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之行●丽江古城

万里海疆

<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7.279平方千米。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狮子山,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明代,土司制度的确立使得丽江古城进入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清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丽江古城逐步发展成为商业中心。民国以后,丽江古城的各地大小商号已达1200多家‌。</p> <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大研古城(含黑龙潭)、束河古建筑群、白沙古建筑群。大研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拥有众多著名景点,如万古楼、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方国瑜故居、普济寺、四方街、科贡坊和雪山书院等‌。</p><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合了汉族、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等各民族精华,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丽江古城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了解多元文化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p> <p class="ql-block">  由四方街向四周散去,可以进行各种不同风格风景的浏览。比较经典的是三种。一是木府官邸,二是登高望远,三是酒吧夜景。</p> <p class="ql-block">  进入木府需经过三道门关,第一道为官门口官门口是丽江木氏土司所建。丽江古城最为特别之处是没有城墙的,据说是因为若修筑城墙,好比把“木”字围上成“困”字。但有意思的是,官门口却是为有垛口的一小段城墙形式,城墙下方开了个拱券形的门洞。门洞两旁各立有石狮子,门洞上方石刻金字“官门口”,门洞两侧的石刻金字楹联为:“进府巷,入官门,立几重木石牌坊,当知此境千秋重视读书明理;建金桥,刊圣孝,耸无数琼楼宇殿,乃悟南疆万众常怀报国忠心”。从楹联中可见,木氏土司重视读书明理,常怀忠心报国之情。木氏土司是指古代的封建领主(纳西族),他们是丽江土地森林河泽的所有者,也是政治上的统治者。木氏领主基本上通过徭役、代役普通老百姓,来维系自己的利益。在以前官门口是达官贵人与穷人的分界线,里面是富,外面是穷。这道门代表了权力、钱力和拳力,是不可侵犯的标志。2009年丽江市为了旅游开发,把“关门口”改为“官门口”,使得这道门的含义更加具象化,更加富有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天雨流芳”是纳西语音译语,行云流水般书写在丽江木府旁的一座牌坊上,其纳西语音意为“读书去吧”。汉纳两语,一音双意,写下这四个字的读书人,对读书之趣味领悟到如此境界,实在令人惊叹不已。的确,读一部好书,对我们心智的滋养,就像天雨之于谷物的成熟,让你的心灵沐浴着智慧的浩荡清香,而感觉无比的幸福和安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就是这样的一部好书。</p> <p class="ql-block">  进入牌楼,侧面一面照壁上,大大地写着8个大字::'宫室之丽,拟于王室'。这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群雕中几个孩童在老师的监督下读书的情景。干瘦的老师伸长脖子在看一个背着手的孩子背书,他前面一个书桌上另一个孩子在伏案读书,前面还有一个孩子一只手拿着书在认真地看着,另一只手放到嘴里蘸唾沫翻书。整个雕塑布局大方,结构合理,尤其是几个人的形象极为真实传神。</p> <p class="ql-block">  木府门外的“情谊”雕像,表现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和土司木增的民族情谊。</p> <p class="ql-block">  忠义坊,民间称“石牌坊”,矗立于木府门前,是受明朝万历皇帝钦赐“忠义”二字,“奉敕”而建成的牌坊,是木府的标志性建筑。建成于明朝启年间(1621 ~1627年),坊“高数丈,栋梁斗拱,通体皆石,坚致精工,无与敌者”。民间素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谚语。</p> <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木府‌,全称木氏土司府衙署,位于丽江市古城区大研古城光义街光院巷49号(忠义巷口),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木府不仅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宫殿,也是纳西族发展史中的重要篇章,被誉为丽江的“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  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大将征讨云南,攻克大理后,丽江的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木得)率众首先归附明朝,朱元璋赐其汉姓“木”,并封其为丽江世袭土知府‌。此后,木得之子木初也亲自入京朝贡,进一步巩固了木氏家族在丽江的统治地位‌。</p><p class="ql-block"> 木氏家族在丽江的统治持续了数百年,历经元、明、清三朝,共传袭22代。木氏土司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积极与中央王朝保持联系,多次进京朝贡,显示了其对中央王朝的忠诚‌。木氏土司的统治对丽江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丽江成为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 木氏土司的统治策略和家族文化也值得一提。他们忠君爱国,重视修德,提出了“四勿”“五至”的具体要求,强调忠君、爱民、孝亲等家族价值观‌。此外,木氏土司还积极协助中央王朝的军事行动,显示了其对国家统一的坚定支持‌。</p> <p class="ql-block">  木府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中原建筑风格与白族、纳西族的独特工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木府占地30666.66平方米,中轴线全长369米,坐西朝东,左有青龙(玉龙山),右有白虎(虎山),背靠玄武(狮子山),东南方向有龟山和蛇山对峙而把守关隘‌。</p> <p class="ql-block">  木府的主要建筑包括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议事厅是土司议政之所,万卷楼藏有大量书籍和书画,护法殿处理家族事务,光碧楼是藏书楼,玉音楼用于歌舞宴乐,三清殿则体现了木氏土司对道家精神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是木氏土司的议政之殿,为权力的实施中心。檐下悬有三块“诚心报国”匾额,中间一块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赐予木得(? ~1391年);右边一块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赐给木初(1345年~1426年);左边一块由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赐给木高(1515年~1568年)。木氏制为匾额,悬于殿堂,用以自励。殿前是个巨大的广场,满铺剁斧彩花石板,宽敞、洁净、素雅。过去里是出征前阅兵点将的地方,也是木氏接受百姓朝贺之地。其后有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内正前方的台座之上安放着虎皮座椅,土司当年就是在此宝座上发号施令。据说,老虎是纳西族的门神,那么虎皮座椅大概寓意守护纳西族安宁,保佑繁荣昌盛。虎皮座椅后的木质浮雕屏风上刻有“励精图治”,可见木府土司们的勤勉努力了。宝座两侧的黄色牌上写的是朝廷赐的官衔,有的是从二品、从三品,可见朝廷对纳西族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万卷楼,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木氏土司崇尚汉文化,“知诗书,好礼义”,收藏十分丰富,凡经、史、子、集,各类要籍,大体备至;皇帝钦赐及从浙江采购而来的佛教经典,完整齐全;木氏土司部分诗文的刻板,亦藏于其中。据光绪《丽江府志》载,万卷楼“在木府署左,为木氏藏书所”。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木公的《雪山诗选》被收入《四库全书》。清雍正初年,经改土归流,木氏每况日下,万卷楼藏品散落民间。光绪时,“今楼废,书亦散失。间有零帙遗于民间,上印万卷楼记,皆近日坊间所见”。现在的建筑,于199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从摆设布置可以看出很浓的汉族文化,挂在墙上的书画墨宝、装饰的瓷器瓶罐、卧室的木箱床和床品、以及堂屋里的会客桌椅等,都不似传统纳西族的家居装备,这也可以说明木土司推崇汉文化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家院‌是丽江古城内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主要分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布局。这些家院不仅展示了纳西族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融合了汉、白、藏等民族的建筑优点,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内的家院通常采用土木结构,常见的布局形式包括“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其中,“三坊一照壁”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形式,由正房、两侧厢房和照壁组成。正房较高,供老人居住,厢房略低,由晚辈居住,照壁则起到装饰和挡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家院的门匾上是"割股奉亲",就是"割股奉亲"故事的出处。当时木高土司的父亲病了,他就割肉熬汤给父亲喝,明世宗皇帝知道了以后予以表彰,钦赐题匾。</p> <p class="ql-block">  土司的卧室。我们从这个家院可以感受到其实木氏土司并非为权霸一方,所以生活奢侈靡华,反而是处处透出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这才是真正的贵族!</p> <p class="ql-block">  徐木友谊厅‌是丽江古城木府内的一个重要景点,纪念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与丽江木氏土司之间的深厚友情。徐霞客晚年游历西南时,受到丽江木氏土司的热情接待,甚至在他双足俱废时,木氏土司派人用滑竿把他杠回江阴老家,这段佳成为了纳汉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玉音楼,是木府中轴线上结构最精巧、造型最独特的一座建筑,似五只凤凰翩翩欲飞,相较于福国寺的五凤楼,玉音楼又称小五凤楼。玉音楼,是明永乐之初土司木初所建。玉音,为“御音”之谐音,即“圣旨”“皇帝的声音”。据《木氏宦谱》载,“玉音”二字,为明嘉靖皇帝所赐。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诰命一道,授(木公)中宪大夫,世袭知府,钦赐玉音,辑宁边境”。玉音楼,是木氏自明初至清初供奉皇帝圣位及珍藏皇帝颁发给木氏的诰命、题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沿着木府的相反方向拾阶而上,沿途的建筑与商铺各尽不同,在高处的一商家可看到丽江古城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时间允许,我们又“流窜”到一个红色景区。</p> <p class="ql-block">‌ 科贡坊‌位于丽江古城四方街西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为纪念杨家的“一门三举”而建。杨家的杨兆兰和杨兆荣两兄弟及杨兆荣的儿子杨硕臣在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连续考中举人,官府为了鼓励他们,建造了两层小门楼的科贡坊‌。</p><p class="ql-block"> 科贡坊在1944年毁于火灾,但在三年后,最后一位进士和庚吉中进士60周年大庆时,乡民们在原址上重建了科贡坊,并升为三层,保留至今‌。科贡坊不仅是对杨家成就的纪念,也体现了纳西族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和激励后人追求学业进步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红军指挥部旧址‌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东麓科贡坊内,是红二、六军团长征期间的重要历史遗迹。1936年4月23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下进入云南鹤庆,并于24日兵分两路进军丽江石鼓。25日,先遣红四师经辛屯进入丽江,将指挥部设在和宅中间花园院,研究部署北渡金沙江的作战方案‌。</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的带领下北上抗日,行至丽江时曾把清末纳西族进士和庚吉故居等院落作为作战指挥部使用。红军在丽江期间,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红军与丽江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