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南通那些事④说说范小青

逗江南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当江苏省作协主席有十年的时间,说她是一位领导,不如说她是一位才女。她是一名多产的作家,她的作品如清风徐来,朴素细腻的描写,深受老少书迷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现实感‌,常以直截了当的方式介入现实,同时抑制书写时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她的作品具有深邃的炼金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的小说在叙事手法上独具特色‌,擅长使用层层嵌套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纵横交错的苏州小巷中,跟随作家步步深入‌。</p> <p class="ql-block">  她的小说语言独特,具有电影镜头式的呈现方式‌。她的作品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还通过类型元素的植入,如侦探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写法,增加了小说的多样性和肌理质感‌。</p> <p class="ql-block"> 读范小青的小说会感受非常浓郁的“苏味”‌。她的作品深受苏州文化的影响,文字温和柔婉、细腻平实,充满烟火人情,读来娓娓动人,充满爱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的大半人生都是在苏州度过的,在那里吃苦,在那里学习,在那里发展,在那里成名。这些履历都或隐或现展现在她的笔墨里。</p> <p class="ql-block">  她的简历介绍她是苏州人,她在散文《回家去》中也写到,一个人一辈子会有好几个家。常常在一个地方呆了一阵子,人生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在那里发生,个人的感情也投在了那里,心底里就会觉得,那就是“家”。所以有的人会有许多故乡,第二故乡,第三故乡,甚至更多。看得出来她对姑苏江南是多么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在这篇文章中,她也表达了对苏北老家的深深思念,对几十年没能回老家看看,深感内疚。</p>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的父母都是南通人,她父亲爷爷生活过的老家依然在南通乡下,从传统定义上讲她祖籍南通,是一位南通人。她之所以扎根苏州,跟她父亲南下参加革命有关,她几十年没能回老家看望,与她父亲不愿提起这个老家有很大关系。</p>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的爷爷和外公在解放前期都有过显达的经历,这些突出表现,她父亲基本没有享受到,反而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作为靶子,让他深受其害。</p>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的父亲范万钧出生在南通通州区的范家庄,过去称英雄乡4大队14组,现属刘桥镇苏池村。</p> <p class="ql-block">  南通的一位学者羌松延通过走访族亲、收集历史资料,得知范家祖上迁自“如邑(今如皋)太平乡十五图五甲”,是范姓文正堂后裔。</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范姓谥号“文正”的只有范仲淹一个,所以范小青也是范仲淹的后代。如皋范仲淹后代有记载的有两支,一支是范正平后裔,范公仪南宋从河南迁来,一支是范正国后裔,明初从江西迁南通,范盛甫定居崇川,范如甫转居如皋。</p> <p class="ql-block">  羌松延说文正堂后裔都来自江西,是不是范如甫这一支,没有详细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显赫的家世到范万钧高祖时已经非常落魄,其高祖范如盛幼年失怙,与寡母相依为命,两人以纺纱为生。因为家贫,为了节省,夜间纺纱时舍不得点灯,仅燃一支袖香微弱照明。如此日积月累,及至稍长,有了一点积累。</p> <p class="ql-block">  凭借这点资本,范如盛在乡间收纱,再销往南通、金沙等地,并逐步做大成为范家纱行。历经几世,成为享誉乡里的知名商号。</p> <p class="ql-block">  因为地理位置好、水路畅通及范家的兴盛,逐渐由一家纱行发展为石港四安间的一处小“商埠”。范家不仅收纱、贩纱,还充分利用范氏纱行的品牌效应,开设了木行、石灰行等店铺,久而久之,以范家纱行为中心,自然形成了一处小街市。</p> <p class="ql-block">  之后,范万钧的曾祖、祖父都是子承父业,经营很兴旺,范家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p> <p class="ql-block">  后来他父亲担任民国乡长,稍有积蓄就买田置业:在老庄的西北侯家庄买田三千步(约十二亩)。在石港西买田一万步,租种给佃户种植。可惜的是,在范万钧不到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但因为这些田产,解放后他家被评为地主成份。</p> <p class="ql-block">  范万钧小学毕业后,抗战爆发,南通县中学搬到离家不远的四安镇温桥村,范万钧就在那里读初中,四安是革命老区,在那里他接触到革命思想。</p> <p class="ql-block">  1943年夏,温桥县中因日伪“清乡”而停课。随后,范万钧前往天后宫平潮中学求学,继而转往南通城里精进中学读高中。后因大学落榜,至唐闸二工小任体育教师。</p> <p class="ql-block">  在南通中学堂街,范万钧认识了范小青的妈妈,后来结为连理。范仲淹家族诗文传世,有人说范小青的文采,来源于范氏家族基因,其实也不完全是。</p>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的母亲冯家,是南通的望族。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南通老城的文化街区西南营,那里有一条很长的巷子叫冯旗杆巷,因为冯氏西宗清朝频频出举人进士,家族为彰显兴旺树立旗杆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范小青说她外公的父亲冯哲庐是燕京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她的外公当过三个月的区长,也因此,解放后她外公被打成历史反革命。</p>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在文章中称道她母亲是南通女子师范的高材生,她妈妈写文章好得连老师都不敢批阅。范小青的写作酷爱和才华,离不开,父母的文学引导和培养。</p> <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南通解放,为渡江及接收江南作准备,工作突出且文笔颇佳的范万钧被招录到干校学习,后经组织安排,“随军南下,曾任新华社松江支社记者”,从此离开了家乡,范小青母亲随行在松江三中当老师。范小青哥哥和她就是那个时候在松江出生的。</p> <p class="ql-block">  1959年,因原属江苏的松江划归上海,此前任职于松江地委的范万钧奉调至苏州地委工作,并定居于苏州。</p> <p class="ql-block">  1967年文革政治斗争波及苏州地委,街上贴满墙的大字报,范小青父亲被抓起来了,他的工资停发了,家里被赶到十几平米的干将路居所,生活仿佛天要塌下来一般。</p> <p class="ql-block">  她母亲跟造反派进行了有理有节的争取,通过逐条逐项梳理排除,终于让“革命干将”看懂了范万钧和“腐朽家庭”的界限。范万钧被放了出来,回党校批评与自我批评。</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时候,范小青跟着父母下放到吴江县最南端桃源乡农村,在那里学会了插秧割稻犁田挑担,也体会到艰苦和朴素。</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震泽小镇读了一年高中,父母落实政策回城后,范小青在县里完成高中学业,又独自去吴江湖滨公社红旗大队插队。</p> <p class="ql-block">  高考恢复后,1978年初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0年在《上海文学》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夜归》。1985年初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后来更多的作品屡屡发表,并多次获得大奖。2010年起她担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  范小青的写作是深情的,她的作品常常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打捞人性深处的迷茫与痛苦,同时怀有一种温婉谅解的态度,这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深情‌。</p><p class="ql-block"> 她的作品主题多样,但“寻找”是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她解释说,有时候自己也不太清楚为什么会写到“寻找”那儿去,但这种深情似乎绕来绕去也绕不过去,关键时候会冒出来,指挥她的创作‌。这种深情使得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深处的探索和体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