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朗读 : 殊荣</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秋天来得晚,因此也结束得晚,都过小雪了,它还迟迟不肯离去,于是便真的和初冬的那场小雪有了交汇。一边是清晨那薄薄的一层白雪,一边则是正午阳光下青黄色的柳叶,还有就是夕阳下飘零的红枫,使秋冬交融的日子显得格外的淡雅和平和,当然也就让人有了回忆的心情和理由。</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的时候,故乡每年的那场秋雨,从九月底开始,会淅淅沥沥的下上一两个月,有时还会一直下到春节,中间间或的停那么一两天,而这一两天天也几乎都是阴沉沉的,晴的时候很少,感觉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记得那时形容这种情况最贴切的一句家乡话就是,弄得人都要发霉。</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回想起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虽有恍若隔世的感觉,但确实又残留着那个时候浓烈的生活气息,而有些也让人忍俊不禁。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想来记下这些点点滴滴也还是有一点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小镇上的人们,每家都住在一两间老式的瓦房里,有的是两代人,有的是三代人,四世同堂的很少,过了六十岁就算是很老的老人了。当时还没有实施计划生育,一般每家都有两、三个年龄相差不太大的孩子,一到晚上一大家人挤在一起,倒也热闹。</p><p class="ql-block">那种老式瓦房的房顶上通常每隔一段就有一块玻璃做的亮瓦,以增加房间里白天的光线,要不房间里就很昏暗,特别是秋冬季节。不过,除了刚下完大雨,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是脏兮兮的。晚上每家的屋里也都是用市上能买到的、最小瓦数的白炽灯照明,好像是15瓦吧,既便宜也省电,但就是不亮堂。每家没有电表,电灯是家里唯一用电的家什,镇上管事的人也只是按各家使用灯泡的瓦数照月收费,好像那时大家都很诚实,不会瞒报。灯泡里的灯丝断了,就自己取下来,抖一抖把灯丝再接上,接上后的灯比原来的稍亮一点,但一般也就只能再用上两三天,再断就接不上了。</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别说家里有卫生间,连听都没听说过,当然也就无法想象。而整个小镇上也就只有很少的几个没有隔板、像大通铺一样的公共厕所,没人打扫,好处就是不用问都找得到。厕所里晚上没灯,离家也有点远,于是小男孩们一到晚上要撒尿,出门找个高一点的街檐就解决了。非常搞笑的是,有时候睡到半夜,起来到外面撒尿,秋雨稍大一点的时候,从房顶上掉下来的雨水轻轻地砸在下面的石板上,滴滴答答的,跟撒尿的声音相似,弄得睡意很浓的小孩们,老以为自己没撒完,一直站在那里,最后被家里的大人叫醒了才回去接着睡。</p><p class="ql-block">家里没有卫生间,一到秋冬大家就很少洗澡了,由此生出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有个人很懒,别人说他一年才洗一回澡,他说那是埋汰他了,他是三年洗两回。没法洗澡,一家人睡觉前就围在一起用热水洗脚。那时没有塑料制品,洗脚盆就是圆形的木盆,而木盆的底和边是用铁丝箍起来的,用一段时间,铁丝就生锈了,木盆经常被水泡的地方也开始朽烂,接下来就是几乎每次洗脚时都会漏水。为此,在倒水前我们都要用棉花沿着那条底边的缝塞一圈,然后再拿着棉花等在那里,看水倒进去后哪儿还会漏,及时填充补漏,即使如此,还是会有水漏出来。那个时候家里的地都是泥土的,房屋漏雨和洗脚水漏到地上,再加上洗脚的时候,小孩们脚伸进盆里就开始打闹所溅出来的水和不小心把脚盆打翻所流出来的水,很烦人,当然也就成了人都会被弄得发霉的一个因素。</p> <p class="ql-block">秋天来了,红薯和蔬菜一样,农民们是可以拿到镇上卖的,而那个时候大部分农作物统购统销,能买到填饱肚子的东西很少。那时通常供应的粮食不够吃,孩子多的家庭更是如此,因此能买到红署的秋天从春天开始就让人盼着了。不幸的是,秋雨绵绵,买来的新鲜红薯,堆在潮湿的墙角,特别是被秋雨打湿了的,很快就会出现发霉腐烂,而腐烂的红薯还会传染,不把坏的及时找出来扔掉,它就会把周围的都传染上,因此,人们也就只好边吃边扔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去黑市上买粮票几乎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我妈妈就因为偷偷干过一次被她的同事发现后举报,据她说在党小组上检讨了多少次才算过关,至今老妈还耿耿于怀。让我内疚的是,当时作为红小兵的我,干不成别的“大事”,就只好在星期天和同学们一起,去饭馆里抓买卖粮票的。那时下饭馆需要粮票,而星期天从大老远来镇上赶集的农民兜里是没有粮票的,卖完东西后要在城里吃完饭才有力气走回家,因此只好在饭馆里买点粮票解决,于是那儿也就当然的成了黑市买卖粮票的地方,也因此,我们也就成了讨人厌的"熊孩子"。</p> <p class="ql-block">镇上没有自来水,比卫生间好一点的就是好歹大家还听说过。那时候我们还小,别的家务事不会干,只好每天去低洼的水井处打水,然后用木桶挑回家。一到秋天,绵绵的细雨把土路淋得湿滑湿滑的,走路不小心都会摔跤,还别说挑着一担水。摔一跤然后被自己挑的水浇湿一身是经常发生的事,恼火的是,衣服弄脏了又得挑水来洗,真的是雪上加霜,好像这个成语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尽管我的家乡很少下雪。</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衣服洗完后,晾在竹竿上,很难像北方那样干透,晾久了还会有一股淡淡的霉味,特别是一连几十天的梅雨,弄得我们经常要穿上湿润的、有点发霉的衣服去上学,因为那时人们也就两身衣服,一身弄脏了,要换也就只好去竹竿上取。当然,那时从衣柜里拿出来的衣服也有一点点霉味,再加上一点点的樟脑味,后者则是为了去霉味而放在柜子里的、白色的樟脑丸所散发出来的味道。</p><p class="ql-block">不过,除去让人发霉的秋雨,那时的秋天还是有很多精彩的片段让人记起。比如,在漫长的秋日夜晚,小伙伴们一起用扑克玩玩二十四点;比如,围在一起听听大人们讲西游的故事;比如,和老爷爷下下象棋,耍耍马走田步的赖;然后读读破四旧后剩下不多的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儿歌,虽还领悟不到其中的意境,倒也还是觉得读起来好听。</p> <p class="ql-block">这些事想来也才过去几十年,但也就是这短短的几十年,我们的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我们终于跟上了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跟上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而我们有幸的经历了这个过程,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我们不愿再回到、当然也坚信回不到过去那个时代的原由和信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END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