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0月13日,我们从旧金山市区驱车前往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帕罗奥多市境内的斯坦福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驶入斯坦福校区,斯坦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草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古树根深叶茂,万木争荣。不愧为百年名校,树人百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是一所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创立于1891年。它是全球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被誉为“世界大学之王”,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5位。【注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不仅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更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古代和现代风格的建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并治愈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到访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音乐厅(Bing Concert Hall)</b><span style="font-size:20px;">。音乐厅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给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感觉。音乐厅是斯坦福大学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由著名建筑师理查德.奥尔科特(Richard Olcott)设计,外观现代且富有艺术感,内部拥有极佳的声学效果。音乐厅经常举办各类音乐会,是斯坦福师生和周边居民欣赏高雅音乐的场所,同时也是音乐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音乐家和学者前来交流和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胡佛塔(Hoover Tower)</b><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坦福大学的地标建筑,以斯坦福首届(1895)毕业生、美国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的名字命名。此塔建于1955年,以纪念胡佛在斯坦福大学50周年校庆时的捐款,并在塔内建立了胡佛研究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b><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图书馆之一,这不仅仅是其建筑风格之独特,更是内部藏书之丰富。斯坦福首任校长戴维.乔丹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他认为“一个伟大的图书馆是建立一所伟大学府的必然要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主图书馆(Green Library)的正门上方悬挂着大福标语:“Know Justice Know Peace”,鼓励学生对正义与和平的追求,体现了学校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中注重价值观塑造,鼓励学生探索正义、促进和平的理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是全美第二大校园图书馆,收藏有书刊、稀有书籍、电子书档案、视听材料、微缩胶片等,为全球最大及最多元化的学术图书库之一。斯坦福大学有14个主图书馆、6个协调图书馆。其中的胡佛图书馆及研究所由斯坦福大学校友、美国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于1919年捐助而建,是美国著名的公共政策智囊机构。胡佛研究所为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史料文献收藏地之一,每年的预算经费高达2500万美元,85%来自社会团体及公司的捐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胡佛图书馆的收藏中,中国现代史档案馆备受瞩目,是学界公认的除中国大陆和台湾之外,全球收藏中国近现代史档案资料最丰富的档案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馆是蒋介石、蒋经国日记的唯一存放处和开放单位。研究院拥有约300万件与民国史及蒋宋孔三个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家族相关的史料,可谓独一无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Main Quad</b><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往叫做Main Quad的古建筑区,一路走去,就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所吸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斯坦福最早的建筑,是校园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复古式的建筑风格,质朴的红瓦与土黄色岩石构建的建筑及连廊,具有粗犷的古典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时移世变,几经拓建,Main Quad依然保留着它原有的风貌。并且今天它仍然是学生上课的主要教学区之一。Main Quad内的教室隐在拱形走廊的后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连廊,便来到一片美丽的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拱门与拱门相连形成长廊,长廊与长廊衔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建筑群。长廊相围中央便是</span><b style="font-size:20px;">Main Quad中心广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典雅庄严的斯坦福纪念教堂宛如一位优雅的老者,静静伫立在斯坦福校园中央,这座教堂是斯坦福校园的象征性建筑,并被誉为“斯坦福大学建筑中皇冠上的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斯坦福纪念教堂(Stanford Memorial Church)</b><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该校的创办者之一的简.斯坦福兴建于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1902年,用于纪念与她共同创办斯坦福大学的丈夫利兰.斯坦福。教堂正面的拱形玻璃窗户上方镶嵌着有关基督的精美壁画,拱形门上方书有:爱(LOVE)、信念(FAITH)、希望(HOPE)、慈善(CHARITY)。</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拱形门的左下方刻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纪念教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由简.莱思罗普.斯坦福建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以上帝的荣耀和深切的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纪念丈夫利兰.斯坦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是周日,纪念教堂不开放,从网上找来一张教堂内照片,弥补未能亲眼目睹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心广场的两侧(即教堂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类似古城堡的拱形门,同样拱廊相接,棕枷成行,教堂对面则是拥有三联拱门的精美长廊,穿过三联拱门,来到一片被三面拱形长廊包围着的绿地,一角塑有罗丹的“加莱义民”青铜雕塑群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Main't Quad的建筑物外围有广阔的草坪,有美丽的花园,真是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久久徘徊于此,心中满是惊叹。优雅高耸的胡佛塔、金碧辉煌的纪念教堂、典藏云集的图书馆,质朴粗犷的拱门连廊、深沉逼真的罗丹雕塑群、令人陶醉的校园美景、处处彰显的厚重、深邃的学术氛围 …… 为这建筑的艺术精湛,也为校园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去的斯坦福博物馆(也称为斯坦福大学艺术中心Cantor Arts Center at StanforUniversity或康托艺术中心)。【注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建于1894年,以大理石砌筑和精美的雕刻为特色,运用柱廊、拱门和圆顶等古典建筑元素,代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博物馆中展品来自于斯坦福家族的收藏、私人捐赠及博物馆收购。博物馆内现有24个展厅,藏品时间跨越5000年,有来自全球的38000多件艺术品, 更为罕见的是其中包括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雕塑作品多达近200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艺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品:《思想者》(《地狱之门》的组成部分) 青铜 1964年由Geonges Ruder 铸造厂Pars铸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span><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品:《绝望》(《地狱之门》的组成部分) 1887-1890 青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由Lso Perzinka铸造厂铸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品:《绝望》 石灰岩 1914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品:《吻》(《地狱之门》的组成部分) 青铜 1880-1882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由George Rudier铸造厂铸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span></p> 罗丹艺术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品:《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日裔美国现代主义雕塑家鲁思.阿萨瓦(Ruth Asawa)【注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洲艺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洲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铜器、木雕、瓷器、玉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洲馆中国展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软玉剑鞘》,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釉下青石碗》,元朝(1279-136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古代玉器》,这些礼品或装饰品可追溯到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9年)或更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软玉吊坠》,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釉下蓝瓷盘》,明朝永乐年间(1403-141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美洲印第安部落馆的图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希腊古罗马的双耳喷口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木乃伊面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希腊大理石躯干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木乃伊棺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南亚馆的神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马观花(可能有些馆都没有走到)参观完毕,回到博物馆出入口大厅,再来回看一眼被安置在大厅一角的由风化漂流木拼接而成的马的雕塑,大理石的墙面和展台营造了一种艺术氛围。艺术家黛博拉.巴特菲尔德巧妙运用自然材料来表现马的形态,从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博物馆将此展品安置在入口大厅展示,想必是为了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吧。<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这果真是风化漂流木搭建的木马吗?看一眼说明,你就会非常吃惊地得知这是一件青铜展品。是不是难以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旁有一件单列的展品,一根看似树枝的青铜铸件。它也是创作者黛博拉.巴特菲尔德用青铜技术制作。首先在风化漂流木模型外表涂上陶瓷涂层,而后进行燃烧,木料被烧为灰烬,清理掉所有灰烬残留物,留下陶瓷模具。再将熔融的青铜注入陶瓷模具中,待冷凝后,打破外表陶瓷,留下的便是与风化漂流木的自然纹理、形状和颜色惊人相似的铸青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件展品的说明下方,邀请参观者触摸这件铸造的青铜器,让参观者对这件以假乱真的展品辨别其材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门厅里的那匹看似风化漂流木搭建的“木马”,正是黛博拉.巴特菲尔德用许多不同形状的青铜仿制漂流木铸粘而成。是不是很有创意?又长见识了!不禁感叹,只有具备了允许和鼓励每一个个体“胡思乱想”、甚至是没来由地探索实践的土壤,各种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才可能层出不穷。</span></p> <h1>走出博物馆,门口留个影。</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匆匆几小时只是游览了斯坦福校园的一部分,依依惜别,那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葱郁的棕榈树、以及学术氛围浓厚的角落,都已深深烙印在心底。期待未来能有机会有更多时间,再次漫步于这片承载着无数智慧与梦想的土地,去探寻那些尚未涉足的精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1.30 于姑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明:有关斯坦福大学的介绍参考了网络上的资料,个别照片来源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注1】 斯坦福大学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名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是由时任加州州长及参议员的铁路富豪利兰•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简•莱思罗普•斯坦福于1891年共同创办成立,大学以他们早逝的爱子小利兰•斯坦福为名,以表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斯坦福大学的崛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学校采纳了工程学院院长特曼(Frederick Terman)提出了一个构想,而使斯坦福大学有了转折点:将一千英亩土地以极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校友设立公司,再由他们与学校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斯坦福成为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随着工业园区内企业接连不断地开张,不久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范围,于是继续向外发展扩张,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人才高地的“硅谷(Silicon Valley)。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兴起,斯坦福大学被科技集团与企业重重包围,密切联系,并使斯坦福置身于美国的科研前沿。更由于诸多知名企业、包括“世纪宠儿”微软公司等的纷纷在此安营扎寨,斯坦福大学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从此斯坦福大学就成了硅谷的核心,称为全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注2】斯坦福博物馆</b><span style="font-size:18px;"> 1891年利兰和简.斯坦福为纪念他们唯一的儿子创办了斯坦福大学及博物馆,1894年斯坦福博物馆对外开放,当时,这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博物馆。1989年,一场地震给博物馆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随后在社区及众多教员的推动下,开始重建,并更名为视觉艺术中心,致力于教育和服务更广泛的公众。2005年再次更名为康托艺术中心,以感谢在重建中慷慨提供资助的康托先生。所以在艺术中心的正门上方和左前方,分别可以看到不同的博物馆及艺术中心的名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注3】奥古斯特.罗丹</b><span style="font-size:18px;">(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880年,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即将动工,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它的青铜大门做装饰性的雕刻。接受任务的罗丹开始研读欧洲的经典著作,最终他决定以《神曲•地狱篇》为主题,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创作一组表现人间地狱的雕塑。这就是后来的《地狱之门》(如图)。劳作了37年之久,罗丹的《地狱之门》直到他去世也未能最终完成,但组雕中的各个部分却发展成为独立的单品,《思想者》也被罗丹做成等人大小的雕刻,并铸成铜像。这尊雕塑在参加展出时,罗丹给它命名为《思想者——诗人》。罗丹用这一形象来象征伟大诗人——但丁,也象征他自己,象征全人类。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而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按照国际惯例,雕塑作品中一套模子可以限量浇铸出多件同样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视为原作。 《思想者》一共有5具石膏模子,前4具在罗丹的有生之年已浇铸出了21尊《思想者》作品,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第5具模子允许制作25件,在雕塑上刻有特殊的印记以鉴别真伪。</span></p> <p class="ql-block"><b>【注4】鲁思.阿萨瓦</b>(Ruth Asawa 1926-2013),日裔美国现代主义雕塑家。她以独有的创造力消除了艺术、手工艺和装饰艺术间的界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她以纸、塑料、编织绳、金属丝、植物茎等材料塑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抽象艺术品。自1950年代早期以来,她的作品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出,并被各大艺术博物馆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