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文是百科的基础。语文的基本功,就是掌握丰富的语言词汇。成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是语言词汇中的经典部分。</p><p class="ql-block">记住大量成语,不仅能奠定深厚的语文基础,形成学好语文的心理优势,对增长文史知识和以后的升学考试极有益处。作文时便于引经据典,深化主题,增加文采;说话时也能思维敏捷,语言精练,出口成章。</p><p class="ql-block">成语用字深邃,难记、易忘,需要死记硬背。每个成语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望字解义”。为了使中小学生,记住大量成语,运用自如,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大语文中成语这样学》一书,此书中的成语,都是在各级语文考试题库中精选出来的“易读错、易写错、易解错、易用错”的“考试成语”,共计1120个,按诗词的声律、韵律和词意联想,编成《成语诗》,每节8句,非常好记。举例说明如下:</p><p class="ql-block">【唐韵篇·第一节】</p><p class="ql-block"> 穷乡僻壤,寅吃卯粮(平)(押韵)。</p><p class="ql-block"> 残垣断壁,百孔千疮(平)(押韵)。</p><p class="ql-block"> 无法无天,明火执仗(仄)(押韵)。</p><p class="ql-block"> 天灾人祸,雪上加霜(平)(押韵)。</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诗歌史上,声律最美的是曹操《短歌行》前八句尾字的声律。《成语诗》的声律采用了曹操《短歌行》前八句尾字的声律,即第2、4、8句尾字(粮、疮、霜),均为“平”声,即(《新华字典》中的“阴平、阳平”),第6句尾字(杖),均为“仄”声,即(《新华字典》中的“上声、去声”,这与规范律诗的声律截然不同,标准律诗第2、4、6、8句尾字的声律都是“平”声,没有“仄”声。</p><p class="ql-block">《成语诗》的韵律是采用了规范律诗,尾字的韵律,即第2,4,6,8句尾字“粮、疮、仗、霜”均押韵。这种组合是将诗词中“声律”、“韵律”两个精华部分合而为一,形成一种新的声韵体,读之跌宕起伏,铿锵悦耳,更主要的是便于分节记忆。</p><p class="ql-block"> “联想”是把词意、词性相近的,或从内容上能联想到一起的,如:穷乡僻壤,联想到,寅吃卯粮;残垣断壁,联想到,百孔千疮;无法无天,联想到,明火执仗;天灾人祸,联想到,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成语诗》是通过“声律”、“韵律”和“词意联想”形成“连锁记忆”,读出上一句,下一句就会引带出来,顺口溜出,非常好记。把握这个规律,一次背会,一生不忘。</p><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期是人记忆的最佳时期、是背书的黄金季节。我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一背、二写、三讲、四用”,“背”是后三项的前提,只有“背”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用起来得心应手。我国历代的大文人、大学者都是这样成才的,无一例外。</p><p class="ql-block">人生难得遇见一本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好书,千万不要错过,否则,悔之晚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