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参加阅徒户外“十二生肖打卡季”活动,因为情所独钟,特地以鸡鸣山为首选。<br> 鸡鸣山位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是塞外最高的孤山,海拔1128.9米。山势突兀,孤峰插云,秀丽壮观,故有“参天一柱”“飞来峰”等美称。加之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还被誉为塞外小泰山。<br> 鸡鸣山最早见载于《史记》,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赵襄子以会盟为名谋害了姐夫,并兴兵灭代。其姊闻之,呼天泣地,悲愤欲绝,摩笄自尽。代人将其香销之地名为摩笄山(今鸡鸣山),并建祠纪念这位血性女子。字里行间可见史迁的敬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相比政治的龌龊,代夫人的殉情光彩而壮烈。<br> 《怀来县志》载:贞观年间,东突厥犯边,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驻跸此山,闻雉啼而命曰鸡鸣山,沿用至今。巧合的是,下山时,真的看到了几只野鸡。<br> 我们都抱着闲庭信步的心态,毕竟爬升只有600多米,路程也仅区区11公里。走起来却印证了那句“事非经过不知难”。<br> 一条印迹模糊的羊肠小径,淹没在大片酸枣灌木丛中,此时繁叶褪尽,只剩下无数带刺的枝条,不时挂住衣帽裤腿,好些地方寸步难行。这记当头棒让大家纷纷感叹,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对大自然的敬畏。<br> 有个小伙伴心疼他的冲锋衣,只穿了一件薄薄的速干衣,硬扛寒气,肉搏荆棘,大家都很佩服他。得亏我家夫人严词劝阻,我换穿了一件十多年的当家棉袄,我的新羽绒服幸免于难。能听媳妇言,好运在眼前!<br> <p class="ql-block"> 终于踏上景区台阶路,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牌坊,四楹三间,上悬“鸡鸣山”牌匾,两侧楹联“好鸟为朋友,青山做主人”。居然附会汉代光武帝御题,感觉一般化,没啥可信度。</p><p class="ql-block"> 从北魏起,历代都在鸡鸣山上兴寺建观,使得这里香火鼎盛,遐尔闻名。可惜多毁于W.G,现在虽重建了不少,但金碧辉煌的表象,哪经得起稍稍细观。即便高仿,也缺乏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何况粗制滥造。</p>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毁了就留下永远的伤痛。钱穆先生告诫,一国之国民,须对本国历史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避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值得我们深思!<br> 拾级而上,沿途有山神庙、财神庙、观音院,财神庙旁是萧太后亭。萧太后曾执掌辽景帝和辽圣宗两代皇帝的朝纲,颇有作为。她喜欢鸡鸣山下洋河两岸的优美风景,便辟为皇家花园。有诗形容,“阏支此地曾歌舞,别起妆楼对暮山。马首垂杨青一带,锦裆红衬射雕还。”<br> <p class="ql-block"> 半山腰有山中最大寺院永宁寺,始建于辽圣宗太平四年(1024年)。天王殿特小,供奉弥勒佛和韦陀菩萨。大雄宝殿较宽阔,分上下两层。</p> <p class="ql-block"> 看罢永宁寺,大家都有些倦怠,打算直接翻过鞍部下山。领队适时打气,只200多米了,山上风景好。大伙于是三三两两又往上走,经过獒头石、骆驼峰、雄狮岩、朱砂洞等诸景点。</p> 路边有块“卧龙石”,据说康熙皇帝在此休息过。他曾四次驾临下花园,两次登鸡鸣山,并留下诗句,“鸟道盘空近塞垣,洋河如带绕山根,停銮欲览沿边势,石上藤萝手自扪。”相传北魏文成帝、唐太宗、辽圣宗、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等也曾登临此山。<br> 没想到这么快就登上了这座百丈绝壁,回望一路走来的之字形山道,东折西拐无重数。人生就像登山,很多时候感到高不可攀,感到走投无路,不妨采取迂回策略,或能达成所愿。<br> 欲穷千里目,须上最高峰!山顶艳阳高照,暖风微微,能见度极高,天际莹白如玉的云,燕山、太行的连绵群峦,如银龙飞舞的京藏、京新高速,广袤的河谷,山脚下古老的驿城和下花园繁华城区……一览无余。还有桑干、洋河二水像玉带飘舞东西,在前方拥抱到一起,汇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br> 山顶有被称为塞外一绝的避风桥,横跨于西顶峰与一断崖之间,约二十米长,悬空而出,十分险峻。它的出名,不因其险,而在其妙。山高风大本是常态,但一上此桥,顿觉风平气静,很神奇。<br> <p class="ql-block"> 桥西为南天门,门后为灵官殿,再往前为玉皇殿和碧霞元君殿。元君殿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是山中最古老的道观,此山也因之被称为奶奶山。玉皇殿的建筑古旧而精致,似为古物。</p> 世间一切美好都是有价的,没有这一番坚持和付出,哪能饱览绝顶风光?成功就是一次次的自我超越!<br> 鸡鸣山处于联络京张、通达晋蒙的要冲,自古以来为军事要地,附近发生过很多有影响的战役。<br> 上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在其东北二三十公里处;炎黄联军与蚩尤集团战于涿鹿,在其西南十多公里处,这两次战役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和形成。<br> 1449年9月,蒙古瓦剌部伯颜铁木儿驻军鸡鸣山,堵住明军撤退道路,瓦剌部最后围歼明军于土木堡,并俘虏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 这是明代由盛转衰的标志。<br> 1948年底,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在鸡鸣山东侧数公里处发起新保安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主力第35军,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br> <p class="ql-block"> 除了军事上重要,这里也是联通长城内外的繁忙商道。所以鸡鸣山下这座巨大驿站的存在就不足为奇了。下山后,我持退役军人证免费参观,又一波获得感。</p><p class="ql-block"> 鸡鸣驿城是全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功能最齐全、最富有特色的古驿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称为邮政考古、机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有“世界第一邮局”的美誉,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独占鳌头的地位。</p> 驿城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驿站)。明清几经扩建修缮,是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马号等建筑,还有戏楼和寺庙,十分繁华。直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才完成其历史使命。<br> 驿城略呈方形,城墙为土筑砖包,周长近2000米,高11米,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四面城墙上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有东西2座城门。<br> 浮光掠影地参观了文昌庙、驿馆、驿丞署、泰山庙等古迹,由衷感慨古人在建筑方面的美学意识、质量意识是今天很多建筑人拍马难追的。<br> 驿馆内陈设着中国古代邮驿展览,非常详尽,虽匆匆一瞥,仍油然而生文化自信。驿城里最有名的是原指挥署所在的“贺家大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逃难留宿于此。泰山庙的壁画也十分精美。<br>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墙,夕阳的余晖将角楼照耀得金光闪闪,看着高速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京张铁路隆隆驶过的货车,似乎望见历史的深处,一拨拨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往,一匹匹驿马载着矫健的驿卒奔行如飞,远远高呼,“八百里加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