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景点集珍·仓城篇

laoxu

<h3>中午和摄友农夫在西林寺用毕素斋后一路西行,继续上午的中山路打卡行,目标仓城。民间素有松江乃上海之根,根之源在仓城一说,老街三百年历史,曾是当年漕运粮的仓储和始发地,一河二街构成方园十里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在中山西路一带,是一条目前还稍显破旧,未经大规模开发的历史街区。</h3> <h3>风貌区现存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及保存较好的民居128处和云间第一桥、大仓桥等历史遗存。还拟复建五处明清建筑,移入五座元明石桥,以重现其历史风貌。风貌区还将推出一批主营风味美食的老店,形成风味美食、曲艺演出、漕运水道与百年建筑相融合的美景。图为云间第一桥。</h3> <h3>中山西路原是明清时期松江最繁华的郡治大街。老街南侧的建筑坐南朝北,前后贯通,北面临中山西路,南面枕河。图为一条已经腾退住户、精心修复、虚位以待的夹弄,修旧如旧的老房子重现了往日风采,假以时日,这里又将是一个新看点。</h3> <h3>中山西路71号-仓城张氏米行,区级文物,也是仓城近代米业建筑的代表。米行的前门在中山西路上,屋后就是古市河。米行所需的原材料以及售出的大宗商品当时均通过水路运输,十分便捷。</h3> <h3>店内的陈列展示了松江的稻米文化以及仓城漕运的历史,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米行的往昔并体验传统手工制作米食的乐趣,店里还有松江大米、米糕等特产可供购买。</h3> <h3>中山西路96号-聚影阁,是老街上唯一以民国风为主格调的电影艺术空间。所在建筑原是清末老宅杜氏宅,为一幢三进院的老房子,经修缮整理后,变身为一座影视文化收藏展示馆。图为门厅里的玄关。</h3> <h3>聚影阁收藏展陈的影视道具和照片、海报均来自于松江苗棚影视基地,是策展人从世界各地觅来的。进入门头,满墙都是年代久远的电影海报,琳琅满目,很有穿越感。</h3> <h3>展馆里还复原了多个影视场景,包括办公室、起居室、客厅、吧台等,其中的家具摆设都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极具年代感。图为客厅。</h3> <h3>吧台。</h3> <h3>连走廊都布置得精致美观,只是中间那把椅子的摆放位置以及方向有误,此类椅子一般放在大户人家的客厅里,椅背靠墙摆放。</h3> <h3>中山西路136号-未觉书屋。是一个集书屋、文创集市、文化沙龙、匠人手作、艺术展览等于一体的公共阅读空间,位于松江著名书法家、教育家王子彝的宅邸内。书屋以“不借不卖只能看”的特色而闻名。店名出自于宋代张抡的《西江月》词:一梦浮生未觉,三冬短晷堪惊。</h3> <h3>书屋的门面不大, 步入后却别有洞天。一进门,就是青石板铺就的一条小道,石板路两侧古树参天,青苔遍野,绿意盎然,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h3> <h3>中山西路167号-ENNOOK(存在)咖啡。隐藏在周边古建群中的咖啡馆,本身就是一栋在明代旧宅基础之上建造起来的清代建筑-张氏宅,咖啡馆的入口设在中山西路南侧一条宽不到两米的小巷内。推门进入,迎面就是一棵精心修剪的迎客松,咖啡的醇香扑鼻而来。</h3> <h3>中山西路179号-醉初。餐厅主营日式融合菜,传统的建筑风格,使其虽跻身于周边的古建群中,新建的她并无明显的违和感。</h3> <h3>中山西路195号-厚之堂艺术空间(抓马咖啡)。此处初为陆军戏剧教育馆,所在建筑系清代张氏宅。经保护性修缮后,成了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空间。新辟的“抓马咖啡”开业后,更名为厚之堂艺术空间,为戏剧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既能品味咖啡又能体验戏剧文化的场所。</h3> <h3>第一进门厅是陆军戏剧教育展览的核心区域,展示了松江戏剧从唐代到晚清及至当代的发展历程,琳琅满目的剧照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这里还展出了策展人陆军老师的有关著述和作品,展陈简洁明了、引人入胜。</h3> <h3>中山西路266号-区级文物杜氏雕花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房主为当地名绅杜玲梅。该楼占地面积六百余平方米,现存四进,前三进为走马楼,其中第一、二进为清代老楼,第三进翻建于民国,是杜氏为其女儿准备的婚房,也是雕花楼的主体建筑及整个院落的精华所在。第四进为平房杂院。</h3> <h3>雕花楼粉墙黛瓦、清丽淡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间古宅;然却又讲究细节、低调奢华,其梁枋栏柱、门窗隔扇等均雕有中西图案纹样。尤其是雕花楼腰檐枋木上雕刻的穿枝二龙戏珠更为精妙,双龙栩栩如生,龙鳞龙爪清晰可辨,具有很高的文物欣赏价值。</h3> <h3>铜环木门上的大红剪纸门神。门楣上刻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h3> <h3>杜氏雕花楼现被用作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设置有作品展览区、制作演示区、互动体验区、艺术欣赏区等四个活动区,集中展示松江的城市发展、文化成就、市井风情、先贤名士等人文历史。以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把参观者带进松江的民俗文化生活中。</h3> <h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内,展示松江传统中药文化的余天成堂药铺。</h3> <h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河的店家在市河边支起了雨蓬,摆上了桌椅,营业面积扩大的同时,还深受客人欢迎。</h3> <h3>中山西路368号-徐氏当铺。作为松江区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当铺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价值。当铺始建于清代中期,原为徐姓典当行,是典型的前店后宅的商住格局,临街为门厅,后二进为当铺、仓库和私宅,已有156年历史。</h3> <h3>徐氏当铺在动迁住户、重新装修后全新亮相,—家名为“跨塘乘月书苑”的旅游书店在此隆重开张。书苑拥有前庭、中庭和后花园,粉墙黛瓦,环境优雅。店名源自松江老十二景中的“跨塘乘月”,沿门前的市河西行数百米,第二座便是跨塘桥,又名“云间第一桥”。</h3> <h3>徐氏当铺内景。</h3> <h3>中山西路384号-江南曲圣纪念馆。松江与昆曲颇有渊源。清末民初,昆曲宗师俞栗庐就出生在松江仓城。俞粟庐开创了昆曲的“俞派”唱法,人称“江南曲圣”,其子俞振飞,更是享誉当代的京昆艺术大师,是在昆曲600年、京剧200年的历史中横跨两界的里程碑式人物。</h3> <h3>中山西路390号-漕运楼。据说清咸丰三年,这里就有漕运楼,是专为漕运纤夫和船帮老大提供酒食的。时过境迁,当年的漕运纤夫已成为历史,华丽转身的漕运楼也今非昔比。如今的漕运楼环境幽雅、菜品丰富、服务周到,午市晚市,二楼餐厅还有评弹表演。</h3> <h3>大仓桥南堍西侧的四角凉亭-孟姜亭。民间传说中孟姜女是华亭人氏,当年她千里寻夫,就是从这里乘船北上的。亭子四根石柱上镌刻的四句诗分别是:“青石有幸怜弱女,寒衣无处觉离魂。万里奔波殉夫节,一声恸哭倒长城”。</h3> <h3>中山西路337号-华亭雅风印社。大仓桥下的社址前身是清末钱氏宅,馆内主要展示原石、名石、名家书画以及社员的篆刻作品。以“弘扬传统文化,研究篆刻理论,探索篆刻技艺,开展创作交流”为宗旨;以金石篆刻的创作、研究为主要业务。旨在传播推广中国的治印文化。</h3> <h3>市级文物大仓桥坐落于松江老城区西部,是一座宽5米,高8米,跨度约50米的不等跨五孔拱形石桥,是沪上著名、松江境内最大的明代大石桥。明代文人董其昌曾为其作《西仓桥记》谓之“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五百年来,古朴雄伟的大仓桥历经风雨,依然雄踞于古市河之上。</h3> <h3>大仓桥始建于明代,初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现存的桥梁系明代天启年间重建,原名“永丰桥”,因桥南有松江府漕运粮仓,故俗称“大仓桥”。而今除桥上护栏有点残损,整座桥依然保存完好,是研究松江历史文化的宝贵遗存和松江标志性的历史景观建筑。</h3> <h3>中山西路343-2号-T.O咖啡。位于大仓桥畔的T.O咖啡馆,自称只做80分以上的好咖啡。就地理位置而言,在仓城风貌区,能第一视角欣赏大仓桥的咖啡馆独此一家。冬日的暖阳下坐在二楼天台上,一边品着咖啡,一边晒着太阳,眼前是古寺、古桥以及桥下缓缓流淌的古市河…</h3> <h3>玉树路2336号-水次仓关帝庙,伽蓝菩萨在上海的道场。明天启二年,为祈祷北上的漕运船只顺利平安,往来客商生意兴隆,当地居民镇宅平安而建,是沪上为数不多的明代古迹之一,清乾隆年间,更名为灌顶禅院。图为禅院西门,砖雕门楼上雕有蝙蝠、梅花鹿、灵芝、松树等图案,寓意“福禄康寿”。</h3> <h3>西门内侧的门额上刻有“护国安民”四个大字,寓意关公忠勇仁义,守护国家和民众的平安。</h3> <h3>寺院通常呈南北布局,山门一般在寺院南侧,灌顶禅院却是东西布局,东门即为山门。走近山门,即可见院子中央硕大的金元宝,其上镌刻着“钱母”二字!</h3> <h3>佛教寺院的钟楼和鼓楼一般都坐落于山门的东、西两侧。因灌顶禅院空间局促,铜钟和大鼓只能安放在主殿后部的左右两侧。</h3> <h3>山门内侧供奉的韦驮、关公二大护法神。</h3> <h3>灌顶禅院历经风雨沧桑,年久失修而所存无几,几经修缮后于2014年春节起对外开放。禅院不大,布局紧凑,主殿供奉迦蓝菩萨即三国蜀汉大将关羽,东西二个配殿分别是文殊普贤殿和观音地藏殿。主殿的横匾是“醍醐灌顶”。</h3> <h3>主殿右侧的文殊普贤殿,供奉文殊、普贤两尊菩萨。</h3> <h3>主殿左侧的观音地藏殿,供奉观音、地藏两尊菩萨。</h3> <h3>云间第一桥(三拱桥)-坐落于中山西路与玉树路交叉口,初名安就桥,建于宋代,明代重建为石桥,是当时松江最大的一座桥,故称“云间第一桥”。</h3> <h3>同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五拱大仓桥相比,三拱的第一桥要低调得多,周边少有游人。若非摄友引导,恐与之失之交臂。</h3> <h3>秀南街106号-上海云间美术馆松江分馆。美术馆选址大仓桥畔的百年古宅-清代晚期的沈氏三宅。</h3> <h3>美术馆开馆后的首届画展-《“自在生长”算法生成数字艺术展》正在热展中。数据为墨,算法为笔,让艺术“自在生长”,是展览的主题。</h3> <h3>百年老宅里展出了新潮艺术家的75幅作品,这些艺术家来自全球25个国家,所有展品均采用3D建模,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数字影像等新技术生成,在修旧如旧的老宅里,加载出一幅幅只属于未来的图景。</h3> <h3>通过算法生成的数字艺术作品展示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太阳朋克式的生活方式,同时强调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有意让观者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体验艺术的新生。</h3> <h3>谢谢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