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之行●洱海

万里海疆

<p class="ql-block">  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般湖水面积约246平方千米(一说252平方公里),蓄水量约29.5亿立方米,呈狭长形,北起洱源县南端,南止大理市下关,南北长40公里,是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湖。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蚀,属高原构造断陷湖泊,海拔1972米。</p><p class="ql-block"> 洱海,属澜沧江流域,系其支流漾濞江支流西洱河上源。湖水由西洱河流经大理市区下关,向西汇入漾濞江。</p><p class="ql-block"> 洱海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 洱海的东南方向有个岛屿——金梭岛。</p> <p class="ql-block">  由洱海的东岸去金梭岛需要用船摆渡。</p> <p class="ql-block">‌ 洱海金梭岛‌位于洱海东南部,是洱海中最大的岛屿,长约2.5公里,呈长锥形,形似织布用的梭子,因此得名“金梭岛”‌。金梭岛由石灰岩构成,岛上有多处溶洞,其中最长的溶洞有500多米,洞内有钟乳石可供观赏‌。</p> <p class="ql-block">  金梭岛位于大理市海东乡西南,洱海之中,距洱海东岸250-600米,西与七里桥乡罗久邑隔海相望‌。传说中,金梭岛是由天上织女遗落的金梭幻化而成,岛上保留了较为原始的风貌,石板路、石头砌成的房子和本主庙都让人感受到古朴的气息‌。</p> 鱼鹰抓鱼表演。 <p class="ql-block">‌ 金梭岛一号大院‌位于大理金梭岛龙宫之上,是一家提供白族家常菜的餐厅。这里不仅有清晰的指示牌,环境优雅,仿佛置身于有风小院。一号大院提供的菜品包括老奶洋芋、柠檬鸡丝、炒饵块、牛肝菌炒腊肉和炸豌豆粉等,每一道菜都让人回味无穷,人均消费大约40元‌。</p> <p class="ql-block">  金梭岛完小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工作,将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开设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课。学校每个月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活动,如“最美爱国故事”演讲活动和“寻找金梭岛最可爱的人”实践活动,将思政课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融合‌。此外,学校还依托信息化技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全科育人。</p> <p class="ql-block">‌ 洱海金梭岛龙宫‌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海东镇金梭岛上,是洱海中最大的岛屿。金梭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白族族源圣地和南诏王避暑行宫,也是古龙船百人划竞技的发源地。岛上有一天然形成的地下溶洞称为“龙宫”,全长约1300米,洞内有石柱、石笋、石幔等天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  海中有岛、岛中有洞、洞中有景,光怪陆离,四季恒温,冬暖夏凉,七彩生辉。洞内的钟乳石在水中尽情渲染,千姿百态,维妙维肖‌。</p> <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原因,龙宫本身的观赏性有些欠缺。但在溶洞里的《海菜花》演出还是很有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  金梭岛的《海菜花》表演是一场以洱海和金梭岛为背景的大型歌舞表演,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该表演以生长在洁净海水里的海菜花为主题,依托金梭岛渔民世世代代在洱海打鱼、捕捞、航运的生活习俗,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白族人民的幸福祥和的生活,以及保护洱海、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p> <p class="ql-block">  撒网舞:通过舞蹈形式再现了渔民撒网捕鱼的场景,动作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  捕鱼舞:展示了渔民捕鱼的过程,体现了渔民的勤劳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洱海的东岸有一个旅拍地——圣托尼里●理想邦。</p> <p class="ql-block">‌ 洱海圣托里尼‌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市洱海西岸,是一个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群,模仿了希腊圣托里尼岛的特色。这个度假小镇的建筑风格以白色为主色调,建在山坡上,采用弧形设计,布局合理‌。小镇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主题区、爱琴海建筑风格、私人定制客栈区和商业区悬崖酒店‌。</p> <p class="ql-block">  洱海圣托里尼的建筑风格独特,大部分建筑以白色和浅褐色为主,具有浓厚的欧式风格。小镇依山傍水,面朝洱海,与希腊圣托里尼岛有着相似的地理地貌。由于地势的原因,建筑高低错落有致,道路错综复杂,仿佛迷宫一般‌。这里的植被茂盛,花草丛生,视野开阔,白色的建筑与天空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异国他乡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位于洱海的西岸,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古城内有四个城门:南门、北门、东门和西门,城门高大雄伟,城墙环绕,墙体用青砖砌成,显得非常坚固。古城内的街道纵横交错,石板路铺就,两旁是古色古香的白族传统建筑,建筑外观以白色为主色调,搭配蓝色彩绘和精美的木雕,显得格外清新典雅‌。</p> <p class="ql-block">  红龙井,位于大理古城西南部,西起古城西城墙,东连古城复兴路,全长仅数百米。近年来,红龙井特受游客青睐,已成为大理古城热点景区。红龙井之所以受到游客青睐,一是由于有条清溪长年流淌,形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特别在夏秋季节天气炎热时,更显得这条清泉的可爱;二是红龙井还建了“玉白菜”、“十二生肖”、“叠水台”、“石拱桥”等景观,增加了景区的内涵;三是红龙井清渠边栽种柳树、桂花、柏树、榕树等树木,既可以为游客遮荫避暑,又增加了景区的观赏价值,特别到了秋季桂花开放,秋风中送来阵阵桂花香气,使红龙井显得更加优雅脱俗。红龙井可以说是大理古城建设中最成功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最早修建于唐代,是南诏国宴请贵宾的地方,被誉为“南中第一楼”‌。五华楼历经千年沧桑,多次被焚毁和重建,最后遗存的是明代初年的五华楼,后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今日所见之五华楼建于1998年,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第一层为台座,上面三层为楼‌。</p> <p class="ql-block">  五华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南诏国的繁荣与变迁,每年三月十六,南诏时期的南诏王以及后来大理国的大理王都会在五华楼会见西南夷各个小国君长和其他重要宾客‌。此外,五华楼在深秋时节更是显得格外迷人,楼前的草坪上落叶飘零,形成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大理文庙,始建于明代初期,旧址在现大理一中校本部大门东,大理文庙的建筑几经变迁和拆毁,2014年12月11日,大理文庙恢复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文庙已经竣工,占地面积为100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文庙的极星门‌是大理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文庙的最前端,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极星门的设计独特,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极星门的设计独特,为三间四柱三楼八戗杆木斗拱结构,两侧各有一只石狮。这座全木结构的大门已经矗立了四百多年,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大成殿位于文庙的中轴线上,面阔5间,进深3间,平面呈正方形,檐下斗拱皆为四铺作单檐歇山顶,脊檩均用黄色琉璃筒瓦,脊端出五脊,俗称“五脊顶”‌。大成殿前檐悬有“万古文宗”匾,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弟子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内,西起滇藏公路,东至博爱路、复兴路等主要街道,全长约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这条街道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氛围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护国路得名于民国初年,当时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因此得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护国路逐渐成为外国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随着中西风味店、珠宝店、古董店等商铺的兴起,这里逐渐形成了中外游客品味美食、休闲交流的文化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  洋人街融合了白族传统建筑与现代西方元素,街道两旁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商铺和小吃摊,充满了异国情调。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许多白族精品建筑,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房屋的窗棂门栏都用雕花木格子装饰,展现出白族人的精致审美‌。此外,街道上还有许多面向外国人的酒吧、西餐厅、工艺品店等,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p> <p class="ql-block">‌ 洱海三塔‌,又称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市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是大理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主塔称为千寻塔,高约69.13米,建于唐代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两侧的小塔称为尊胜塔和般若塔,高度约为42.19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具有宋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崇圣寺三塔不仅是佛教圣地,还融合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寺庙内有许多珍贵的佛教艺术品,如壁画、雕刻等,是研究大理文化的宝贵资料。由于历史悠久和自然风化的影响,三塔曾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政府和文物部门进行了多次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了三塔的结构稳固和外观完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