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二首

迟志鸿

<p class="ql-block">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p><p class="ql-block">初睹银钩还启齿,细吟琼什欲沾巾。</p><p class="ql-block">凤池隔绝三千里,蜗舍沈冥十五春。</p><p class="ql-block">唯有新昌故园月,至今分照两乡人。</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得潮州杨相公继之书并诗》</p><p class="ql-block">迟志鸿书 180cmX96cm</p> <p class="ql-block">  此诗是作者写给杨相的,表达了对杨相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表达了作者对杨相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瘴海之滨收到杨相的书信时的喜悦之情。颔联“初睹银钩还启齿,细吟琼什欲沾巾”,通过描绘书信中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杨相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颈联“凤池隔绝三千里,蜗舍沉冥十五春”,表达了作者与杨相之间的距离之远,以及自己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之远,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唯有新昌故园月,至今分照两乡人”,通过描绘故乡的明月,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杨相之间的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杨相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之情。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厚意,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p><p class="ql-block">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p><p class="ql-block">唐白居易《夜雪》 迟志鸿书</p><p class="ql-block">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此诗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p> <p class="ql-block">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