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一座潮流无限的古城,一座山水皆景,遍地风情的魅力之都

刘顺福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除有驰名中外的“潮州八景”,还有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为代表的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的旅游文化。潮洲拥有文物古迹700多处,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 ,有全国历史最长的纪念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有国内罕见的宋代民居建筑许驸马府,有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称一绝的己略黄公祠,有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有始建于宋朝的青龙古庙,有始建于元朝的天后宫,有笔架山宋窑遗址,还有周总理办公过的涵碧楼,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潮州新旧八景等等。</p> <p class="ql-block">穿过城楼,到广济桥附栏杆旁,等夕阳来,等夜幕降,这里即将上演一场灯光大秀。</p> <p class="ql-block">在潮州古城东门外,广济桥宛如一条横卧韩江的巨龙。它集梁桥、浮桥、拱桥手一体,风格独特,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这座有着人百多年历史的古桥,见证了多少风兩,又承载了多少记忆。从桥上走过,感受着微风拂面,望着江水滔滔,心中不禁涌起对古人智慧的赞叹。那并排的木船,那古朴的桥墩,那镇水的鉎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广济桥,它是潮州的骄傲,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岁月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p> <p class="ql-block">潮州的广济桥,横卧在其母亲河韩江之上,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身,被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为中国四大著名古代桥梁之一。桥墩和石板大多是古建,桥廊和桥亭因为经历时间的侵蚀,战争、地震、洪水的破坏,多是翻新的。广济桥自南宋始建,此后历代太守励精图治,排除水患,艰难建桥。一个一个石墩垒,一块块千斤重的石梁连,南北对进,几经朝代更迭,岁月变幻,竟有千年。桥中间部分由大船相连而成浮桥,货船来时浮桥断开,平时浮桥供人行走,足显古人的智慧和勤劳。</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去潮汕之前呢,在电视上也见过“过河拆桥”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济桥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传承的桥,也是看点颇多的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关于造桥的民间传说:传说之一“仙佛造桥”。即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而在他们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变成的“乌洋山”(浮洋镇)和猪变成的“猪山”(磷溪镇)。传说之二“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此诗及“王源除怪石处”刻于石上,“文革”时被毁)。王源此一举动,不仅破除了人们对怪石的恐惧,也解决修桥的部分石料。传说之三“吴府公祭水”。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民间传说的存在,为广济桥增加了很多特别的韵味。话说回来,即使没有这些民间传说,雕工精致、视野极佳、江风阵阵的广济桥,仍然值得游客打卡一游。</p> <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联结东西两岸,跨越悠悠韩江。它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融合,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漫步桥上,每一块石板都似乎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处雕刻都彰显着精湛的工艺。白天,它庄严肃穆,展现着古朴之美;夜晚,华灯初上,它又变得璀璨夺目,如梦如幻。广济桥,如同一位优雅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潮州,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与繁荣,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中间段特殊的浮桥式设计,为了继续保持通航价值,每天都会定时连接和断开。断开时间收一半门票,连接的时候收全部门票,可以从广济门城楼一直走到对岸的韩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桥下韩江和对面韩文公祠所在的韩山,共同演绎不可错过的灯光大秀。</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夜晚灯光秀演出时间:每晚20:00开始,只演秀了10分钟左右,岸边可见,不需要门票。</p> <p class="ql-block">过河拆桥,我有幸来潮州旅游,亲眼目睹了广济桥过河拆桥的过程。也感受了这座刚柔相近,能合能解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潮州,一座慢节奏的悠闲之都,让人来过之后就不愿再离开;潮州,一座潮流无限的城市,这里遍地风情,处处透露着时代的印记,宛如一本厚重的古书,令人越品越有味。潮州古城其实并不算大,在这里游玩的最好方式便是漫无目的地闲逛,因为惊喜往往就在不经意之间,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你便能够发现独属于你一人的小众美景。</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长518米,浮梁结合结构。分三段,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由18只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组合而成。靠近市区西岸部分长137.3米,东岸部分长283.4米。广济桥上总共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桥亭。匾额43块,楹联25对。</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一端连着古城的广济楼,一端连着韩山上的韩山书院和韩文公祠。潮州以江山改姓而为人喜闻乐道,这与韩愈被贬潮州有关。韩愈被贬到潮州只有七月不到,但其兴学改俗、治鳄患、释奴婢、修水利,荫庇潮州人民千代而被纪念。</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桥梁建筑方式使广济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即便是被科技加持的现代人,面对古人建此桥时的巧妙心思也要自叹不如了。</p> <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从南宋至今,它历经无数次修缮与重建,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风貌。走在桥上,你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那二十四个桥墩,见证了朝代的更迭;那浮桥的开合,体现了古人的巧思。它像一本无言的史书,记录着潮州的点点滴滴。广济桥,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潮州文化的象征,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情。</p> <p class="ql-block">走到中段,桥亭戛然而止,18只红色调木船并排连接,广济桥随时可拆的奥妙就在于此——18只木船是可以断开的。连接是为了行人过江,断开则是考虑到汛期江水凶猛和大型船只过往江面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是向当地人和游人开放的,当地人过往免票。游客20元,60岁以上老人免票。</p><p class="ql-block">来到广济桥,怎么也得上桥,看一看。所以今天来到广济桥,因为广济桥有部分维护施工。尽管如此,还是有了与广济桥近距离接触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潮州的地标性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曾是潮州人民生活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站在桥上,可将韩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广济门巍峨壮观,江边的古榕树郁郁葱葱。那十八只梭船,仿佛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征程。广济桥,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潮州人民的精神寄托,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奥秘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韩江以韩愈那句悲戚的“好收吾骨瘴江边”为人所知,许多人却不知道,这条江是流动的财富,江上伫立了800余年的广济桥是繁华所在。“一里长桥一里市”,广济桥畔商街纵横,广济桥下商船往来,历史中的它就像如今夜幕下的景象——光华闪耀。</p> <p class="ql-block">有的游人倚在岸边围栏边,举着手机或者相机,在那里拍照。有的坐在岸边的长椅上等待开桥时刻的来临。</p> <p class="ql-block">对面韩山苍郁,韩江水波澜不惊。广济桥桥亭上,有不少游人在小憩,或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快来潮州体验广济桥的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在每个游子心里,总有一座桥连着家乡。也许是村口的土桥、石桥,也许是上学时进城的大桥,也许是上山上山的索桥。每个游子梦里出现的那座桥,就是家乡的具体意象。通过她,我们得以勾连家乡与他乡,外我与内我。那么广济桥,可能就是很多潮州人梦里的桥吧?</p> <p class="ql-block">从桥的一边缓行,走到中间部位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了,这是当地人口中"早上连通傍晚拆"的古桥,是现实版的"过河拆桥"。</p> <p class="ql-block">在你的一生之中,肯定去过不少的城市,品味过不少的都市风情。然而城市虽多,却总有那么一两座城能够根植你的记忆之中,令人难以忘怀。这种记忆或许是一道靓丽的城市街景,也有可能是那满载着时光印记的老旧街巷,还有可能是那遍布街头的诱人烟火气……我曾去过北京,领略过故宫长城的历史厚重;也曾去过上海,领略过大都市的繁华喧嚣;可却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如同潮州一般,令我难以忘怀。不仅仅是因为当地别样的人文风情,更因为在如今的汉族当中,仍旧保留着古老的语言习俗、全套独立风俗以及全套文化符号的,也就只剩下潮州了。</p> <p class="ql-block">在潮州有这么一句经典名言“地球上凡是有潮水的地方,你就能够找寻到潮州人的身影”。这句话可以说是毫不夸张,但凡你去过欧美、东南亚国家,你便会发现那里有着不少华裔的身影,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潮州人的后代。潮州人在海外更是财富的代名词,从名动四方的首富李嘉诚到国学大师饶宗颐,可以说这座古老城市拥有的底蕴是你所无法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潮州古城,首先经过的是牌坊街,两边都是一两层的骑楼,尽管斑驳残旧,但也看得出大多都是民国时代的建筑。骑楼虽旧,但店铺招牌高高低低、横横竖竖的密集林立,店内商品琳琅满目,人流熙熙攘攘,依见旧时的繁华。牌坊很多,10米左右一个,都是纪念历史上一些达官名人的,主要以明清时代的为多。有纪念中了进士的,有纪念做到一品、二品大官的,有纪念做驸马的等等。</p> <p class="ql-block">寻常巷陌,纵横东西,以水养心,以莲养性。巷子里灯影阑珊,弄堂间熙来攘往,水是市井的命脉,井是生活的灵魂。旧时潮州人家只要有条件的都凿井,而影响更大的当说分布于大街小巷的公井和义井。在潮州府城老市区,一缕缕阳光投射进古城区,古井是不可移动文物,它们充满府城的生活气息,仿佛要洞穿历史的烟云,共话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东门大井:位于东门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名声远播。井栏呈内圆外八角,终年泉涌不断,久汲不竭,据说井水直通韩江。用以冲茶,茶汤清澈晶莹、喝之甘甜清洌;用以酿豆腐,视之绵软细腻,入口芳香浓郁。一口古井、一份传承,东门大井从古至今“满之不溢、舀之不竭”,始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哺育着芸芸众生。井中有水,水中有灵,井水孕育了黎民,神灵保佑着众生。据说,东门大井在古代还具有特异功能,能够预告火灾。相传只要见到井底污泥上翻、水色变黑,那么在三天之内,古井周边就会发生火灾,长期以来可谓是十分显灵的呢。</p> <p class="ql-block">生活总能为我们带来无数惊喜!在一座城市生活久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便会愈演愈烈。世界很大,美景众多,一些地方总会令你停下脚步。不在乎起点,不问终点,只因沿途有“你”,作为资深旅者,“你”就是旅途中最大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自古以来便有着有“三山一水护城廓”之说,只不过在时光的沧桑巨变下,曾经的城垣也只剩下朝东的一面依旧挺立了。要知道历史上潮州古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粤东政治中心的存在,这里可以说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因此才造就出了流芳百世的牌坊街。当然沿着潮州古城继续前行,你便能够遇见一座深藏于闹市之中的寺庙——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潮州,一座潮流无限的古城,一座山水皆景,遍地风情的魅力之都</p> <p class="ql-block">在潮州流传着这么一句古谚语:“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场”。或许,只有等你亲身品味过后,才会知晓这里究竟深藏着怎样的魅力所在吧!也许时光能够改变这座城市的样貌,却难以改变它所拥有的人文底蕴,即便历经千载时光,潮州依旧是那个潮州,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镜头捕捉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心动的瞬间,让这一刻成为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落日晚风,行人寥寥的街道里,整座潮州在暮色中显露出他的苍劲,曾经的海滨邹鲁在经历沧桑后,更懂得生命中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昆明是一座叫“春”的城市,那么潮州则是一座“潮”流无限的城市,它所拥有的魅力与风情,只有当你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够品味得到。众所周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融合组成的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方面可谓是精彩纷呈。而有人曾这样评价过潮州,它应该算作我国的第57个民族,只因为时至今日汉族当中唯有它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全套独立风俗以及全套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潮州一座充满烟火气息的千年历史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以独特的潮汕文化和众多古迹而闻名。来了,坐会儿,喝杯茶这是在潮汕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广济桥俗称湘子桥,是我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楼可以登上城门,漫步在百年历史牌坊街品味牌坊背后名人故事,建于唐代的佛教名刹开元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唐代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潮州一座“活”着的古城,大多数人对于潮州的印象,应该来源于那几句脍炙人口的方言,如:“胶已人”、“无相关”……亦或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各色潮汕美食小吃等等。然而潮州城所拥有的底蕴又岂止这般的简单,或许它没有西安的历史久远,没有北京的声名远播,没有南京的歌舞喧嚣,可它同样拥有着全国保存得最为完整、最为长久的古城墙之一。或许是不做“大哥好多年”,以至于大家都慢慢忘却了曾经的潮州可是粤东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风头可谓是一时无两。只不过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之下,潮州城的命运也如同潮水一般,潮起潮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百货大楼,记载那个年代的往事回忆!</p> <p class="ql-block">无处不在的石雕很是吸引我,潮州石雕以花岗岩为材料,铁锤、凿子为工具,从大而小,从外及里,从粗到细,层层遍遍,精雕细刻,通过各种艺术处理,作出立体雕、浮雕、线雕、影雕等,作品以造型优美,形神生动,气质浑厚,古朴庄严为特点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两旁店铺绝大部分是南洋骑楼,售卖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陶瓷、工夫茶、潮州三宝等。何谓潮州三宝呢?你看看这家店铺的广告招牌就知道了。走一趟牌坊街,你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古城休闲喝茶🍵</p> <p class="ql-block">一个个牌坊,像是一个个时代的门,穿行其间似游走在旧日时光里,与历史和那些人物面对面。牌坊的风格因朝代不同而有别,其规格也因人物地位不同而相差。后来听当地人讲,牌坊大部分是在原址按原图新建的,民国时因为牌坊上面的物件掉落下来砸伤了人,被政府给拆掉了。90年度旅游热兴起,就又复建了,基本恢复了古街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我们来潮州旅游,在太平路与东门街之间走了两个来回,欣赏牌坊街修复古牌坊22座,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多为横跨路面的二柱一门,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数量众多。外接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甲第巷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潮州历史上是粤东州、路、府治所在,史籍记载潮州“牌坊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潮州有牌坊91座,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乡镇间57座,如此众多的牌坊,所以潮州被称为“牌坊城”。牌坊城中心“牌坊街”曾是潮州古牌坊最集中路段,明代的有34座,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p> <p class="ql-block">“文宗方伯”坊在今潮州市市区太平路军厅巷口南侧。北镌“皇命三锡”。“文宗”,明清时称提学、学政为文宗;“方伯”,在古时指诸侯中的领袖,即言一方之长,明清时作为布政使的尊称。“皇命”,顾名思义,皇帝的命令。黄琮曾任云南督学、福建布政使。其祖允德、父夙兴亦得赠布政使。南坊字是言黄琮的官职,北坊字系说明其家族的荣耀。从史料记载,黄允德父子是饶平一个小村以渔耕为业的老百姓,通过其子孙黄琮、黄锦科举仕进,上升为本地望族,在潮州府城建坊,获得了无上殊荣。</p> <p class="ql-block">“状元坊”位于铺巷口,林大钦,潮安金石人,潮州历史上唯一状元,4500 余言《廷试策》以明快奔放的文笔博得嘉靖皇帝垂顾,以其切中时弊的政治见解和精辟论述打动了嘉靖皇帝之心。这个人有点像我们吉水老家的大明奇才首辅解缙,主持修《永乐大典》;讽刺纪纲“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故事一长串……林大钦故事同样一长串,有“智斗翁万达”、“呤诗借宿”、“巧计救广东”等。</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每一座牌坊都有着曲折悠长,让你动容的故事。四进士亭巷口的“四进士坊”为翰林院修撰肖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而立。四人同为明正德丁丑(1517年)进士,为民做了好事,打击入侵倭寇,保护棉城;政绩卓越,决狱明断,施政公平;治学成绩斐然而被树碑立传。</p> <p class="ql-block">军厅巷的“皇命三锡坊”又称“文宗方伯坊”,何谓“皇命三锡”呢?一家三代都当布政使,故称“三锡”。军厅巷的“皇命三锡坊”又称“文宗方伯坊”,何谓“皇命三锡”呢?一家三代都当布政使,故称“三锡”。1939年7月,国民党军独九旅625团攻入潮州城与日军激战三昼夜,伤亡400多人,三营长黄修牺牲在此牌坊,日本鬼子为了不让潮州老百姓在坊下拜祭,将坊拆毁。</p> <p class="ql-block">两京科道·金榜联芳坊在牌坊街水平路口南侧,北镌“金榜联芳”。为明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而建。郑安,明正统十二年(1447)解元,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南京河南道御史,迁陕西按察副使。居官二十年,“弹劾不避权要”,两袖清风。弟郑寯,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任吏科给事中。“两京”,明自永乐以后定都北京,南京为陪都,“两京”即指京师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p> <p class="ql-block">侍御 坊在牌坊街水平路口北侧,坊字两面同。为明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而建。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明海阳龙湖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授峡江知县,两淮监察御史,累官至苑马寺卿。师事王阳明,“得良知宗旨。又与吉水罗洪先往复寓书,阐明理学。”侍御: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p> <p class="ql-block">少司马 ·大总制坊在牌坊街东门街口南侧,北镌“大总制”。为明兵部侍郎、三边总制翁万达而建。翁万达,字仁夫、号东涯,揭阳鮀江都举登村(今属汕头市金平区)人。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偏、保军务,升兵部尚书。《明史》称其“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司马,《周礼》六官之一有夏官司马,掌军事、军需等事。后代以大司马称兵部尚书,以少司马称兵部侍郎。总制,即总督。</p> <p class="ql-block">《大理司平·两浙都运坊》位于牌坊街辜厝巷口.也就是南门走进来牌坊街的第2个牌坊</p> <p class="ql-block">潮州府,明清时期在今广东潮汕地区设置的府。</p> <p class="ql-block">秋台·榜眼 坊在牌坊街砖亭巷口,南镌“榜眼”。为宋尚书王大宝而建。王大宝,海阳归湖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赐爵开国男。理学家朱熹称“其人刚正,忠实有余”,名列《宋史》。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反对议和。弟大鼎、大圭、大纲,分授承奉郎、承务郎、东莞令。坊为四柱三间的砖石结构,这在牌坊街石坊林立中独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在牌坊街猷巷口南侧,南镌“科甲济美”。为明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而建。李春芳,明海阳鹳巢人。进士,南京监察御史,长沙、顺德知府。三弟春魁,举人,浦江知县。侄一庄,举人,汀州通判,封郎中。思寅,刑部郎中;思悦,南京户部郎中;思振,铜陵知县。“台省”:汉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指政府的中央机构。坊字是说明李大受、李一庄所封赠官职系由中央政府所褒奖封赏的。“科甲”指科举出身。“济美”谓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鹳巢李氏一门直系数代人,均是科举出身,这在潮州府属诸县中绝无仅有,是在地方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科举家族。</p> <p class="ql-block">诰敕重封·节镇 三省坊在牌坊街三家巷口北侧,南镌“节镇三省”。为明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而建。陈志颐,海阳磷溪人。明万历元年(1573)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广西庆远知府、梧州知府,贵州按察司副使。曾奉旨节镇三省军政。“诰敕”,诰封、敕封的合称。明清时皇帝对官员及其亲属授予爵位名号的封典,陈以贲以子志颐而初敕封宣化知县,继而诰赠梧州知府。</p> <p class="ql-block">恩光洊锡坊在东门街上东平路口西侧,坊字两面同。为明封尚书翁玉而建。翁玉,素以“经术著声”,长子翁万达自幼由其督导读书。万达后登进士,青云直上,翁玉因而前后四次受朝廷封赠,最后敕封至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资善大夫、兵部尚书。“恩光”:古代帝王或朝廷给予臣民的恩惠。“洊锡”:一次又一次赐给。核心信息:初建于明嘉靖年间 ,位于东门街古井东侧,为恩封尚书翁玉所建。</p> <p class="ql-block">曾经以为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才是一座城市最好的代名词。直到遇见了潮州,看着那古老而又厚重的城墙,看着那深幽而又遍布着斑驳的古巷,看着那遍布着烟火气的各式大排档,我才知晓原来城市的美并不一定非要车水马龙,有时候轻松惬意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韩愈在历史上颇有名望,是一座文化丰碑,目前已知的就有三处韩文公祠,而最有名的确是在南海之滨的潮州韩文公祠。潮州韩文公祠建于北宋咸平(公元999年)二年,潮州通判(宋朝设立的官职,防止州郡权利过大,而设立的副官,起监察作用,可直接上报皇帝)陈尧佐在金山南麓夫子庙的正室的东箱批建韩吏部祠,公元1090年,潮州太守王涤将韩吏部祠迁到城南并改名“昌黎伯韩文公庙”,1189年,潮州太守丁允元将其迁到当前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正门“韩文公祠”是胡耀邦1984年视察此地时所提,大门采取牌楼形制建筑(牌坊是从棂星门来的,最早源于祭天,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朝用祭天的仪式来祭孔,所以此形制也出现在各地孔庙中)。</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祠堂,就看到廊道上布满碑林,近代名人表达对韩昌黎的敬仰之情跃然笔下,比如陆定一所写“若无韩子庙,只有越王台”,则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说说位于潮州市韩江东岸笔架山山的韩文公祠!韩文公祠建于宋咸平二年(999),是为了纪念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而建。为什么远在岭南的人要纪念韩愈呢?韩愈为什么要到潮州呢?韩愈之所以远涉万里来到潮州,和唐宪宗迎佛骨有关。因为劝阻宪宗迎佛骨,宪宗发怒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命韩愈“即刻上道,不容停留”。韩愈来不及与亲朋辞行,相伴而行的只有自己的侄孙韩湘。韩愈悲观的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p> <p class="ql-block">虽然非常的不情愿,韩愈到任后依然秉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在潮州虽有七个月,仅两百多天的时间但却使潮州焕然一新,比如:</p><p class="ql-block">1、驱除鳄鱼</p><p class="ql-block">2、兴修水利</p><p class="ql-block">3、赎放奴婢</p><p class="ql-block">4、兴办教育</p> <p class="ql-block">师道,指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见《汉书·匡衡传》:“ 望之 奏衡 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p> <p class="ql-block">弘扬韩正卿风范,继续让韩正卿精神激励我们踔厉风发,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今日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这里承载着对“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深深敬意。建于宋咸平二年 (999年),它静静仁立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韩愈虽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却仅用两百多天就让潮州焕然一新,驱鳄鱼、修水利、赎奴婢、兴教育,功绩斐然。从此,潮州的山水皆姓韩,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他的故事,让人感慨万</p><p class="ql-block">干,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站在韩文公祠最高处眺望远方,可以清晰的看到潮州古城、韩江还有屹立在江上的广济桥,已逾千年,也许当年东坡也在此驻足远眺,写下了“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评价,而这些只有悠悠的韩江知道…</p> <p class="ql-block">韩文公祠坐落在潮州城东韩山西麓,前临江水,后倚青山,建于宋,古朴清幽,庄重肃穆,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专祠。</p> <p class="ql-block">尤其最后一条,在韩愈来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p><p class="ql-block">经此潮州人民把韩愈奉为神灵,于是:</p><p class="ql-block">祭鳄之地叫做“韩埔”</p><p class="ql-block">渡口叫做“韩渡”</p><p class="ql-block">鳄溪叫“韩江”</p><p class="ql-block">对面的山叫“韩山”</p><p class="ql-block">有诗云:“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p> <p class="ql-block">此文是韩愈评价孟子的,后来的文人苏东坡又用此语评价韩愈,可见对韩愈的评价之高已与亚圣孟子平齐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韩文公祠,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圣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韩愈的过往。他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潮州的短暂时光里,他为百姓兴利除弊,让这片士地焕发出新的生机。韩文公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潮州的韩文公祠,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瑰宝。它东靠湘桥,倚山临水,庄重而典雅。韩愈,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虽历经坎坷,却在潮州这片士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改变了这里的民风,润泽了山川,其功绩被永远铭记。“人来蛮貊民风改,泽润山川姓氏留”,来此一游,感受历史的韵味,领路先人的风范,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从韩祠高处透过红棉,远眺远处广济桥,朦胧而古朴,更显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韩文公祠,一个让人心灵得到洗礼的地方。在这里,能感受到韩愈的文学魅力和伟大人格。他被贬潮州,却没有丝毫气馁,而是以积极的态度为当地百姓谋福祉。如今,我们站在这古老的祠庙中,追思古人,感悟历史的厚重。让我们带着对韩愈的敬意,在生活中践行他的精神,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 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p> <p class="ql-block">韩祠橡木”是潮州著名的八景之一,在古代潮州还流传这样的传说:韩木开花之繁稀,可预示潮州士子登第人数之多寡。</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始建于738年,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深远历史,凭借着圣象庄严、殿阁壮观、香火鼎盛而闻名遐迩。被人们称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还拥有着“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的盛誉。而且与寻常古刹多栖身于高山密林之中不同,开元寺却独辟蹊径,直接屹立于闹市之中,见证着潮州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漫步于千年古刹之内,感受着身处闹市之中的宁静,或许这便是开元寺的魅力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坐落在繁华的牌坊街上。开元寺亦称“开元镇国禅寺”,是以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的连号“开元”命名的寺庙。潮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建寺之初,潮州开元寺在当地便有着颇高的地位,经宋、元、明、清的不断修缮,如今的开元寺依然保留有唐朝时期的主要布局,又融合了各朝各代的建筑艺术,琉瓦彩甍丹墙,蔚为壮观。漫步其中,香火缭绕,前来礼佛祈福的信众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再见古老而活力的潮州古城,历史在这里铭记,朝气在这里蓬勃,古老又充满时代节奏的古城~爱你没商量!👋👋👋🎉🎉🎉</p> <p class="ql-block">欢迎大家光临欣赏!</p> <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潮州古城,拍摄,全体旅行人员,编辑,刘顺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