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良方《红楼梦》丨三晋文品之九

大唐诗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郑建军丨山西高院一级调研员、大唐诗社副社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书自有黄金屋。读书应当是消化吸收与转化运用并重。读书笔记不但应当自个儿明白,还应当让读的人看明白。这方是文化鸿儒应当具备的传神文笔。所不同的是,著者是真明白,明白在写什么,在表达什么,在传达什么,在留下什么,在启示什么……读者却仅是字里行间的一厢情愿式理解,字面上解读罢了。一字多音,一字多意,更兼字有通假,还有发展延伸……是故,同文而读,千人千辩,万人万见。杂乱无章,街头巷尾的闲话杂话,顶多是茶余饭后的寻闲口水。一旦成章,可就由野鸡化作了凤凰。这可为文学的销魂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鸿篇巨制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辑出来的。文学创作虚实结合,真假无辨,关键在读者人生阅历道行深浅了。大部分人认为《金瓶梅》是欲望的盛宴,看到的是市井男女之乱象。也有部分人认为西门庆开生药铺,经常出入某些场所,是为了识人与销路,毕竟能出入的起的都是有银钱之人,而销路是靠银钱人脉支撑的……可见,所有的鸿篇巨制都应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谓博览群书乃有感有悟有创有成。集结先人的万千学识于一体大成,乃成不朽的巨著名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楼梦》正是如此,从几经易名里,从众多的传闻里,从多条线的揣测里,应当是建立在诸多碎片资料上的文学化编排与拓写也!在隐本的世界里,乃朝廷庙堂血泪兴亡;在显本的世界里,乃社会市井儿女情长;在残缺的世界里,乃有诸人按自个儿的逻辑取舍接续;在高人的世界里,勿论对错,在审视富贵、名利、权势与文风等综合作用下的风序良俗。真正的文化学者,应当是脱“利”独行的。只要与“利”拉挂上,不得不曲就,自然就不会纯与真了。为只为碎银几两,骨格人格俱失,骨质人设打折……得了软骨症者,变成了贱骨头,不说也罢!拿“识时务者为俊杰”作幌子,那些个豫让、文天祥、方孝孺、谭嗣同们可真就无地自容了。蝼蚁不是鸿鹄。鼠辈就是鼠辈。鼠目寸光,无及长远,是经不起历史与时光检验的。正所谓,私者一时,公者千古。天地民心一杆秤,不可欺也!否则,贻笑大方必然被后来人唾弃!自以为明聪的自以为是,必然在想当然之下原形毕露。集体力量大。一个人单打独斗,就是金子又能碾几颗钉?历史一再明证,可就是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循环往复却无能为力。鬼迷心窍不能自拔的魔咒,被利欲熏心操控了。为大我而生,为大我而活,必能成圣人。就围在那一亩三分地里转圈圈,注定就小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读《红楼梦》,看面儿上的家事,悟背地里的朝事,更应当明白著者是真正的呕心沥血的文化人。试问,时下几能匹敌?直面著者当汗颜,石破天惊几人前?历数后浪推前浪,快马加鞭期后生。要知道,富并不是贵,银钱就是照妖镜!在银钱面前,一切现出原形!粪土当年万户侯,乃千古良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