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胜像宝塔,因色白俗称“白塔”;又因形似传说中孔明为关羽水军导航制作的夜灯而称“孔明灯”。为元代坐镇武昌的威顺王宽彻普化的世子于至正三年(1343)所建,系供奉佛的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p><p class="ql-block">此塔原立于黄鹄矶头黄鹤楼故址旁。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拆迁时塔底有一石幢与一密封锏瓶,瓶底刻“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瓶腹刻“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宁民康,永承佛庇”。1984年黄鹤楼重建时迁至此地。塔高9.36米,座宽5.68米,外石内砖,外观分作座、瓶、相轮、伞盖、宝顶五部分,宝顶为合金制作。台基和塔刹造型讲究,塔体精美别致。</p> <p class="ql-block">“黄鹤归来”引自世传神话。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安业乐。两只仙鹤俯瞰人间,非常感动,便脱胎下凡,以昭普天同庆。</p><p class="ql-block">此铜雕高5.1米,重3.8吨,纯黄铜铸造,工艺精湛,由著名雕塑艺术家刘政德、李政文创作。</p> <p class="ql-block">《江天浩瀚》壁画</p><p class="ql-block">金碧写意重彩壁画《江天浩瀚》共十幅,面积约一百平方米。《长江源流》七幅围绕墙体《江河源头》《上游浪泻》《三峡至美》《黄庐仙幻》《洞太烟波》《东流沧海》《大洋黄鹤》,雨雪降喜马拉雅汇江源天地轮回长江--母亲的哺育。</p><p class="ql-block">正面墙左幅《流逝》创世纪大禹治水渔猎农耕、新石器彩陶女、青铜时代血火炽烈人神共胜、长江女神与三道弯伎乐舞姿、屈原楚文化求索于上天入地,时间虽流逝长江文明永铭。</p><p class="ql-block">正面墙右幅《华年》一千八百余年黄鹤楼从军事望楼、民间酒楼故事、道观吕祖骑鹤仙去传说,渐成华夏千古名楼永恒不衰,鲁班似的木工石匠精美建楼、李白崔颢千万诗人墨客赋诗作画、琵琶女弹唱、鄂域统帅岳飞保卫热土、西施采桑浣纱原生态之美、长江船夫搏险滩恶浪、华年显示黄鹤楼无限的生命力与中华永存。</p><p class="ql-block">正面墙最大一幅《浪淘沙》后浪推前浪, 之水天际来奔泻万里入大洋,哲理的方向、 审美的标尺、艺术魅力的完善、江河亿万年的 美丽又险恶的浪花在碰撞中无穷尽的演绎沉淀真善美,让宾客在名楼顶层离去后,更浮想联翩、自立人生、拥抱世界。</p><p class="ql-block">《江天浩瀚》以最规范又创新的中国重彩壁画形式,采用天然矿动植物色、沥粉贴金、全部江水泥金史无前例,用浓墨丽彩写意长江史诗及黄鹤楼的历史时代情怀。</p> <p class="ql-block">一楼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余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p> <p class="ql-block">二楼大厅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木雕仿建</p> <p class="ql-block">鸟瞰一角</p> <p class="ql-block">古铜顶,系清同治七年(1868)所建的黄鹤楼楼顶,清光绪十年(1884)黄鹤楼被火焚毁后,仅遗此物。铜顶高3.4米,底径1.8米,壁厚4厘米,为青铜铸成,重约2吨。上端为攒尖顶;中部呈球体叠加形成的葫芦形;下部为莲花宝座型,铸有铭文,有“大清同治戊辰嘉平月吉日”“王天泰炉坊”字样。</p> <p class="ql-block">古郢州城垣 </p><p class="ql-block">史载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吴主孙权下令在黄鹄山(今蛇山)筑夏口城,并以重兵镇守。南朝宋孝建元年(45 孝武帝设置郢州,将治处设在夏口(今武昌),夏口城扩建、更名为郢州城。此后,齐、梁、陈各政权将郢州治所定在郢州城。城垣由最初的土石垒成,变为青砖结构。塏上先后建有谯楼、烽火台、楼橹等。</p><p class="ql-block">城垣 隋唐五代历500年未废。存古郢州城垣,自今黄鹤楼以东90余米处延伸至白云阁,全长180余米,是武汉三镇现存最古老的城垣遗垣砖石。</p> <p class="ql-block">千年吉祥钟又称千禧钟,为迎接千禧年到来而修建,于1999年底落成。钟身重20吨,蒲牢重1吨,取20和21世纪连接之意。钟体为铜合金,含2.1公斤黄金,8.4公斤白银,是明朝永乐大钟后我国最大的铜钟。钟亭以湖北随州古编钟钟架为原型设计,平面尺寸8米X8米,由四根大柱支撑,顶部形同冠冕,新颖别致。钟的表面铸有反映弐汉三千多年历史的图案和千字铭文等内容。铭文见钟亭《武汉千年吉祥钟铭文》石刻。</p> <p class="ql-block">涌月台 </p><p class="ql-block">明末汉阳凤栖山发现有“涌月”石,“涌月”出自杜甫“月涌大江流”,后人将其移至武昌蛇山黄鹤楼太白堂左侧。清康熙年间在堂后“西爽”石刻下垒石为台,置“涌月”石于其上,时人续以“台”字。至清末,“涌月台”三字已残缺。“涌月”二字坊间有黄庭坚书写之说,清初刘献廷又推定为元代湖广行省儒学推举黄清老所书。</p> <p class="ql-block">《历代黄鹤楼图》红木巨屏</p><p class="ql-block">历代黄鹤楼的兴废,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将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楼宇制成双面高浮雕巨屏,不仅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同时也包融了所有关心,指导,支持它面世的人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它是中国目前最人的红木(酸枝木)巨屏。</p><p class="ql-block">巨屏整体结构采用明式榫卯,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技法,历时三年,经六十多位能工巧匠,按我国界画大师游新民先生所供线描作品,以及紫龙阁制图资料精雕而成。</p> <p class="ql-block">岳飞广场</p> <p class="ql-block">岳飞亭,于1937年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而建,此亭呈六角形,端庄古朴,凝重稳健,亭以碑得名,亭内碑刻高1.7米,宽1.1米,仿明代万历十年(1582) 原武昌岳王庙遗存。</p> <p class="ql-block">岳飞,穆穆其文,桓桓其武。壮志吞胡,精忠报主、肃瞻遗像,如熊如虎。浩气堂堂,八荒按堵。翊我邦家,有秩斯祜。</p> <p class="ql-block">个人建议这个机位打卡更出片</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3个拍照很出片的机位</p><p class="ql-block">黄鹤楼打卡红墙机位 司门口黄鹤楼C口 </p><p class="ql-block">黄鹤楼和笑脸小房子机位 彭刘杨站B1 </p><p class="ql-block">黄鹤楼朱一龙同款打卡机位 得胜桥20号</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p> <p class="ql-block">附:夜赏黄鹤楼图</p><p class="ql-block">引“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p><p class="ql-block"> -杜牧《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p> <p class="ql-block">武昌红楼位于武昌城中心区域,背倚蜿蜒蛇山,襟带浩荡长江,红墙红瓦,尽显革命圣地的庄严雄阔,绿草绿树,难得喧嚣闹市的闲适清幽,是一处兼具教育、休闲功能的文化场所和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武昌红楼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所在地。这里是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点,也是中国共和纪元的开端,被誉为“民国之门”。</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原系清朝政府修建的湖北谘议局局址,于公元一九一○年(清宣统二年)建成。</p><p class="ql-block">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 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武昌起义。翌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以共和政体建设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导致清正朝统治迅速覆灭。从而一举结束在中国绵延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军令部是那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职贵为秉承都督良令,发布军令,调遣军队,旧军官杜锡钧出任军令部长。</p> <p class="ql-block">招纳处</p><p class="ql-block">都督府成立之初,四方志士前来投效,10月12日设立招纳处,以招集文武人才,襄助军政。三日投效四百余人,三分之一经该处荐送都督府委用。10月15日,奉都督府令改为集贤馆。</p> <p class="ql-block">军令部</p> <p class="ql-block">谋略人员</p> <p class="ql-block">民政部沿革</p><p class="ql-block">1911 年10月12日,由参谋部员苏成章提议组设,张和伯自任部长,旋请汤化龙出任部长。</p><p class="ql-block">1911 年10月17日,据《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民政部改为政事部,汤化龙任部长,下辖七局:外交,局长黄中恺;内务,局长舒理鉴;财政,局长胡瑞露;司法,局长陈登山;交通,局长马刚侯;编制,局长张国溶;文书,局长阮毓崧。</p><p class="ql-block">1911 年10月25日,据《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政事部撤销,上述七局中,文书局撤销,其他六局升格为部。汤化龙出任编制部长。</p> <p class="ql-block">黄兴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他胃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黄兴秉持笃实、无我的品格,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振兴中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崇高革命事业。他的生命之火虽已熄灭,但他的高风亮节却永存人间。</p> <p class="ql-block">事业轨迹</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之像</p> <p class="ql-block">首义广场</p> <p class="ql-block">我在武汉等你</p> <p class="ql-block">打卡坐标:泥炉鲜货火锅(万松园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