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钱树的美篇

摇钱树

<p class="ql-block">巜我的家乡……梅港!》</p><p class="ql-block">作者:程镇发(笔名,镇巴佬)</p><p class="ql-block"> 梅港!归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管辖,在上饶市地图上可以找到它具体的地理位置。首先,介绍一下梅港的来历,何为梅港?我的老家,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叫梅港。我暇想是不是这里曾经遍植梅花;还是文人墨客梦中的梅花之乡呢?想象的。但据余干县志记载,在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末期时,有梅姓人在此生活,临港而居。所以,串连起来,即:“梅港”而由此得名来的。后来港慢慢地变成河,就是现在的信江河了。它的河床水源源头,来自上饶市玉山县怀玉山脉,它流经玉山县,信州区,广信区,沿山县,横峰县,弋阳县,贵溪市,鹰潭市,余江县,余干县全境,再流入到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的走向山脉,应该是西高东低,而信江河是由东向西流行,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河流。</p><p class="ql-block"> 梅港!此地曾经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据余干县志记载:在西汉时期,梅港出了一位历史的英雄人物,姓梅名鋗。在秦末起兵反秦时,他身材高大魁梧,为人忠厚仗义,武艺超群;在反秦的乱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在长沙王吴芮麾下做了一名战将。他曾在死之前留下遗嘱,死后要把棺柩,从现在的广东韶关,葬回老家……梅港。此时,刘邦巳登基做了皇帝,对梅鋗很敬重,遵照他的遗嘱,派人在梅港(即安乐街寺臂岭上)建了一座梅殿,赐名叫“应天寺”。此殿倚檐卷角,气势雄伟。殿内有一口天井很深,据说梅鋗的棺柩,就悬空在这天井的三十米深的第九层,用不锈铁链拴托着,是否真假无法考证。后来梅殿成了梅王庙,家乡的后人们称他为梅王。在庙堂的大后堂,雕塑着一尊梅鋗的身着战袍,腰挂宝剑;左手叉腰,右手挼须,双目有神,怒视前方。这一切如今早巳不见踪影,只留下庙堂的外壳。</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庙堂里面的东西全部被毁坏。一段时间还做过人民公社政府办公地。几经风雨,到了八十年代,余干县人民政府,把梅港“应天寺”庙,列入於国家二级名胜古迹遗产重点保护,拨资金加以修膳扩建。现今又恢复了它昔日的雄姿,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 梅港!还有一处比较出名的地方叫“太子埠”,这与梅鋗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应天寺”庙前,原先有一口大池塘,在池塘傍边搭建一栋茅草屋,就是梅鋗的故居。里面住着一位中年妇女,和她的一个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穷,靠帮为大户人家洗衣做饭赚点钱为生</p><p class="ql-block">。家里养了一条狗,白天就睡在茅草屋上;还养了几只鸭子,白天也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她的儿子已有十六岁,长得眉清目秀,高大帅气。整天练剑习武,射鸟练箭,练得一身好箭法,百发百中。</p><p class="ql-block"> 一天,他与伙伴们又来到他经常练功的此地进行练功。此地,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山坡,上面很宽敞,地形很高,紧靠河边。河流的下游有一急滩,从下游往上走,靠右岸边是一片沙洲(就是现在的小洲上虞家),从急滩上到这少年练功的地方大约一公里左右吧。这时,有几条官府的大船,正在一条龙按顺序前后跟着,扬起帆蓬吃力地上滩,其中有一条最大的船规中。这时,有一位伙伴对这少年说,试一下你的箭法如何?能否把中间最大的那条船的帆蓬拉绳射断?少年二话不说,搭上箭拉开弓,一箭飞去正射中拉绳,刹时帆蓬迅速落下。要知道帆蓬是鼓风摧船走风的,没有了帆蓬船就没有了动力走不动,要靠人力撑很费劲。此时,船上的人员忙成一团,又是上滩水流特急更是麻烦。七搞八搞拼得人多,好不容易才把大船从急滩上,撑上来将船靠拢岸。</p><p class="ql-block"> 船上有一位大官,就是梅鋗早就气得雷霆大发,问是何缘故?手下人汇报,手指前面石头山坡上,回答说站有几位年轻人,是其中一位穿白衣服的少年干的。这时梅鋗手提宝剑,跳下大船,直奔少年而去。来到少年面前,不容分说,把少年杀死。但十七年前,梅鋗与他的妻子相爱,是处在秦末战争的兵荒马乱时期。新婚不到三个月,一次深夜,突然来了一支官兵,把他小夫妻俩冲散了。从此天各一方,不知音信,都认为对方不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这次,朝廷派他巡视探察,是因为梅鋗跟随刘邦东征西杀平秦灭楚,为建立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做皇帝后,册封梅鋗为开国大将军,十万户候。事情的原由是,因皇上一段时间,老是夜里做恶梦,大脑痛得厉害。梦见有一条白色巨龙,向他扑来把他掀翻在地。因此,一日刘邦升坐金殿,问是什么原因?谋臣张良出班奏本:启禀陛下,臣夜观天象,呈现出在江南余汗县安乐乡(即今日梅港)一带,乃有龙兴之地,出天子之相,请我主早作打算。刘邦听后大惊失色,问谁知道这个地方?梅鋗出班稟奏:万岁!此地乃是臣的故乡,臣愿意讨旨前往查访。刘邦准奏,于是梅鋗一路车船往江南而来。</p><p class="ql-block"> 当他来到家乡后直奔老宅,茅草屋还挺好的。刚踏进屋门,屋内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夫人也还健在时。因此,夫妻相认,抱头痛哭,才知双方都还在人世。非常高兴,相互交流彼此分离的一些情况。当看到有一双男人的布鞋时,问妻子是否改嫁?妻子回答:不曾改嫁,自从官人出门被抓投军,妾妻就已身怀六甲,十一个月后生下一男孩,至今巳有十六岁了。又问现在小孩在哪?妻说,在河边一块巨大石头山坡上,身穿白衣,整天习武练箭。梅鋗听后,无言以对,虎目垂泪,差点气绝身亡。此事传到朝廷,刘邦既感到放心,又有点惋惜。张良奏禀说,这个孩子正是历后要争汉家江山的人,现在被梅鋗大将军误杀也是天意。请陛下将梅鋗之子,过嗣为干儿子,追封为太子殿下。可得天下民心,保大汉千秋万代。刘邦准奏,把梅鋗杀死亲子的地方賜名於“太子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白衣少年,将他练功的地方,习惯改叫於太子埠,一直到今还在叫着。</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历史文人,也出此梅港,姓胡名居仁,号敬斋,(1434一1484年)是著名的明朝理学家。他致力於程朱的理学研究,在程朱理论研究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影响之深,在历史的学说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流传至今。据民间传说,胡居仁还做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朱棣的老师,是否真假,不得而知。(传下页)</p> <p class="ql-block">(2 接上页) 梅港!此地不但是出文臣武将的地方,还是一块风水宝地的地方。据民间传说,梅港有一挡山叫象皮岭,有一穴地叫金线呆葫芦。有多少人曾梦想死后能够葬到此地,荫庇子孙,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还传说梅港有九狮过河,每到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就悄悄地游到河对面的沙洲上去,把一片种好的麦苗糟踏不堪,但第二天天亮又恢复了它的原样。至今还保留有三处巨大化石石头,如雄狮一样蹲在河边,它们叫:古念石,芬山嘴,太子埠。还有一条古街,据说就是从原来做粮管所的地址开始,从老屋虞家村前面,现在的圩堤内侧中间一条道,一直通往现在的叫西隔里为止,取名叫凤凰街,热闹繁华。因为早先很老的一辈人作田种地时,翻耕土地时会突然时不时耕出瓦片或者基墙石头出来。随着时光的飞逝,历史的变迁,这些早巳成为人们口中的传说了。</p><p class="ql-block"> 梅港!此地曾经还是商贾云集,繁荣兴旺;著名的水上运输码头发达的地方。人们都知道江西景德镇陶瓷,在瓷器领域界算得一杰,名扬天下。但景德镇这个名称来源於宋朝,北宋赵恒景德元年时,宋真宗有一年微服私访下江南。当来到景德镇这个地方(当时不叫景德镇),看到从手工作枋里,土窑炉里烧制出的瓷器,是那样的精美漂亮,赞不绝口。因此,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予景德镇瓷器,并在瓷器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四字。在民间还流传着四句赞美诗:白如玉,画亦真;响如钟,热不烫。</p><p class="ql-block"> 但是,人们对於景德镇瓷器,制作的原材料出自哪里?并不了解知道。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来自我的家乡……梅港。离梅港大概有十公里左右,有一个叫王化圳大山的地方,埋藏着大量的天然优质矿石。通过开采经过一道又一道一系列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后加工成,比砖块还要大一点的,一块一块的白色枕子。早先人们是用独轮车推,后来用平板车拉。从王化圳大山,源源不断,川流不息;一年四季地送到梅港,再从梅港碼头装船运往景德镇。因为,这种瓷土质量最好,被景德镇窑厂全包了,被指定於专送原材料基地,而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因瓷土生意的越好,而又带动了其他生意的发展。后来,还有一种通过在山里,加工成的两种草纸,一种薄一点的叫黄表纸,另一种厚一点的叫牛皮纸。也很出名,用途广泛,从梅港码头装船,运往祖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时的陆地交通很不发达,一切都要依靠水路运输。再后来所有的大宗产品,以及各类的小商商品,都通过梅港码头周转。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做生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的客商,采购、贩卖、观光、住店。形成了初具规模,集於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为一体的集镇交流中心。(传下页)</p> <p class="ql-block">(3 接上页) 梅港!此地曾经的热闹、兴旺、发达,由外来的异客,逐渐变成此地的主人。慢慢地把梅姓人挤没了,形成了杂家姓,最多时太概有三十九种姓氏。依着信江河流的走向,靠河边建起一条长街,街两边是店靠店,铺连铺。街路是用坚硬的青麻石铺面,长年累月被独轮车碾行一条槽。这条街很特殊,是依河边而建,在水的上游叫上街,在水的下游叫下街;而街的地形是上街低,下街高;到了下雨时,外面的信江河水,是上游往下游流,而街里的雨水,是从下街往上街流。</p><p class="ql-block"> 在上街与下街各有一条十字路口,通往河边。有渡船码头,通过渡船接送河东河西两岸人员的交往互动。解决走亲访友,贩卖购买,观光游玩的所需。上街的十字路口,雕刻着一只威猛雄壮,巨大的石头狮子,栩栩如生,也叫狮子口里。紧挨着有一条叫横街里,是通往外面,来去进出的通道之一。而下街的十字路口,叫当铺弄子。在上街的最前沿,有一条蜿蜒弯曲的水沟叫小港口里。附近各地的山水汇集到小港口里,再从小港口里,长年累月流入信江河中。 </p><p class="ql-block"> 在上街前沿边还有俩棵大概八九十米高的大杨树(我们的方言叫给树),属于梅港地表性的标志物。在三公里路以外,能看见它的身影树梢;枝繁叶茂,象俩把大雨伞一样。树干直径俩个大人都合抱不下,树龄不详,太概有很长的历史。俩树相距不远,紧挨着靠拢平排着。每年到了春暖花开之时,大量的白鹭鸟,就来到这里繁衍生息,这俩棵大杨树,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我做儿童时,我家第一个房屋宅基地,(我爷爷手里建的)就在这俩棵大杨树底下附近居住。每当傍晚,白鹭归巢时,围着俩棵大杨树,飞舞盘旋。鹭鸣声声,不绝入耳;上千只的白鹭,装饰着俩棵大杨树,白白点点,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好看。</p><p class="ql-block"> 在“应天寺”庙前,前面所叙过曾有一口大池塘。在清朝嘉庆年间,建了一座大戏台,与“应天寺”庙遥映相对。戏台的石柱,五丈多高,直径一个大人合抱不下。是雕龙画栋,倚檐卷角;古装古色,雅典雄伟。在民国年间,梅港出了一位刘姓的大户人家。此人很有一些本事,在当地远近闻名。在他的倡导组织下,捐款出资,挑选成立了一个戏班子。演员,乐队基本上都是梅港街上本地人,个别是邻村的,聘请专业老师来教。戏班子演的剧种,是江西的地方戏叫赣剧。依照弋阳腔,饶鄱调,在上饶市管辖的十几个县,是广泛地流唱,深得这一地区的广大百姓的喜爱。在老师的严教,演员的刻苦努力,戏班子的演艺水平,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每到逢年过节大演特演,什么关皇戏,中秋戏,过年戏连到元宵节戏。一演最少都得五天,最多时连演半个月,大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那时,如遇到要演戏时,那人是多得不得了。因为,梅港是一个水运码头,本地的船只再加上外来的船只,从上街小港口排岸,一直排到下街当铺弄子码头。最高峰时船只要排几路,船靠船,船连船几百号,那时最多的船只是属于都昌佬。只要一演出,方圆十几里的邻村居庄,全都赶来看戏。再加上船家客商,那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p><p class="ql-block"> 历史岁月的脚步,来到了二十世纪,公元一九四九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消灭私有制,建立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在五十年代初,梅港成立了一个集体性质的红石厂。把所有的石匠师傅组织起来,开采一座叫炮台岭的山中石头,作为房子的一种建筑材料之用。长年累月地开采生产,出售到外地赚钱。这座叫炮台岭的山岭,非常庞大雄伟,坐落在梅港街西边,是作於梅港的屏障,也是梅港的靠山。小时候读书,学校就在炮台岭脚下,下课或放学时,经常与小伙伴们,爬到这山岭上玩舍,玩打仗捉迷藏的游戏。</p><p class="ql-block"> 也见证过池塘与戏台,经常与小伙伴们到戏台上玩过。戏台只是年久失修,那时就已经破烂不堪了,但它的雄风遗骨还在。街的东边是信江河,每到夏天放暑假时,就每天与小伙伴们,在河边洗澡。经常游到河对面去,河对面是一片沙洲;玩够了又游回来,河床宽度夏天太概五六百米远吧。是一个天然的良港,也是划龙舟的理想场所。小时候过端午节,、关皇节,观看信江两岸,附近各村龙船的竞渡比赛,最多时将近一百条左右。那时梅港的街坊邻居,和谐相处,团结友爱,龙船之旗斗大的一个“義”字,五颜六色迎风飘扬,令人瞩目。它代表着梅港杂姓的凝聚力,齐心力,强大力。曾经新老的俩条龙船,闻名全港,赛遍全港无敌手。每当赛龙舟时,在河面上是那样的热闹与壮观,也深得信江两岸人民的观赏,是那样的非常喜欢与热爱!(传下页)</p> <p class="ql-block">(4 接上页) 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公元一九六五年。某一天,一个不到四十岁的石匠工人,在炮台岭开采石头时。突然开采出俩个,如蓝球模样很圆一样大小的石球,从石头槽凹缝里滚落出来,当时还带有血印的痕迹。顿时感觉很奇怪,就呼喊周围的石匠工人来看。当大家看到还真是这样的境况,可大家就是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成了一个特大新闻,一传十,十传百。这个石匠工人还把这俩个石球带回家,我小时候见过。没过多久,这个石匠工人突然生病,时间不长就去逝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九六六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全国各地造反风起云涌,破四旧、立四新的浪潮势不可挡。刹那时,把在上街十字路口雕刻的石狮,砸得稀巴烂;把一个建於一百七十年之久的大戏台也拆除掉;把一口历史悠久,富有传奇色彩的池塘,也被当时的干部,叫人用泥土添埋掉。所有带点封建色彩的东西全部搞掉,搞得是一片乌烟瘴气。不知何故?连俩棵标志性的大杨树,也遭雷劈,慢慢地枯萎死掉了;吉祥鸟的白鷺,从此也就再没有来过。</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之中,党政机关就驻扎在梅港,并且做过了新的人民公社办公大楼,也做过了简易的新戏台,各种国有团体服务机关也一应俱全。当时,每到夜晚,农村各地都是点菜油灯,或者煤油灯照明时。而唯独只有梅港街上,享受电灯照明的待遇,这是沾了有人民公社驻地的光。那时,革命样板戏遍地开花,学演调演比赛高潮,经常在梅港演出。梅港也不示弱,有着先辈们演戏的基因,组成本街人员演戏团队。成功学演了一个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巜沙家浜》;公社还经常组织电影放映队,在露天广场上,晚上放一般打仗的战争电影片给百姓们看,极大地丰富了本梅港街上和附近人民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继承了有水上运输发达的优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来往的木帆船,机帆船上下畅游,白帆点点,马达轰鸣;有时有大型油轮拉着几只货驳船,象一列火车似的在河面上行走,向鹰潭市驶去;还有客轮船,上通鹰潭下达鄱阳在梅港来往行走;以及还有专门的放排工,从上游摆放毛竹排、杉树排过往或者停靠梅港。码头的搬运工人,从停靠在码头的货船上,上装下卸,来往穿梭;勤劳的渔民,披星戴月,渔歌唱晚,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又来到了公元一九九八年,全国几条主要的大江大河,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之后,国家决定凡是紧靠在江河边,住在比较被洪水侵蚀的房屋,实行补贴一律进行异地移民大搬迁。梅港也不另外,驻扎在梅港的党政机关,各种团体机构大搬迁离开梅港;将二百多户的人家,被折迁於成了二个地方,当年的街坊邻居,现在分散居住着。昔日的街道荡然无存,再也找不到它过去的原貌了,剩下的是树木乱长,杂草丛生,一片荒凉。</p><p class="ql-block"> 梅港!从此由昔日的曾经繁华、热闹、兴旺、发达;走向了今天的慢慢破落、衰败、萧条、荒凉。所幸的是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梅王庙、“应天寺”今天还在,这是唯一的古风遗物。再剩下的就是它的地名,现在还被农村基层村和乡,二级行政组织作为它的称呼。例如:梅港村委会,梅港乡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在国家提倡建设秀美乡村的大时代背景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古老的江南名镇……梅港!借助人杰地灵气,沾用名贤武将名,据说想打造成全县第一,全上饶市第三的(四A级风景名胜景区)的目标。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理想与守望,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让它振兴,让它腾飞!但很可惜,很遗憾,梅港人没有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试问苍天?梅港有着一个历史悠久,名人底蕴厚重的文化资源,不去利用好,不去打造好,这真有点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的反省。其实,梅港还有很多的传奇故事,比如:有叫护山的,叫马马山的,叫姜家山的,叫周家湾的,叫许家桥的,叫姚家园的,叫相公园的等等,这些大都与姓氏有关,为什么有这种叫法?它们都有些什么来历?有待去挖掘,去研究。但很可惜相当难,因为知道这些来历的老一辈,逐渐地在逝世,已失去它的口传,只能存在幻想之中。</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些看过相术书的人,或者一些风水先生。他们认为梅港,走向今天的衰败,是开采坏了炮台岭。昔日的俩个石球,是龙的卵子;炮台岭它是一座龙脉山。龙脉被破,龙气巳走,必然败落;是否真假,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必须承认,由于长期对炮台岭的开采挖空,把一座庞大雄伟的山岭,几乎铲除为平地。因此,改变了它的自然条件,也破坏了它的自然环境。使梅港失去了它的屏障,失去了它的靠山。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梅港的兴衰,我认为胜也萧何,败也萧何!昔日梅港的繁荣,是当年水上运输的发达,而带来的辉煌!如今梅港的萧条,还是因为水上运输的消退,而造成的荒凉,这是它最根本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於公元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号(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武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程镇发(笔名,镇巴佬),男,1958年7月18日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6年2月参军入伍,至1979年2月退伍回乡。於1979年6月参加金融工作,到2018年7月退休。因爱好文学,退休后平时喜欢写点文章与打油诗之类的。</p> <p class="ql-block">美篇创作人摇钱树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