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久远,思绪微微;岁月悠长,心绪沉沉。拾忆往昔,那些沉淀在心底的故事,每一桩带给我的不只是简单的回忆而是复杂的情感与无尽的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刘家站垦殖场四分场的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是我随父母下放时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下放初期我们先是在锦江镇安家生活的(1969年11月9日-1971年8月),待到1971年8月“五七”干校的家属住房建成后才搬到了刘家站,于1972年8月18日才返回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人民大学在刘家站的“五七”干校建于1969年的11月。属于上饶地区,是浙赣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距离鹰潭市十多公里,干校的校区距离刘家站北约十里。干校校区所处的地形属于丘陵地带,原来是一个公办的垦殖农场。后因地质、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等原因,垦殖农场被迫解散,变成了一片废墟。人民大学的“五七”干校就是在这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七”干校是按军事化进行管理的,编制按连队建制。上设一个由军宣队组成的指挥部,通称总部,是干校的中枢,即最高权力、决策、指挥机构,下设有一连、二连、三连、四连、五连,分片驻扎在不同的区域,并就地劳动。不同的连队承担不同的工种,各连的任务不一,有的连队以农活为主,种田、种菜、种茶、喂猪和养鸡等。当时“五七”干校的成员都统一被称为“五七”战士。“庐山下,赣江旁,五七战士摆战场。心炼红,眼炼亮,一代新人在成长,知识分子工农化,一颗红心永向党”(引自宋养琰:回眸“五七”干校),当时的这些口号和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起伏,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更是社会变迁的反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旧址标识(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拾忆四人组踏上刘家站“五七”干校旧址红土地时留下的足印(2024年10月22日)</span></p> 干校旧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旧址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上详细的记载着:“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旧址坐落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刘家站乡罗村刘家社区知青队。1969年,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响应党中央“上山下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先后分8批共2600余人来到刘家站垦殖场劳动学习。他们按连、排、班军队编制,自食其力,采石块,运木材,修路建房,开荒垦田,共建造81栋房屋,开垦荒地630亩,修好近5公里的公路,并建有仓库、食堂和水晶宫等生产生活设施。是中国共产党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旧址简介标识(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红石房墙面上记载着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建设的刻字(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红石房墙面上留下了房屋建成的刻字(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红石房墙面上记载着“五七新村•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学校”的刻字(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七”干校一连的主要任务是基建。“其中绝大部分的人分配去采石和加工石材。采石是采当地盛产的红石。其法是选择有红石的地面,用打槽,打沟,加锲,抡锤的方式,一层一层,一方一方的向下取石。取出的石材,经简单切割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每块几十斤上百斤不等,然后交给下一道工序,由负责加工石材的人,用小锤、铁钎作工具,加工成平整的可以砌墙盖房的石材”(引自方汉奇:干校杂议)。“五七”战士就是凭借自己打出的石头建盖了81栋房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建的水塔(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打的水井(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建的商店(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建的仓库(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后的房屋为“五七”战士自建的水电站(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W同学的父亲在水电站外墙上的刻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依稀还在(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建的水电站的水闸(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再回刘家站时水电站已经塌方(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建的石桥(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挖的水渠(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建的房屋(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战士自己烧制的顶瓦(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晶宫是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最著名的建筑。“水晶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宫殿或豪华建筑,而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的居住和劳动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晶宫”原是一个前人采石后遗留下来的大石坑。这个石坑长方形,很规整,又有一定的深度,加盖一个屋顶,修好周边的排水沟和进出的门道后,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居住的大宿舍。因为废坑里原有不少积水,在盖屋顶前才把积水全部抽掉,所以大家都戏称之为“水晶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晶宫”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浪漫,但实际上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因空间太小,人头太多,上下铺,每人所占面积不到三平方米,除床位外,再也放不下任何其它的东西。人在宫中,回旋余地更小,空气也不流通,特别夏至,室内无任何简陋的洗脸、洗澡设施,气味极为异常,深有窒息感!还有就是苍蝇、蚊虫、飞蛾等杂虫太多,必须日夜挂上蚊帐,看书、写信和缝缝补补等活动,只能钻进蚊帐里,凭借放在或挂在床头和放在床边箱子上的一盏小油灯所发出的微弱之光,进行细心操作。仅就这些不利的条件而言,“水晶宫”又活像一座“地牢”或“监狱”, 甚至更糟!”(引自宋养琰:回眸“五七”干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 “水晶宫”被“XX训练基地”给圈围起来了,大门紧锁着,周边还加盖了很多建筑物,从外面无法看到“水晶宫”的全貌。2016年10月22日我们重返刘家站工地的时候就没看到“水晶宫”的全貌;2024年10月22日我们再回刘家站时上午也没看到“水晶宫”的全貌,等到下午我们准备离开刘家站工地,再一次回望“水晶宫”的时候,突然发现“XX训练基地”的院门大开,于是姐姐就激动的一路小跑的走进院门,我则在外面“站岗”没敢进去,害怕院门会随时锁上就出不来了,姐姐才近距离的拍到了“水晶宫”的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水晶宫外貌(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水晶宫外貌(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水晶宫外貌(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孩子们没事就去打石坑中游玩去暑。打石坑方方正正的,人们将石坑中蓄满了水成了泳池。喜水善游的姐姐能一口气游800米,而胆小不会游泳的我只能坐在池边上不敢下水。有一次,我坐在池上,脚在水中拍打着玩耍,一位L姓姐姐可能是不知道我不会游泳一下给我推入水中,下到水里后我拼命的挣扎,口中呛了不少水,幸好被及时拉上来,她也吓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水晶宫和打石坑——游泳池全貌(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水晶宫外打石坑——游泳池(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家属宿舍前的打石坑——小游泳池(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同学在家属宿舍前的打石坑——小游泳池前合影(2016年10月28日)</span></p> 干校四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所在的连队是四连。四连的主要任务是耕地、种稻、栽树、种菜和养猪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四连父亲主要负责犁地种稻。在那压抑的年代唯一陪伴父亲的“朋友”就是那头耕牛。父亲总是一手扛着犁,一手牵着牛下地。到了地里,父亲会把犁套在牛脖子上,手扶着犁头把握住方向,将牛鞭狠劲的抽下去,“啪”的一声脆响,牛就开动了,一个劲的往前奔。牛拉着犁头,翻开泥土,一道道整齐的沟壑映入眼帘。即使在多雨的季节,头戴斗笠,身披雨衣,淋着细雨,依然要下田耕作。每到丰收时节,踏着轰鸣的脱粒机进行水稻脱粒,之后挑着装有稻谷的箩筐,沿着羊肠小道将脱粒后的稻谷送到仓库。父亲和牛就这样默默的在田地里劳作着,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为自己的未来带来希望。由于长期在水田劳作,导致父亲的双腿关节时时作痛,还有在田间被成群的蚊虫叮咬的滋味更是难受至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四连的土地上,仿佛又看见了父亲清瘦的面容,精瘦的身体,佝偻着身体犁地的背影,眼泪情不自禁的往下淌落。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支撑着我们的父辈,让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从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这种角色的转换?!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手捧四连的泥土思念满满(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站在四连的耕地上心绪沉沉(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连连部(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连“五七”战士住宿的工棚(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连“五七”战士住宿的工棚(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暑假期间,父亲大休结束后将姐姐带去了刘家站,那时刘家站家属宿舍还没有建好。白天父亲上工,姐姐没事就到炊事班溜达看这些教授们做饭做菜。当时种菜都不施化肥,菜上的虫子多,有时候洗不净就下锅做熟了。有一天姐姐看见了做苋菜的全过程,于是在食堂用餐打饭时她就站在苋菜桶旁,逢人过来就说别吃这道菜,菜里有虫子,结果被伙房的李叔叔知道了气的找父亲告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连伙房外景(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连伙房内景(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连伙房大门上的刻字“春风杨柳万千条”依稀可见(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连伙房大门上的刻字“六亿神州尽舜尧”依稀可见(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连驻地旁的池塘(2024年10月22日)</span></p> 干校三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礼隆艾家是当年三连的驻地。在艾书记的帮助下我们了解到当年老茶厂的旧厂房现在也成为了私家属地;当年栽种的百亩茶树也在90年代时全部被都砍掉了;连队驻地房屋侧墙上还留有当年的标语;找到了“五七”干校附属五七中学男生宿舍原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连驻地房屋上的门牌(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的茶厂已经成为了私家院落,隔着大门栅栏拍下了老茶厂的照片(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连“五七”战士住宿的工棚前的石柱上还保留着当年的刻字“永远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连“五七”战士住宿的工棚里还保留着当年的标语“最高指示——农业学大寨”(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小艾家驻地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附属五七中学男生宿舍旧址1970-1972(2024年10月22日)</span></p> 干校家属驻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刘家站家属宿舍房前有很大一个河塘。为了让我们几个孩子吃的更好,父母利用房前的河塘养了几只鸭子,每天我们都到河塘边去喂鸭子,盼着它们快些长大,目的就是早日成为我们的盘中美味。人和动物的关系就是相处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时间越长感情越深,养着养着就不舍得宰杀它们了。直到突然有一天宣布我们可以回北京了,母亲在临行前才将它们宰杀红烧后带上了回京的火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家属宿舍前有很多沟渠,有一次,父亲在渠沟里洗衣服,突然不知道怎么渠沟里出现了许多鱼,父亲眼疾手快用东西挡住了渠沟下方的出口,用手捞到了几十条鱼,装到洗衣盆里拿回了家,送给邻居和好友一些,留下来一些让我们美餐了几大顿。可惜沟渠现在都被填埋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姐姐在刘家站家属宿舍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1972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时在刘家站和同学的合影是Z同学的父亲为我们拍摄的(1972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曾经的家一排2号(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曾经的家一排2号前留影(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学们在找寻各自的家(2016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家属宿舍前的沟渠都被填埋掉了,现在的村民在此地种上了蔬菜(2024年10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当年家属宿舍前的池塘前留影(2016年10月22日)</span></p> 干校五七小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夏天“五七”干校工地建成,随后居住在锦江镇的家属及子女从镇上搬离到刘家站艾家工地,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建起了自己的完整的子弟学校——“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学校五七中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七”小学在干校的工地基本上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任课老师是从人大的大学老师中选派的,还有一部分是人大的职工家属。我当时应该是读三年级,教我们的老师有刘书秀、齐红鸣老师。刘书秀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讲授珠算课程。有意思的是198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刘书秀老师是我的领导,我们两人在办公室坐对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刘家站“五七”小学上学时,有一天课间休息结束后接着上课,我用手去课桌中取书本时触碰到一个软乎乎的东西,当时就知道肯定是活物,我惊恐万状的号啕大哭起来,正上着课呢,老师和同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等我稍微缓过神来之后向老师诉说了书包里面有东西,不知道是谁将书包拿出来后发现里面有条不知是“蛇”还是“泥鳅”的活物。于是老师开始调查此时,锁定了是淘气的L同学干的。40多年后同学聚会时提及此时,L同学说他不记得此事了,但有二位同学出来作证说明确有此事。L同学后来回忆说:他小时候胆子大,确实喜欢抓蛇,要说能干这事的也就是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刘家站“五七”干校小学读书时,学校也会安排我们参加劳动,记忆深刻的大规模的劳动就是组织我们去三连农场采茶比赛。赛前大人们给我们详细讲解了采茶要领:手轻捏住茶杆,轻轻的往上提,不可用指甲夹断;采摘标准:一等茶一牙两叶;规则是称重后哪个年级采的多哪个年级得胜。学生每人腰间别着一个小竹篓,随着哨声一响,同学们都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了,哪个年级得胜了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每人发了一个红色的塑料皮日记本,一直舍不得用,到后来也不知道哪去了。前几日和L同学聊天,她的日记本一直保存着。她告诉我日记本的扉页上老师用毛笔字写着“井冈山下经风雨,五七道上炼红心”。XXX同学留念。时间是:1972年5月,印章是:“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学校五七中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干校子弟小学教室外貌(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七”干校子弟小学教室内景(2016年10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刘家站的拾忆之旅非常幸运!拾忆路上顺利的找到了总部和一连旧址。拾忆路上偶遇刘家站的刘书记正忙着解决驻地村民的危房问题,抽空向我们讲述了刘家站的现状并给我们指路,让我们顺利的找到了四连所在地;到了四连驻地后,刚巧遇到一位有文化的、会讲普通话的老表主动给我们带路并讲解了四连驻地的情况。之后,又巧遇到了艾家的艾书记,艾书记又主动给我们带路讲解艾家(三连)驻地的情况。但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二连和五连的驻地(同行的发小中父辈中没有在二连和五连的,我们当时又太小没有二连和五连的记忆)。</span></p> 后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11月9我跟随家人去“五七”干校的时候只有7岁多。下放初期我们先是在锦江镇安家生活的(1969年11月9日-1971年8月),待到1971年8月“五七”干校的家属住房建成后才搬到了刘家站,于1972年8月18日才返回北京。因当时年纪太小,很多事情认知不够,记得也不是特别清楚;2016年10月27日重返“五七”干校时已经50多岁了,认知是可以了,年纪又大了,记忆力也差了。所以,在2024年10月21日再回“五七”干校前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使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在阅读了父辈们和发小哥哥姐姐们的许多回忆篇章后才让我对那段历史和生活重新进行了梳理。感谢父辈和发小哥哥姐姐对那段历史的记录!感谢父辈和发小哥哥姐姐们对那段生活的记录!五十多年后用图文记录下这段历史和生活——拾忆不寂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