿了,平时很乖的青台子突然叫了起来且声音很大,这下糟糕了,扰乱课堂秩序不说还被老师抓着恨恨地收拾了一顿,小动物自然被没收了其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为此自己还伤心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小学的日子就这样过着在跳皮快乐犯错收拾在犯错再收拾不断循环中度过,混混沌沌说不上幸福也说不上快乐,天黑了就回家天亮了馍馍一背又去上学,多高的树能爬上去,多难纠的果也能纠下来,尽管因此而摔了不少跤受了气不少气但从未想过逃避不去上学,由于时代的关系,那时学习成绩好坏并不被看重,正值文革中期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学生学没学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挂帅,只要政治上不出问题,根正苗红你就会彼推荐上学,</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学时学校操场与大队部是连在一起的,操场上要不要开一次大会,全村的社员坐了一排又一排,内容就两个,一学习毛主席语录,二批斗五类分子,当主持会议的大队干部说“请把毛主席语录翻到第几页第几行时,会场内总会出现一阵骚动,由于绝大多数群众不识字不知道怎么翻,所以交头接耳互相寻问会场显得乱洪洪的。自己最怕的是开批斗大会,爷爷因曾经参加过一个叫“义贯道”的封建迷信组织被划到五类之列,每次开批斗大会就要站起来驾飞机戴高帽子接受批斗,我恨小学一个老师,每次开批斗会时他总是跳的最高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问情为何物,但叫人生死相许,少年的经历总让人难以忘记,真正要说学到一些知识还是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老师很强,大部分都是被定为右派发配到农村当老师的,北大以及甘报社下放的高知人才,很遗憾:由于底子太薄高考差两分落榜了~</p><p class="ql-block"> 落榜后退废了一年,在修桥补路的工地上和同学刘万林什么苦都吃过,才真正认识到人生的艰难与知识的重要性,有道是时也~运也~命也~命运让自己高考落榜,命运又让自己穿上了军装,部队真是一所大学校,当兵二十八年对越作战两年,立功受奖九死一生,犹此成长为一名共和国军官,一晃数十年弹指一挥,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己有四十四年了,忆往昔,那山那水那情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家乡注定是一个难以忘记的地方,人生如梦四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回忆过往是人是事依然清楚,然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山虽是那山、水虽是那水但人却早已不是那人了~</p><p class="ql-block"> 家乡一个传奇而响亮的己深深扎根于灵魂与记忆深处的地名,无论今时户籍何在,职业何在,所留在心灵深处的烁印将如胎印,任风吹雨打岁月磨厉浸透与血脉无法淡去,社会在变家乡也在变,然要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人了,老一代己大部分不在了,能听见唤出自己小名的已寥寥无几,许多村子几近空制,用门可落雀并不为过,这多年年年都回去一两次,一次与一次的心情不一样,我们真的老了,一个村子本就留守不多的几个儿时玩伴也各自忙禄着,甚至许久无法照面,年轻人更是烯少,见了也不知是谁家的孩子,只能浅浅一笑苦从心来</p><p class="ql-block"> 老家门口有棵椿树,老母亲经常久坐与其下,不是看风景也不是在乘凉,老太太久座与此看是否能遇见一位路人说说话打发日常的寂寞,今天的农村再也找不到往日的影子了,和城里人一样机近人远,往日喜欢串门聊家常的习惯己不见了,手机让人与人之间交流减少,抖音快手人人都可唱都可跳,若大一个村庄却找不到几个人聊天,昔日视若生命的土地今己弃之不惜,小动物人退它进,绿水青山到是多了但人情世故淡了,今天的农村己无造血功能,村庄几近衰败,农村大多学校因无生源己经关闭,乡村振兴口号喊的震天响但人呢,作为基本要素的人却流失了,如不从事实上改变人口无限流失的现壮,乡村振兴将是一句空话,如今的农村可用一个惨字来形容,农村己少有五十岁以下的农民,试想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呢?后怕的农村消亡之路让人不忍去面对,也许忋人忧天吧,世上的事往往物极必反,说不定国家一个特殊的针对性很强的政策会改变这一切呢…</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二零二五年元月十一日,去年四川陕西先后出台政策,说未婚可以允许有自己的孩子,上户口再不需要结婚证等等什么证明,从政策上鼓励多生优生,这才几年啊由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为如此宽松的生育政策,一件事,说明从去年全国人口付增长后国家耽心了…</p><p class="ql-block"> 听老辈人说我们这代人出生时国家还对母亲有奖励政策,之后计生政策无限严厉,不想今天国家不但紧急叫停实行了五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二胎甚至三胎,一些地方还出台如此宽松措施,不过数我直言,今天的年轻人怕会让国家失望,高成本高房价让生儿育女之人望而却步,城市年轻人且不说,就农村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其宁可坐在城市哭也不想回农村创业,走出去了经历了城市的繁华,再让他们回到那个孤寂少人的家乡怕是难了~,归根结底种粮不挣钱才造成今天农村人口大量留失的局面,如此不改变农村将没有前途~诗人笔下那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情趣场面再也很难出现,因为新生代己不将孩子放在农村,爷爷奶奶也不得不随行去带孙子,如此更加重农村人口流失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老了我们真的在变老~老家一个永远绕不开去的话题,无论她贫穷无论她富足,从小生于此长于此,注定魂迁梦绕牵挂与心,祖先在此、亲人在此,童年的记忆在此~</p> <p class="ql-block">好吃的洋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