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访先祖张玉璘的营山宦迹</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 张广良 2024年12月3日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8日至29日,我怀着十分期待和神往的心情,绕道西安、成都前往四川省营山县,踏访康熙初年自福建漳浦奉旨到山东省巨野县屯垦的先祖张玉璘三百多年前曾经任职知县、获得《四库全书》高度赞誉“教养有方,士民悦服”的地方。一下火车,营山县档案馆馆长任颖辉先生已如约在站外等候。我们一起和周自立先生吃点营山麻婆豆腐、肉泥苦瓜,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息。 </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第一时间即请任馆长驱车带我去骆市镇看先祖张玉璘带领民众捐俸输金、伐木采石、以钱雇工、不动用民财、不空用民力建的骆市桥。十五公里的双向四车道的柏油路几分钟即到。桥头的石碑告诉我们,骆市桥始建于宋熙宁四年、康熙四十三年(张玉璘四十一年到任重修),六尺八丈石桥。这座桥古代连通营山与渠县的交通要道,桥面几经改造抬高拓宽,初冬的河水也没有昔日汹涌,桥旁的特大黄榕树还在诉说流淌的岁月。我们在桥头和纪念碑旁留影以作留念。随后我们回到县城北关的猪市桥,这座连接城内盐市与城北关外牲畜市场必经之路的桥梁虽然也有所加宽加高,但位置没变,桥两头的两棵古老榕树见证了曾经的忙碌。这时,任馆长神秘地提醒我要看一个地方,车辆转到城西边来到一段老城墙下,这一段老城墙是明清留下的,是在清初张玉璘旧城墙的基础上外加一层灰砖。我抚摸着高大恢弘的老城墙仿佛触摸到了厚重的历史。院内即是学宫旧址,张玉璘到营山后的第一要务就是恢复重修学宫,并且在周一、十五亲自给学子上课,教育诸生“观善则模,闻恶则改”,使营山人才辈出,辉耀川蜀。由此一拐,我们又重点参观了县署大院,营山县人民政府仍在此办公。院内的四棵大榕树都逾三四百年的历史,可以肯定地说,张玉璘任职时小树已在,现在已是大树参天、绿荫蔽日。穿过政府大楼便看到两个水池塘,任馆长告诉我,这里便是张玉璘离任前作《别池畔竹》翠竹千寻半亩阴,公余坐此静为琴。去时遥望参天日,莫负滋培九载心的地方。我也坐下来留影学一学玉璘先祖勤政为民、爱民如子、为政廉洁、去留清白的闲适意境。营山县署是张玉璘在营山为政九年、办公生活的重要场所,他作为明朝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幕僚、南明重臣、抗清义士黄道周的直系长孙,“幼丁兵燹,三俘三赎、至于捕逃易姓张”的监生,从山东省巨野千里迢迢到任,我和任馆长都认为,他一定谨小慎微,为政清廉,勤于政务,明哲保身,地方史记载也确实如此。翠屏山是张玉璘常去的地方,是清代营山的四极之一(城南一极),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美的诗作,张玉璘留下了《翠屏耸秀》,其中有“好景垂堂常对坐,看山自不厌官贫”。我们来到老县城东南的翠屏山上,这里正在进行改造,不久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他的另一首《余量移滇南临安将赴新任辞神口占》写得更坦然:一官万里九经春,不负吾君不负民。神道有灵应信我,田园栋宇悉增新。任颖辉馆长也介绍了城西北的美景、张玉璘诗作描绘的《九曲流泉》。晚上,我翻阅了任颖辉馆长为我索要的《营山县志》(乾隆九年版),如获至宝,欣见几首之前未曾读到的张玉璘优美诗作,包括《劝农歌》(八首)、《劝人勤学歌》、《九曲流泉》、《龙马归槽》,才知道先祖为忙于政务曾自称“不知诗为何物”。</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约大蓬山管理中心的任永辉主任、毛超群主任和任颖辉馆长一起去营山八大景之一,张玉璘等到访的仙境大蓬山风景区。汽车在绵延曲折的道路上行驶了一个小时左右,山间云雾缭绕,确实幻若仙境。很难设想当年张玉璘与同僚艰难登山、吟诗颂词的情景。与其它山不同的是,大蓬山顶呈桌面状,顶上有大面积的较平坦的地面。景区捐建了长长的诗廊,张玉璘的诗作《太蓬仙迹》也被收入其中。透明洞旁的石雕非常精美,其中还有备受争议的刻有“安禄山”名字的石刻。毛超群还指认了张玉璘诗中提到的卧佛遗迹。下午,巧遇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记者在营山采访,任颖辉馆长又约见记者在猪市桥、营山学宫馆内拍摄了许多珍贵镜头。晚上,任颖辉馆长偕夫人王女士又邀毛超群、周自立先生为我设晚宴饯行,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