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神舟十八号太空会师

九天星辰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9日上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0日0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p><p class="ql-block">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p><p class="ql-block"> 航天员宋令东和王浩泽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都是“90后”,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其中,宋令东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将是我国首个飞天的“90后”男航天员。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也将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王浩泽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与大家见面</p> <p class="ql-block"> 蔡旭哲简历</p><p class="ql-block"> 蔡旭哲,男,汉族,籍贯河北深州,硕士学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22年6月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2023年3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p> <p class="ql-block"> 宋令东简历</p><p class="ql-block"> 宋令东,男,汉族,籍贯山东曹县,学士学位。1990年8月出生,2008年9月入伍,201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中队中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p> <p class="ql-block"> 王浩泽简历</p><p class="ql-block"> 王浩泽,女,满族,籍贯河北滦平,硕士学位。1990年3月出生,2021年入伍,200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中校军衔。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十一所高级工程师。2020年9月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p> <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更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543次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分别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和五院抓总研制。</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全长58.34米,起飞质量479.7吨,芯级直径3.35米,其中芯一级长约21米,芯二级长约15.4米,4个助推器的直径各为2.25米,长约16.1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8米,逃逸塔高约8米。可将8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的椭圆轨道、倾角42.4~42.7的近地轨道。</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型可以执行载人任务的火箭。自1999年首飞以来,至今已在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取得21连胜的战绩,发射成功率达到100%,被誉为“神箭”。</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与其他火箭相比,其芯一级、芯二级以及助推器等与其他火箭均相同。其最大的区别在火箭头部,也就是整流罩部分,这里有专门为保障航天员的安全而设计的故障逃逸系统。长征二号F具有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能在遇到故障的时候,保障我们航天员顺利逃离故障火箭。在低空的时候,我们执行的是有塔逃逸模式,主要是通过逃逸塔带着逃逸飞行器完成逃逸救生功能;当高度达到一定髙度,39千米以上的时候,逃逸塔就会抛掉。这个时候,就由整流罩完成逃逸救生功能,整流罩外边的高空逃逸发动机能将逃逸飞行器带离故障火箭。进入太空和对接空间站之后,飞船返回舱随时可重返地球大气层。</p><p class="ql-block"> 载人航天的每一步都是要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而这中间的所有过程都是无缝衔接,不能岀现一丝一亳的纰漏。甚至考虑到空间站和载人飞船同时出现问题的极端情况,这就出现了从神舟十二号任务开始实施的“滚动备份运行机制”,即”发一备一”,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备份的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可以迅速从待命状态转入发射状态,执行空间站应急救援任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示:打一发备一发</p> <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空间载人飞船。</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采用三舱一段结构,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飞船与国际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p><p class="ql-block">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和东风着陆场。</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的研发历程:</p><p class="ql-block"> 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就开始载人航天的规划工作。1961年4月,苏联人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中国科学院通过举办星际航行座谈会探讨载人航天问题。</p><p class="ql-block"> 1965年,在研究第一颗人造卫星及航天发展计划时,载人飞船名列其中。同年8月9-10日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曾原则通过,同意在1979年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规划设想。</p><p class="ql-block"> 1966年,中央专委进一步着手研制宇宙飞船。</p><p class="ql-block"> 1967年9月,王希季和第八设计院进行了一种载1人飞船的总体方案论证。10月,中央专委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当年年底,八院先后完成了可载1名、2名、3名和5名航天员的四种方案的论证。</p><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1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507所)成立,开始了航天员的选拔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了曙光一号飞船航天员选拔报告。因此,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就被称为“714”计划。</p><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27日,国防科委提交《关于研制载人飞船、通信卫星、导弹卫星的请示报告》,提出曙光一号飞船由两名航天员驾驶,最长飞行时间为8天,争取1973年发射无人飞船,1974年发射载人飞船。</p><p class="ql-block"> 1971年4月,载人航天工程方案论证会召开,提出的方案为载2人双舱式,构型类似于美国的双子座号。方案论证会后,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加之反对之声不断,曙光一号研制出现了极大困难。</p><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23日,国防科委、七机部联合向中央军委、中央专委报告,提出曙光号飞船研制工作应暂缓。周恩来曾就中国载人航天问题讲了几条原则:不与苏美搞太空竞赛,要搞好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技术力量贮备不足,加之航天任务调整到以应用卫星为主的规划上来,载人航天计划自此停止了探索工作。</p><p class="ql-block"> 曙光一号飞船研制虽然停止了,还是取得了一些技术方面的进展,包括高空生物实验、航天员选拔、航天医学以及实验设备研制。1970年6~7月,首批20名航天员选拔工作结束。而后开展了大量医学试验与测试。通过曙光一号飞船的预研,培养了一批从事飞船设计的技术专家,对飞船结构、材料、防热、试验、航天员食品以及专用设备的设计也积累了不少经验。</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曙光一号”仅维持5年便告终止。</p><p class="ql-block"> 工程立项 </p><p class="ql-block"> 1986年11月,中国国家出台“863”计划,航天技术是七大领域的第二个领域,其中包括两个主题: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应用。在载人航天发展技术途径以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选择上,岀现了完全不同的观点。美国航天飞机研制成功,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讨研制航天飞机甚至空天飞机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航空航天界也在研究、规划新时期载人航天发展和采取何种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986年4月,航天领域专家组在京成立,在中国载人航天如何起步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意见。飞船方案仰或和航天飞机方案的论证和争论持续了3年。最后,科学家们达成共识,即以载人飞船研制起步,为最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1991年1月7日,为了推动载人飞船工程立项,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提出了载人飞船工程总体方案和飞船工程的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同年6月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工程总体论证组完成载人飞船工程技术方案的论证工作,并将论证报告于6月30日上报给航空航天工业部。随即,中央专委听取了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意见》和国防科工委《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及其应用的意见》的汇报。1991年12月31日,论证结果上报航空航天工业部。</p><p class="ql-block"> 1992年1月8日,李鹏同志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听取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的汇报。会议认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方面考虑,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必要的。同年8月1日,中央同意《载人飞船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报告》,认为:“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为了增強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促进科技进步,培养壮大科技队伍,提高国家威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中国必须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设想是可行的。”</p><p class="ql-block">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了论证报告和技术方案、经费估算和组织实施办法的汇报。经讨论,一致同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由于中央专委批准日期是1992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日期又是当年的9月21日,所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便被命名为921工程。</p> <p class="ql-block">  发展战略</p><p class="ql-block"> 1992年9月,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岀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p><p class="ql-block">研制进程</p><p class="ql-block"> 1992年11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立了载人飞船两师系统,戚发轫任首任总设计师,汪国林任首任行政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1993年12月,载人飞船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完成,飞船13个分系统也完成了方案论证。</p><p class="ql-block"> 1994年,中国载人飞船被命名为神舟号。</p><p class="ql-block"> 921工程是中国载人航天大系统的总称。除了神舟号飞船系统外,还包括航天员系统、有效载荷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系统、测控系统和返回着陆系统,共计七大系统。由于载人航天专业涉及面广、产品要求复杂、参加的研制单位多、工程覆盖地区广,为了很好协调各系统研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设立了两师系统,王永志任首任工程总设计师、丁衡高上将任首任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1995年,神舟飞船完成了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工作。</p><p class="ql-block"> 1998年,研制单位完成了火箭-飞船-发射场的合练、零高度状态下的逃逸救生飞行试验等重大试验工作。随后,飞船系统转入正样研制阶段。</p><p class="ql-block"> 1992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作为神舟飞船的发射工具开始研制。长征二号F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基础上增加了2个新系统,即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长征二号F火箭全长58.343米,起飞质量479.8吨,起飞推力604.4吨,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经2.25米。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8吨。它是中国第一种高可靠、高安全、高质量的载人飞船发射工具,元器件可靠性提高到99%。长征二号F火箭经过8年旨在提高可靠性、安全性的设计工作之后,其性能稳定性、可靠性水平已超过普通用于商用卫星发射的运载火箭。经过适应性修改的长征二号F可以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11.2吨,通过调整助推器、上面级的组合能适应不同有效载荷的需要。经过适当的改进,它还可以用于开展月球探测或星际探索任务。</p><p class="ql-block"> 系统组成</p><p class="ql-block"> 神舟载人飞船工程分为载人飞船工程大系统和载人飞船系统两个层次。</p><p class="ql-block"> 载人飞船工程大系统由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航天员系统、应用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与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共7个系统组成。</p><p class="ql-block"> 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是前述7个系统之一,由结构与机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热控制、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测控与通信、数据管理、电源、返回着陆、逃逸救生、仪表与照明、有效载荷、乘员共13个分系统组成。13个分系统是神舟飞船上为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仪器、设备或部件的组合。它们涉及物理(机、电、光、热)、化学、生物、天文、医学和环境等数十个学科领域。</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系统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轨道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进舱也称动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源和动力。神舟飞船三舱总长8米,圆柱段直经2.5米,锥段最大直径2.8米,总质量为7755千克,返回舱采用普通圆伞和着陆缓冲发动机陆地软着陆,主伞面积1200平方米,着陆速度不大于3.51米/秒。</p><p class="ql-block"> 轨道舱 </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板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x3.4,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行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大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p><p class="ql-block">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p><p class="ql-block">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p><p class="ql-block"> 返回舱 </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返回舱又称座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各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p><p class="ql-block">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弹落伞。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p><p class="ql-block"> 返回舱是航天员往返太空的“驾驶室”,内设可供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外形呈倒椎体钟形,它的侧壁开设了两个窗口供航天员观测外部环境,方便航天员驾驶飞船。与其他舱段不同的是返回舱外表面有烧蚀式防热层包裹,并装有主降落伞和备份降落伞,能在返回过程有效保护舱体和航天员。</p><p class="ql-block"> 推进舱</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推进舱长3..05米,直经2.5米,底部直径2.8米,推进舱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x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平均1.5千瓦以上。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可以在保证太阳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p><p class="ql-block"> 推进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p><p class="ql-block">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或设备舱,是飞船姿态和轨道的“调整器”,能够为飞船提供动力,使飞船能够自如地调整飞行姿态轨道。</p><p class="ql-block"> 附加段 </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他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附加段存在于早期的神舟飞船上,主要用于来完成与其他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前的技术测试与验证工作。后期作为交会对接机构的安装位使用,此外也能安装其他仪器进行空间探测。</p><p class="ql-block"> 从神舟七号开始附加段被正式的空间对接机构所取代。</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分舱段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少飞船返回部分的体积和重量。返回舱作为返回地面的舱段,装载着航天员和需要带回地面的设备仪器;轨道舱则继续留在轨道工作,装载需留在轨道上完成特定工作的设备;推进舱中装入任务用过后不需要的部分,一同烧毁在大气层中。通过减少飞船返回的舱段,可大大降低飞船返回的技术难度,此外飞船分舱设计的优势还在于,若飞船某舱段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其他舱段的正常工作,提高了飞船的安全性。</p><p class="ql-block"> 三种状态</p><p class="ql-block"> 神舟飞船先后有三种技术状态,以适应不同阶段的任务变化:</p><p class="ql-block"> 一是初期试验技术状态,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采用这种技术状态,特点是轨道舱上也装有一对太阳电池翼,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留轨利用半年。</p><p class="ql-block"> 二是出舱活动试验技术状态,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采用这种技术状态,特点是轨道舱取消了太阳电池翼,不留轨利用,并且具有气闸舱的功能,增加了扶手,用于航天员空间岀舱活动。</p><p class="ql-block"> 三是天地往返运输器技术状态,特点是轨道舱不仅不留轨利用,前端还增装了交会对接装置,神舟八号以后的载人飞船都采用该种技术状态,用于为“天宫”提供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服务。</p> <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发射前三小时,三任总设计师一起检查完火箭走下发射塔架</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0月1时37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广场举行,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岀席出征仪式。</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強领命出征</p> <p class="ql-block">  这次航天员岀征转运车辆首次换成了“红旗车队”,此前承担我国航天员转运任务的车辆,为丰田考斯特。</p><p class="ql-block"> “红旗车队”的车辆是由红旗国悦礼宾车承担。根据实际需要,对车辆进行了针对性改装升级。包括配备了双层静音玻璃、地毯、冰箱,车长增加29cm,减少了座椅,方便航天员穿着厚重的航天服乘坐。</p><p class="ql-block"> 车牌上只有八个大字,“万无一失 圆满成功”,凝聚着对航天员出征任务满满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红旗车队”前方由5辆礼宾摩托车护卫,是我国最高规格的礼宾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位航天员乘坐上宽畅、舒造的“红旗车队”的红旗国悦礼宾车,</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九号乘组三位航天员乘坐“红旗车队”的红旗国悦礼宾车,在五辆礼宾摩托车的护卫下,前往卫星发射塔架,执行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10分钟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打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p> <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1时00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日,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交接仪式。</p> <p class="ql-block">  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巳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务,开启返回地球的旅程,在东风着陆场着陆。</p> <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11月3日16时12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分离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的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的各项工作,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了工作交接。</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飞船从空间站返回地球,是一场十分艰险的历程。首先,神舟飞船要从空间站节点舱径向端口分离,分别在19米停泊点和200米停泊点停泊,进行状态设置,然后飞船逐渐远离空间站,约用7.5小时,围绕地球飞行5圈,为返回地球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绕圈结束。此时,飞船已调整好状态,既将进行第一组关键动作:轨返分离。这时,飞船大约处在390公里的高空,首先进行第一次调姿,让飞船在水平方向旋转90度,姿态到位后,进行轨返分离,即进行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此后神舟飞船就只剩下两舱,即返回舱和推进舱形成的组合体。紧接着,飞船组合体进行第二次调姿,在水平方向旋转90度,变成推进舱在前,返回舱在后,就是倒着飞,推进舱还会翘起来,有个俯仰角,为飞船减速进入返回轨道做准备。两次调姿,轨返分离,这个过程非常快,持续大约120秒,也就是两分钟左右,就全部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随后返回制动开始,在返回制动的过程中,除了推进舱底部的主发动机点火,侧面的姿控发动机也在不停的工作,这是为制动的同时保持姿态的稳定。返回制动一般持续150秒到180秒左右。返回制动结束后,飞船就进入返回轨道进行惯性滑行,高度会逐渐下降,在距离地面约145公里时,第二步动作来了。</p><p class="ql-block"> 飞船返回过程关键的第二个动作,就是推返分离,既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被烧毁,而返回舱独自返回地面。这时候,高度大约在120公里,返回舱既将进入大气层,需要对返回舱进行配平、攻角调整,也就是把防热大底朝前。</p><p class="ql-block"> 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公里的高度时,返回舱以大约7公里/秒的速度冲进大气层,由于和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返回舱就如同一个大火球在天际滑过,在80至40公里的高度时,返回舱外面还会形成一个等粒子壳,导致地面与返回舱无线电中断,这个时候也被人们称为“黑障区”。过黑障区的时候返回舱速度会降低,到出黑障区时返回舱的速度会下降到200米/秒,也就是时速会达到700公里/小时左右。这个速度还是太快,需要继续减速。</p><p class="ql-block"> 当返回舱继续下降到10公里的高度时,空气已经足够的稠密,返回舱就将打开降落伞。开伞的过程是三级开伞,一个拉一个,引导伞、减速伞、主伞,1200平方米的主伞打开,返回舱下降的速度就会下降到每秒7到8米。</p><p class="ql-block"> 到大约6公里的高度时,返回舱抛掉防热大底。最后一步是着陆,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四个着陆反推发动机会同时点火,返回舱会进一步减速,最后以每秒2米左右的速度安全着陆。</p> <p class="ql-block"> 返回制动开始,飞船减速</p> <p class="ql-block">发动机关机 返回制动结束</p> <p class="ql-block">  地面搜救空中飞队起飞,飞往指定空域准备搜救工作。</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推返分离</p> <p class="ql-block">  地面测控站相继捕获到目标</p> <p class="ql-block">  老百姓们从地面拍摄到神舟十八号飞船降落过程中从天空一掠而过</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地球大气层</p> <p class="ql-block"> 返回舱离开“黑障区”</p> <p class="ql-block">  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打开降落伞</p> <p class="ql-block">  引导伞、减速伞、主伞依次打开</p> <p class="ql-block"> 返回船主伞已打开</p> <p class="ql-block">  返回舱降落接近地面1米左右时,反推发动机启动,返回舱安全着陆。</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瞬间</p> <p class="ql-block">  随着返回舱安全着陆,地面搜救回收空中分队紧接着赶到现场,对返回舱进行安全防护等一系列救援回收工作。</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p> <p class="ql-block">  返回舱舱门打开,航天员即将岀舱</p> <p class="ql-block">  地面工作人员测量返回舱降落地点周围无水肼浓度为零,符合航天员出舱环境要求。</p> <p class="ql-block">  地面通信链路开通,现场设置有条不紊按预案进行。</p> <p class="ql-block">  医监医保人员对三名航天员的身体进行状态检查。</p> <p class="ql-block"> 返回舱落点测量完毕</p> <p class="ql-block"> 伽马源防护盖已打开</p> <p class="ql-block">  地面工作人员对返回舱进行气体采样</p> <p class="ql-block">  医监医保人员对航天员身体检查完毕,三名航天员身体状态正常</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即将出舱</p> <p class="ql-block">  航天员叶光富出舱,接受中央电视总台记者采访</p> <p class="ql-block">  航天员李聪出舱,接受中央电视总台记者采访</p> <p class="ql-block">  航天员李广苏岀舱,接受中央电视总台记者采访。</p> <p class="ql-block">  航天员乘坐椅前往医监医保车</p> <p class="ql-block">航天员乘自动电梯上医监医保车</p> <p class="ql-block">  航天员返回地球的第一餐,品种多样,营养丰富。</p><p class="ql-block"> “上车饺子下车面”,航天员返回地球的第一餐,牛肉拉面必不可少。除此之外,三人不约而同地点了鸡蛋羹,工作人员还为他们准备了酱牛肉、萝卜炖羊肉、土豆丝、面蓝花、榨菜、小米粥、小西红柿、哈密瓜、葡萄……。</p> <p class="ql-block">  “ 上车饺子,下车面。” 三名航天员从天上归来,先为英雄们准备好牛肉拉面,祝愿我们的航天员顺利投入康复训练,早日恢复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三名航天员同时点了鸡蛋羹</p> <p class="ql-block">  神舟十八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回到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