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了北京,圆明园自然是不能不去的。</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读过一篇写圆明园的散文,大意是说作者要去圆明园,可问了好几个北京年轻人,竟都不知圆明园在什么地方,于是作者心灵震撼了,发了一通感慨,喟叹道,这是不该遗忘的废墟呀等等,至今还挺有印象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第二天一路找去的时候,我不禁也动了灵感,也向几个年轻人打听圆明园,可谁知他们不但个个热心的向我指点,其中有个北京姑娘还给我写了乘公交汽车要倒的车次,并介绍说圆明园有圆史展览馆,如去是最好一观的。我的兴致好极了,想起以前读的那篇文章,心想大约是作者为了抒情的需要虚拟的这个情节吧。</p><p class="ql-block"> 沿着圆明园西路向前走去,没多远就看见路边的断壁瓦砾了,我已步入了圆明园的遗址。手里捧着"圆明三园图",按图索骥般的对照着;"文渊阁",只剩下几堆乱石;繁华的买卖街上,一片荒草凄迷;还有"方壶胜境","九洲清宴","蓬岛瑶台"……所谓"圆明四十景"早已不复存在,这座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和中外建筑精华,数年经营而建成的规模宏伟,气象万千的万国之园,就是眼前的这一堆堆瓦砾,一处处荒丘吗?</p><p class="ql-block"> 此刻,大脑一片空白,硬是产生不出思古之幽情来,于是便随着游人来到圆明园史展览馆。一个北京姑娘,用她那优雅而又动听的北京普通话,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过去的盛况,修建的经历,建筑艺术特征,园中的珍宝,以及英法的掠夺和焚烧经过,有实物,有模型,有图片,有文字,真是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出来后,便向碎石瓦砾深处走去,想寻找一点对圆明园的感觉,悲壮的、豪迈的、或是沉重的、灰暗的、怆然的,可望着眼前这瓦砾荒丘却总是激动不起来,在生出苦恼之后,却倏地想起曾在《铁道建设》报上读过一首写圆明园的诗来,那诗的题目,好像就叫《圆明园》,隐约记得几句并努力回想,好启开自己情感的闸门一一</p><p class="ql-block"> 几丝花草</p><p class="ql-block"> 愁闷的枯萎</p><p class="ql-block"> 默默倚着</p><p class="ql-block"> 惆怅的断垣残壁</p><p class="ql-block"> 遮住</p><p class="ql-block"> 烈焰</p><p class="ql-block"> 舔过后的堂皇宫殿,</p><p class="ql-block"> 一支鹰隼</p><p class="ql-block"> 仿佛涅盘的凤凰</p><p class="ql-block"> 从灰烬中腾起</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味,觉得作者的感觉很好,先是抑,后是扬,前是悲壮,后是要腾飞。"文以载道",这古老的命题,可谓经久不息,想着,又向深处走去。</p><p class="ql-block"> 在一处造型奇特的石柱前,我驻足凝望,想象着这石柱经受火焚的情景:大火映红了半边天,雕刻在石柱上的蟠龙,在火中痛苦的呻吟着,扭曲着,后来,火焰渐渐熄灭,这石柱就这样默默的矗立着,静观着中国近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沉重的叹息着,给后人以警示。</p><p class="ql-block"> "是吗?"我向石柱发问,石柱却只是缄默无语,我心怅然!</p><p class="ql-block"> 起风了,随后是天阴了起来,要下雨吗?心里不禁有点紧张,要是风雨俱来,在这废墟上倒是有点瘆人的,可又想,这样也许能凭添上几分我今日游圆明园的心里厚重感。我拾起石柱边的一块石子,黄褐色的,不妨带回去,置于案头,也好为日后写圆明园的文章,寻找兴奋点。</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作为一个华夏子孙,龙的传人,从今以后,我是会时常翻阅你这部历史教科书的,一定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文原刊于《铁道建设》报1988年4月15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