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郑怀盛作品《敌后战场》连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八章:敌后武工队第2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郑怀盛 编辑:韩水霖</b></p> <p class="ql-block"> 武工队打入日军苦心构筑的“囚笼”,好比钻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日军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扫荡”,实行“囚笼政策”。日军在晋冀鲁豫边区周围陈兵十万以上,沿津浦、陇海、平汉、正太、同蒲铁路等分向两侧,横竖割裂根据地。在冀南,把平原划成大大小小的井字、王字、田字、菊花诸形状。此外,还加宽加深原有河流,构成水网,在铁路、公路两旁挖护路沟;修补加高各旧县城,筑土围子,挖封锁沟,筑封锁墙,县有县界沟,乡有乡界沟。至1943年底,封锁沟墙全长2万余华里。在这样密如蛛网的公路、河流等交通线上,敌人又修筑起大据点、小据点、大碉楼、小碉楼。冀南有这样的民谚:“日在炮楼下,夜观炮楼灯,出门必过路,天天有敌情”,可见敌情的严重。“囚笼政策”,确实是敌人全面向我根据地军民进攻的最毒辣办法。1941年迫使我根据地缩小了六分之一,1942年5月以前,退缩局面还未停止。不但冀南平原根据地被敌分割,太行、太岳根据地也显著缩小,而且游击性也增强了。太行区沿平汉线的一、六分区,都变成游击根据地,正太路沿线的二分区也被敌人所分割。太岳区形势最严重的时候,全区无一完整县,所有的几个县政府,都聚集在沁源,而沁源的县城也被敌人占领。</p><p class="ql-block"> 打破敌人“囚笼政策”,靠的是军民结合、主力部队与武工队相配合,从各方面进行斗争。根据地全体军民在1941年至1942年这两年中,共粉碎敌人大规模的“扫荡”19次,小规模的500多次,以及无数次袭击骚扰。特别是日寇1941年秋对太行、太岳的“毁灭扫荡”,1941年6月至8月对泰西的3个月“长期扫荡”,11月对鲁西冀南的“长期扫荡”,1942年“四一九”与“六一二”对冀南的“铁壁合围”与5月对太行的“铁壁合围”、“抉剔清剿”,战斗非常激烈和残酷,但所有这些“扫荡”,都被第一二九师健儿和武工队依靠军民合作所粉碎。敌人精心经营的“囚笼”,也被我军民打得七零八落。如1941年9月的邢沙战役,我军以十多个团的主力,突破平汉铁路外围的敌人封锁沟墙,直捣邢沙敌忠实爪牙高德林部老巢,予以彻底捣毁。敌人经营数年的兵工厂,也为我付之一炬,其重要器械,则被我运回根据地。由于我军民的破袭,在1940至1941年间,由赞皇至临城公路,敌半年多不能向前修筑。安阳水冶到武安玉泉岭南北公路,敌费时一年才勉强修通。邯长大道与临屯公路,则支离破碎,始终未修通。</p> <p class="ql-block"> 为了打破敌人的“囚笼”,我广大军民在破路的同时,武工队和地方党组织还发动群众,开展了挖道沟的运动。道沟挖得刚好能通大车,且有叉车处,挖出的泥土堆在两旁,加高到一人高,这村同那村衔接,四通八达。这样,老百姓一出门就可赶着大车进入深沟,八路军和游击队可以在道沟里隐蔽运动,并以道沟为掩体向敌人狙击。而敌人的快速部队,无论骑兵或汽车装甲车队,都失去了效用,飞机侦察不到我们,机关枪射击也因为道沟弯曲,徒然浪费子弹。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敌人在地面上搜索,我军民在道沟里行军,敌人还未发现我们,我们却已给敌以冷不防的袭击,等到敌人要摆开阵势作战时,对手已不知去向。冀南的道沟,1940年达到5万多里,自1941年起,由道沟转入地道建设,更便于袭击敌人,隐蔽自己。特别是在秋天,道沟、地道加上青纱帐,八路军武工队和游击队健儿出没无常,使敌人无可奈何,整日惶惶不安,哀叹:“皇军大大的去,八路军小小的有;皇军小小的去,八路军大大的有!”“四面楚歌传来,一拳打去是风。”</p><p class="ql-block">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多次对我军围剿,反复“扫荡”。我英勇的八路军、新四军,实行敌进我进原则,组织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或派出游击支队,深入敌后开展对敌斗争。1942年9月3日,政委邓小平,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副主任黄镇签署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关于武装工作队的几项决定》指出:</p><p class="ql-block"> 武工队自成立迄今的半年过程中,的确在对敌斗争的领域上起了不少作用,诸如广泛的宣传二年胜利,使敌占区的人民已有初步了解,配合反蚕食斗争打断很多维持会,逮捕许多汉奸及敌人爪牙;当敌人“扫荡”时,能积极在外线活动,配合根据地的反“扫荡”,甚至有些武工队还能开辟政权,帮助政府征集财粮的工作。这实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并且也是全体武工队员艰苦奋斗英勇顽强所换来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边区各军区遵照1943年1月太行分局高干会的精神,积极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全区共派出近1000支武工队和小部队,开展变冀南区为根据地及在敌占区建立隐蔽的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日军第1集团军在完成对驻晋东南地区的集团军诱降之后,于5月6日,以日军3个师及伪军一部共2万余人的兵力,分别由潞城、武乡、左权、林县、陵川等地出动,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进行梳篦式“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总部及第129师主力。当敌人开始行动时,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已判明敌之企图,乘敌尚未形成包围之前,总部和第一二九师主力临时转移到外线,向敌交通线展开破袭战。第一二九师一部分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及1.5万多名参战民兵,坚持内线斗争,以冷枪射击结合地雷战打击敌人,保卫群众利益。太岳和冀南军区部队分别对本区内的白晋和平汉铁路展开破袭战,有力地配合了太行军民的反“扫荡”作战。在太行、太岳、冀南3区军民的联合打击下,“扫荡”太行区的日伪军被歼灭2500余人,并于5月下旬撤退。太行军区将平汉路西侧的广大地区,大部恢复为游击根据地。太岳军区争取和瓦解了部分伪军,打开了高平、晋城以北,及长子、青城、沁水、曲沃、翼城、沁县等边沿区的斗争局面。冀鲁豫第1军分区恢复和发展了1140个村庄,并在并河、荏平、禹城间开辟了一块新的游击根据地。冀南军区在伪军伪组织中,建立了“抗战复仇同盟”、“回心社”、“忠义社”等秘密组织;冀南第2、第3、第6等3个军分区,在敌占区秘密建立了573个民兵自卫队等组织,打击了伪乡、村政权及汉奸。经过一年的斗争,冀鲁豫、太行、太岳和冀南等根据地,由武工队和小部队恢复和扩大的面积,约占全年恢复和发展总面积的3/5。其中,冀南军区拔除和逼退敌据点140余处,恢复和开辟了10个县,约占冀南全区面积的1/10。</p> 笔耕不辍,军魂永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