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鹤汀(1877--1961)民国首任南阳知府。后又创办南阳女子中学。1938年夏,他开始隐居于内乡马山口,行医治病。抗战胜利后,杨鹤汀被推举为南阳县参议会参议长。1961年病逝于南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6年,杨鹤汀毕业于北京政法学堂。求学期间,倾向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潜心教育,开发民智,培养“救世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对张仲景医术研究,造诣颇深。1954年,先后著《伤寒论浅歌》和《金匮浅歌》,现存于南阳医史文献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子,杨廷宝(1901--1982),院士。</span></p> <p class="ql-block">杨廷宝(1901年10月2日—1982年12月23日),河南南阳人,建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教授。</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廷宝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4年—1926年在美国克雷建筑事务所实习;1927年—1949年任职于基泰工程司;1949年任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52年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1979年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所长;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6年,入读私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0年,入读于南阳城一所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2年—1915年,就读于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5年,入读于北京清华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1年—1924年,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4年—1926年,在美国克雷建筑事务所实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6年,赴欧洲考察各国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1949年,任职于基泰工程司,负责建筑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0年,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任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1982年,任江苏省副省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30年代,杨廷宝主持完成了北平地区一些古建筑的维修,如北平天坛、祈年殿、国子监等。设计了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等;20世纪50年代,主持设计了北京和平宾馆;另设计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京民航候机楼等;主持拟定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北京楼、和平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工程的设计,以及江苏省体育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长江大桥、南京民航候机楼、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南京丁山宾馆等工程的设计方案;还对中国各大城市的规划与古建筑的保护,对太湖、武当山、武夷山、华山、泰山风景区的规划,也都提出了构想;还应邀参加了“医圣祠”扩建研究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截至1982年12月,杨廷宝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代表著作有《综合医院》《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杨廷宝水彩画集》《杨廷宝素描集》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廷宝之子,杨士莪,院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士莪(1931年8月9日—2024年3月19日),男,汉族,出生于天津,河南南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4],水声工程学专家,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杨士莪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梅贻琦、周培源、钱三强等。1950年,为响应党中央号召,选择肄业报名参军,来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投身于人民海军建设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杨士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聘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正式退休。2024年3月19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93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2012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22年9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3年9月,获得第十一届“龙江楷模”。2024年9月,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