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丝梅绽 正芳菲

紫燕

<p class="ql-block">  由成都永陵博物馆主办,昭陵博物馆协办的“柳丝梅绽正芳菲—初唐女性掠影展”于2024年10—12月在成都永陵博物馆开展。</p><p class="ql-block"> 该展以晚唐诗人 鱼玄机所作诗《和人》中最后一句“柳丝梅绽正芳菲”作为展名。柳丝和梅花已经盛开的春天美景如画,这样的寓意正契合了唐代女性自信,风雅和开放自由的个性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鱼玄机</p><p class="ql-block">鱼玄机简介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p> <p class="ql-block">前 言</p><p class="ql-block"> 开放的时代风气下,女性的身影尤其引人瞩目。在身处封建父权与夫权主导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唐代女性的身份不再是只附庸于男性,女性开始个性觉醒,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相应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女性也呈现出开放自信、风雅高贵、个性解放的大唐气象,成为千百年来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以李震墓、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段简璧墓等昭陵陪葬墓中发掘出的陶俑、墓志、壁画等珍稀文物为核心展品,同时巧妙地结合深受唐文化影响的前蜀永陵馆藏文物及精美的棺床石刻 “二十四伎乐” ,构建出立体、丰满、生动的唐五代女性形象,让她们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出来,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展览分为“绣罗衣裳照暮春”“弦鼓一声双袖举”“文章分得凤凰毛”“食得人间烟火味”四部分。</p> <p class="ql-block">  昭陵是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陵园占地面积2万余公顷,周长60千米,拥有200余座陪葬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陪葬墓</span>是古代高级墓葬的一种形式,指的是陪葬于高等级墓的墓葬。‌这种墓葬通常位于高等级墓葬周围,用于埋葬陪葬品,如陶俑、车马、庖厨用具、乐器和兵器等。陪葬墓的存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和习俗,通常与高等级墓葬相伴而生,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规模数量的陪葬墓始见于殷墟西北冈王陵区,一般认为西北冈所见的中小型墓有可能为西北冈王陵的陪葬。秦始皇陵园发现有不少规格较高的陪葬墓,包括上焦村发现的秦公子与公主墓。西汉时期,陪葬帝陵成为重要制度,著名的卫青墓、霍去病墓即为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代帝陵陪葬制度进一步发展,以宗室、功臣陪葬皇陵成为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陪葬墓有陪葬唐太宗昭陵其宏大规模和众多陪葬墓在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独一无二,被誉为“天下名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兴盛局面,自此奠定了唐朝两百年的基业,使得大唐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袖手立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杨恭仁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白陶。通体施粉彩,头梳黑色高髻并饰有金簪,柳眉细目、朱红涂唇,姿容秀丽,气质高雅,为贵夫人形象。身穿红色袒胸窄袖衫、披深粉色帔帛绕肩,系淡蓝色曳地长裙,双手交于腹前。</p> <p class="ql-block">杨恭仁(568年-639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初年宰相,隋朝观王杨雄之子。 </p><p class="ql-block"> 杨恭仁出身于弘农杨氏观王房,仕隋官至吏部侍郎,江都之变后升任吏部尚书。他在武德二年(619年)归顺唐朝,担任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又出为凉州总管,因抚慰西北有功而升任宰相,历任侍中、中书令,至武德九年(626年)罢相,又历任雍州牧、洛州都督,最终以特进致仕。 </p><p class="ql-block"> 贞观十三年(639年),杨恭仁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谥号为孝,陪葬昭陵。 </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女袖手立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 馆藏</p><p class="ql-block"> 彩绘釉陶。俑头梳双螺髻,阔眉细眼,脸圆润,丰满娇美,身穿袒胸窄袖衫,披蓝色帔巾垂于胸前,系白色条纹长裙,着黑色高头如意履。</p> <p class="ql-block">郑仁泰,本名郑广,唐朝名将,平州刺史郑德通之子。十六岁时参加晋阳起兵,投靠秦王李世民。武德年间,奉命镇守长春宫,参与消灭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的统一战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授游击将军、归政府统军。贞观年间,迁左卫翊一府中郎将,宿卫宫城安全,外放忠武将军、胜州道行军副总管,防备突厥。参与攻打高句丽,授上柱国、左屯卫大将军、同安郡公。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授银青光禄大夫、灵盐二州都督,驻守西部边疆。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入为右武卫大将军。带领薛仁贵讨平铁勒九部,抵御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授凉州都督,接应吐谷浑慕容诺曷钵,防备吐蕃。 龙朔三年,去世,时年六十三,追赠代州都督,谥号为襄,陪葬于昭陵。 </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女袖手立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头梳半翻髻,阔目细眉,直鼻红唇,面部表情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身穿紧身窄袖孺,系红白相间条纹裙,裙裾曳地;双手曲于胸前,披蓝色帔帛,神情庄重,体态窈窕。</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女袖手立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头梳锥髻,细眉凤眼、樱桃小嘴、身穿窄袖襦裙,绿披巾,巾绕肩于身后,系红色曳地长裙,履微鼓,双手袖于腹前。体态匀称,亭亭而立。</p> <p class="ql-block">戴幂籬帽女骑马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戴幂籬帽,墨描眉目、朱红涂唇,上穿窄袖花边糯,袖边饰花,外着半臂,系红色长裙,脚蹬黑尖靴,左臂微曲呈控缰驭马状。马低头张嘴、披鬃拖尾、墨描缰络、鞍鞘贴金饰蔓草花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唐女子骑马出行:戴笠帽的时尚与风采唐代女子骑马出行的装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尤其是头上的帽子。唐初时期,一种名为幂籬的帽子从西域传入,迅速成为唐朝妇女的最爱。幂籬不仅能防止风吹日晒,还能全身障蔽,使妇女显得端庄贤淑、神秘飘逸。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上缯帛,有些还刷上桐油以防雨,然后用皂纱全幅缀垂于帽檐下,以障蔽面部或全身。</p><p class="ql-block"> 到了高宗永徽之后,头戴轻盈的帷帽逐渐流行起来。武则天时期,幂籬逐渐消失,帷帽开始盛行。帷帽的四缘改为垂挂一圈纱网,考究一些的还在网帘上加饰珠翠,显得十分高贵华丽。</p> <p class="ql-block">  这件出土于唐郑仁泰墓的女骑俑,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笠帽,乳白色襦衫外套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是初唐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今年7月拍于新疆区博物馆,戴帷帽骑马舞仕女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骑马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新城公主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泥质红陶。俑头梳高髻,顶部削平,面部圆润,墨描眉目,朱点唇,袒胸,窄袖糯衫,披帔帛,绕双臂下垂,系红,白相间条纹裙,足蹬黑尖靴。马张嘴露齿,剪鬃拖尾,墨描鞍鞘,立于踏板之上。</p> <p class="ql-block">  新城公主(公元634年—663年),唐太宗最幼女,唐高宗同母妹,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新城公主出身天潢之家,长于皇帝父兄爱护之中。初封衡山,又早早获得实封。 公主亦曾觅得良缘,而且因着父兄的爱屋及乌,其夫家也都得到看重。 </p><p class="ql-block">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二月,病逝于长安县通轨坊南园,时年三十岁,以皇后之礼陪葬于昭陵。 [</p> <p class="ql-block">三彩女骑马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李贞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俑头戴翻沿胡帽,墨描眉目、朱点唇,俑上身施黄褐、乳白色釉,内着窄袖衫,外着半臂,下身施绿釉。马张嘴、剪鬃缚尾,通体施深黄褐釉,鞍鞋为绿、黄、褐三色釉,踏板及部分蹄未施釉。</p> <p class="ql-block">  李贞(公元627年-688年10月12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第八子,母为燕德妃。擅长骑射,爱好文史。贞观年间,先后任安州、徐州、扬州、相州和绛州刺史,封为越王。唐高宗即位后,历任左卫大将军、绵、相、蔡州刺史。唐中宗李显即位后,授太子太傅。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迁太子少保、豫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垂拱二年,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兵败自尽,赐姓虺氏。开元五年(公元716年),重新陪葬于昭陵,追赠豫州刺史,谥号为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绘红陶女骑马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三级</p><p class="ql-block">出土 长乐公主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骑马俑泥质红陶,通体施白彩。女俑头梳高髻,面涂粉红彩,墨描眉目,朱点唇,身穿圆领窄袖衫,着红、白相间条纹裙。左手袖头后甩,右手握拳曲于胸前,足蹬尖靴踩错。马剪鬃拖尾,墨描鬃毛、缰络、鞍鞘。</p> <p class="ql-block">  长乐公主(公元621年—643年9月28日) ,本名李丽质,唐太宗第五女(嫡长女),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唐高宗同母姐。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 因皇后所生,深得唐太宗钟爱。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乐公主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即齐国公长孙无忌的嫡长子。 后任秘书监、刑部尚书、兵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贞观十七年八月十日(公元643年9月28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岁,同年九月陪葬昭陵。</p> <p class="ql-block">彩绘红陶戴胡帽女骑马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三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段简壁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泥质红陶。俑头戴翻沿胡帽,墨描眉目,高鼻、朱点唇,左手作牵马状,身穿淡白色圆领窄袖红长袍,束腰,下穿淡绿色裙,黑尖靴。马披鬃,施白彩,墨描缰络,马耳、眼、鼻及嘴点红彩。</p> <p class="ql-block">  段简璧是唐高祖李渊第四女高密公主与段纶所生的女儿,高密公主钟爱于她。 段简璧十八岁时,嫁给了长孙皇后族叔邳国公长孙顺德的世子,丈夫继承邳国公爵位后,段简璧循例被封为邳国夫人。 </p><p class="ql-block">永徽二年四月四日(公元651年4月29日),段简璧于长安县颁政里的宅第内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五岁。依照其生前夙愿,赐陪葬于昭陵陪葬墓其父亲段纶墓左旁。</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女坐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张士贵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头梳高髻,眉目清秀,身穿窄袖橘、披巾,系红长裙,左手放在膝上、右手曲前贴于小腿下,呈坐状。</p> <p class="ql-block">  张士贵(公元586~657年),唐代名将。本名忽峍 ,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从隋大业十三年至唐显庆二年,一代名将张士贵追随唐初三代帝王李渊、李世民、李治奋战40年,为大唐江山出生入死,屡建奇功。</p><p class="ql-block">唐显庆初年(公元657)病故,谥号为襄,享年72岁。 于当年陪葬太宗昭陵。</p> <p class="ql-block">胡人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张士贵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头戴噗头,墨描眉目、阔鼻、八字胡,身穿圆领窄袖偏襟红袍,束腰,双手做牵马状,通体向左微侧。</p> <p class="ql-block">载物骆驼</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张士贵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骆驼为立姿,头向右偏,双目圆睁,驼背上有毡及凹面夹板,驮囊饱满,并有彩绘花纹,挂着水壶和猎获的野兔、山鸡,驼的头顶、颈下、腿部及双峰为堆塑状驼毛。</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侏儒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俑戴黑色无沿帽,着红袍,束腰带,体微向左倾,右臂指前方,左臂下垂。中国古代皇室官僚常以侏儒为倡优弄人,是唐俑精品。</p> <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时的前蜀时期,成都音乐繁盛跟当时主政者的热爱和提倡有直接的关系。前蜀皇帝王建、王衍对音乐都十分喜爱。后主王衍更是精通音律,自创歌词,依词配曲,曾作《月华如水》《甘州》《醉妆词》等词,又作《水调》《银汉》等曲调。王衍为其父修建的永陵棺床上的“二十四乐伎”雕刻,生动反映了王建生前宫廷中燕乐歌舞的图景。</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乐伎”形象地再现了唐五代音乐舞蹈的生动场面,是迄今为止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唐五代时期的石刻宫廷乐队,场面盛大、乐器众多、演奏传神,是一部凝固了的唐五代音乐艺术史,是真正的千古绝响。</p> <p class="ql-block">永陵 . 奏鞉牢鼓和鸡娄鼓乐伎</p><p class="ql-block"> 鞉牢鼓和鸡娄鼓由一个人演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演奏者左手持鞉牢鼓摇播,鸡娄鼓则挟在左肋下,右手持杖击打。</p> <p class="ql-block">永陵 . 击和鼓乐伎</p> <p class="ql-block">永陵 . 击答腊鼓乐伎</p><p class="ql-block"> 答腊鼓传自西域,扁圆型,双手双面击打。</p> <p class="ql-block">永陵 . 弹琵芭乐伎</p><p class="ql-block"> 琵琶是整个乐队的领乐,由乐伎横抱于胸前,用牙拨来进行弹奏。乐伎头戴凤冠,身着彩衣,左手扶柱按弦,右手握拨弹奏,形态自然。宋代以后,琵琶才改为竖抱,用右手五指弹拨。</p> <p class="ql-block">永陵 . 吹贝乐伎</p><p class="ql-block"> 贝就是大海螺,属于古代印度的乐器。</p> <p class="ql-block">永陵 . 奏竖空篌乐伎</p><p class="ql-block"> 箜篌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器,中原地区的箜篌为卧箜篌,有7根弦。</p><p class="ql-block"> 永陵中的箜篌伎却是怀抱竖箜篌,头部略向左侧,凝神演奏。</p> <p class="ql-block">永陵 . 吹篪乐伎</p><p class="ql-block"> 篪是汉族传统的一种古老的乐器,起源很早,由竹制成,音色低沉,常常与埙并提,现在已经失传。</p><p class="ql-block"> 永陵吹篪伎使用的篪的长度与笛类似,也是横吹乐器,但要粗壮得多,乐伎席地而坐,以口含翘而吹。</p> <p class="ql-block">仿唐五弦直颈琵芭。</p><p class="ql-block"> 从魏晋以来,琵琶这一类乐器才通过印度传入我国北方,并流行起来,在隋唐达到大盛。《文献通考乐考》中记:"唐乐有大小琵琶之制。"还有曲颈、直颈之分,一般为四弦四轴。琵琶的奏法有竖奏、横奏。唐以前均为木拨奏,贞观年才出现手指弹奏法。</p><p class="ql-block">这把直劲琵芭是中国大唐时期的传世孤品五弦琵琶,被誉为全球独一无二的乐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一件存世的五弦琵琶上,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在此琵琶上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span></p><p class="ql-block">该琵琶原本是中国唐朝皇帝送给遣唐使的礼物,后被带回日本并代代相传至今。经历了千年仍然精美至极,被日本奉为国宝。</p><p class="ql-block">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确切而言这件乐器和四弦琵琶并不是同一种乐器,四弦琵琶是"曲项"而这件五弦琵琶是"直项",即琴轸和相以及琴面处在同一平面上。</p><p class="ql-block">此种五弦琵琶现已失传 但在敦煌壁画上经常可以看到飞天弹奏此种乐器。</p><p class="ql-block">这件乐器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他死后,将生前用过的宝物正仓院,一千多年无人惊扰,仓库里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奇珍异四五件之多,而这件是其中的第一名品。由音乐大师方锦龙花费30年时间成功复原,其工艺和价值不菲,被称为古代音乐史上的神奇杰作,能够演奏几乎一切拨弦乐器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Q</p> <p class="ql-block">仿唐螺贝</p><p class="ql-block"> 螺贝,既为佛教法器又为乐器。壳为螺旋状,上部延长,磨穿建尖为吹喝,音色浑厚,发音作呜鸣声。</p><p class="ql-block"> 唐代,螺贝作为乐器被纳入唐宫廷十部乐诸乐中,在乐队中起着引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骑马乐俑彩绘釉陶,俑戴黑色笼冠,墨描眉目、八字须、朱点唇,着交衽阔袖红袍,襟边及袖口饰蓝边,左手呈驭马状,右手持乐器似吹奏状。马披红鬃、拖尾、墨描目、缰络,虎斑纹鞍鞋。马身饰红色圆点。</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男骑马长啸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头戴帽,墨描眉目,身穿窄袖交衽袍,腰束带。左手上扬,右手捂嘴作吹口哨状,头偏右后仰,俑两袖衣褶明显,足蹬黑靴踩马瞪。马正立,俯首闭嘴,墨描缰络、鞍鞋,剪鬃、缚尾。</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骑马男乐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双手作奏乐状,墨描缰络及眉目,耳内及嘴涂红。马鞍鞋齐备,披鬃,拖尾。</p><p class="ql-block">俑头应是修复后展示。</p> <p class="ql-block">唐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郑仁泰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戴红风帽,墨描眉目、朱红涂唇、八字胡,内穿圆领窄袖蓝衫,外穿翻领短袖红袍,腰束黑带,脚蹬黑靴踩马镜,双手似击鼓状。马披鬃拖尾,墨描缰络,豹斑纹鞍鞋,通体施淡黄色釉。</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p><p class="ql-block">初唐 国家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 张士贵墓</p><p class="ql-block">昭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头戴笼冠,八字胡、朱点唇,身穿宽袖交社红长袍,腰束带,足蹬黑尖靴,双手曲于胸前作奏乐状。马弯头俯视、剪鬃、墨描缰络,尾下垂,有踏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