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乡非遗

毛三

<h3>木城乡非遗<br>  2024年底,龙陵县木城乡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有5项;县级非遗有3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0人,其中市级5人,县级有5人。</h3> <h3>一、市级非遗项目<br>1.木城乡彝族(香堂人)竹片摩擦取火(传统民俗)<br>  在龙陵木城乡,生活着香堂人。他们传承着古老而独特的竹片摩擦取火技艺。两根竹片,在香堂人的手中来回摩擦,力量与技巧完美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逐渐升高,最终迸发出耀眼的火星,当火星足够多时,将火绒靠近火星,轻轻吹气,使其燃烧起来。这就是香堂人用竹片摩擦取火。<br>  2005年9月命名为市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余富良(市级)</h3> <h3>2.彝族小三弦制作技艺(传统技艺)<br>  龙陵木城彝族小三弦,那独特的音韵承载着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其制作技艺更是一门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制作龙陵彝族小三弦,首先是选材的严苛。优质的木材被精心挑选,以确保琴身的坚固与音色的纯净。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手艺,对木材进行细致的加工,雕琢出精美的琴身形状。弦轴的制作要求精准度极高,它关系到音准的稳定性。而琴弦的安装则需恰到好处的张力,以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一制作技艺历经岁月传承,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不仅是一种乐器的制作方法,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去保护和传承。<br>  2020年7月命名为市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李春保(市级)</h3> <h3>3.木城乡彝族(香堂人)传统舞蹈“窝者”(传统舞蹈)<br>  木城彝族(香堂人)将“打歌”称为“窝者”,流传下来多久了谁也说不清,都是一代传给一代.属于一种传统习俗。舞蹈动作主要在生产劳动以及与大自然斗争中观察提炼出来的,模拟舞有明显的干活动作和动物痕迹,如箐鸡摆尾、黄鼠狼瞄蜂等,但会的人已经不多了。如今,主要围圈起舞,手部动作不多,脚步多有变化。木城彝族将“打歌”主要靠三弦伴奏,是香堂人自己制作的一种弹拨乐器。<br>  2005年9月命名为市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黄天平(市级)</h3> <h3>4.木城村彝族(香堂人)土巴拉乐器“酒醉筒”(传统音乐)<br>  与任何一种能搬上舞台的乐器相比,土巴拉,一种来自大地深处的声音,一种不加任何修饰的原生态的声音,因为这种自然天成,自2003年搬上舞台,这种声音就翻山越岭,飘到龙陵,飘到保山,飘到临沧、瑞丽、昆明、缅甸……<br><br>  2005年9月命名为市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王云常(市级)</h3> <h3>5.木城乡傈僳族竹簧双管吹奏乐器“睦呱唔滴”(传统音乐)<br>  在音乐的世界里,有诸多独特而美妙的存在。木城乡,散发着古朴醇厚的气息,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睦呱唔滴”,虽非传统意义上的乐器,却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出别样的声响,带来意外的韵律之美。竹簧双管吹奏乐器,以其灵动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方式,展现出竹的坚韧与音乐的灵动融合之妙。而“睦呱唔滴”,其名如诗,声音或许如雾般朦胧,给人以神秘的遐想。这些或传统或新奇的音乐元素,共同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听觉享受和心灵触动。<br>  2005年9月命名为市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胡万才(市级)</h3> <h3>二、县级非遗项目<br>1.彝族香堂人火把会<br> 木城乡花椒村彝族香堂人属火的民族,他们敬畏、崇拜火,认为火万能,能降魔辟邪、消灾除病、祈福降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全村举行彝族火把会活动,这一传统活动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价值。该活动观赏性、娱乐性和大众参与性佳。火把会当天,各户准备两只公鸡,一只上午用于自家田地供奉“保佑”神,一只下午供奉寨中土地庙。太阳落山后,火把会正式开始,人们带着火把材料到寨中仪式场地引取圣火,当晚仪式共8个步骤:请火神、竹片摩擦造火、取圣火、取圣火回家;回家后,各户在宅内举行驱灾赶邪、祝福平安仪式,多为老者左手持簸箕等物,右手持扫帚类东西敲打发声,口中念念有词,家中长子左手持火把,右手从筒帕取松末抛向火把附和,仪式从厨房开始,遍及各屋直至院外;给身体欠佳者消灾祛病、祝福健康,祝福者将燃烧的火把置于被祝福者膝下前方,抛松末让烟花包围被祝福者;给庄稼、果木驱害祈求丰收,方式类似;最后集中敬火,人们相互祝福,进行火把烟花狂欢。1 -7项仪式结束后,全村老少手持火把、挎着装松末的筒帕走向设有主火把(高约5米锥形,未点燃)的场地,逆时针绕圈行进,将火把指向主火把抛撒松末,使烟花在主火把周围绽放升腾,2 -3分钟后主持点燃主火把,大家欢呼抛撒松末,之后全场抛火狂欢,人们按辈分、年龄互相追逐,让火把松末烟花在对方身边绽放,全村似流动的火龙、升腾的烟花,人们欢声笑语、踏歌起舞,相信火会带来吉祥幸福。<br><br>  2018年命名为市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李春保、余富良、郭新民、郭实发(县级)</h3> <h3>2.打陀螺<br>  在龙陵县木城乡打陀螺是一项较为普遍的传统体育活动。傈僳族的“打陀螺”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在木城乡乌木寨村流传,是当地颇具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打陀螺的场地器材要求简单,容易掌握且便于推广。它不仅能增强体质,磨练心理素质与意志,还具备对抗性、竞赛性和娱乐性。陀螺比赛场地通常为长方形,一端是进攻区,一端是防守区,中间有一个圆形胶垫(其他场地也行)。比赛时,先由防守队员在防守区将陀螺甩到地上,接着进攻队员在进攻区以同样方式把陀螺甩向防守方的陀螺,尽力将其击倒,先倒下的一方为输家。乌木寨的胡保德为代表的运动员,在省级、市级、县级运动会上均取得过名次。<br><br>  2023年5月命名为县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胡保德(县级)</h3> <h3>3.傈僳族射弩<br>  傈僳族的射弩比赛大多在阔时节举办。弩和弓箭原理相同,但操作方式有别,弓箭是手拉弓立射,弩则由弩批(弓片)、弩床、弩弦构成。弩批呈月牙状,长度通常为1米(小的50厘米)。弩床即弩身,中间有弩槽用于放箭,后部为镶口,镶口处有牛骨制成的“发牙(扳机)”。操作时,先把黄麻搓成的弩弦拉进镶口,在弩槽内放上箭,扣动扳机就能射出。弩是一种可从容瞄准、横向射击的狩猎与防身武器。弩弦拉进镶口后的张力在100 - 200多斤不等,所以射程比较远。射弩有立射、跪射、卧射等不同姿势。在火枪传入之前,据说傈僳族男子几乎人手一把弩箭。即便到了现在,火枪已经广泛使用,可不少傈僳族人因为射弩击发近乎无声、射击精度高,而且能就地取材自制,仍然喜爱用弩来打猎和射鱼,还会在节庆活动里开展射弩竞赛。<br><br>  2023年5月命名为县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余旺德(县级)</h3> <h3>  龙陵木城乡非遗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木城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木城乡的非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当地文化旅游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