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日游

桉树

<p class="ql-block">20241130</p><p class="ql-block">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坐着绿皮火车走走停停。</p><p class="ql-block">早晨六点四十的k345次火车,鞍山~沈阳票价14.50就问你香不香,七点五十五分到站下车。一行五人分两伙,还得在出站口等第二批的另外三个人,大约八点四十分五人汇合后坐地铁一号线中街站下车,第一目标:小南教堂</p> <p class="ql-block">中街</p><p class="ql-block">出了地铁站,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息。中街的变化太大了,与十多年前的中街无法相提并论,不愧是省城,大都市圈让我这四五线小城市来的人有太多感慨。</p> <p class="ql-block">中街部分街景</p> <p class="ql-block">中街部分街景</p> <p class="ql-block">中街 刘老根大舞台</p><p class="ql-block">据说最低的票价280,我还是后稍……</p> <p class="ql-block">小南教堂</p><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堂,又称沈阳天主教堂、南关天主教堂,堂名为耶稣圣心堂,俗称“洋楼”,</p><p class="ql-block">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南乐郊路40号,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p> <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教堂,省级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堂</p><p class="ql-block">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堂,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东北建筑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堂是由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的梁亨利神父设计的。由法国传教士方若望动土兴建。</p><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教堂在东北地区历史较早、规模较大、风格较纯正、保存较完整的一幢宗教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围攻教堂,七月三日攻入,主教纪隆及四百余名信徒不幸遇难,教堂被焚毁。1912年(民国元年),由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的梁亨利神父设计,法籍主教苏斐理斯主持在原址重建了教堂。新教堂南北长66.30米,东西宽17.20米,可容纳1500人,钟楼高40米,为砖石结构。</p> <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教会卫生所</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周六,小南教堂内部不对外开放,网查说周日开放,不太清楚。离开小南教堂到盛京大家庭四楼故宫观景台。盛京大家庭故宫观景台从12月中旬起,故宫观景台就要预约观看了。</p> <p class="ql-block">盛京大家庭四楼观景台俯瞰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盛京大家庭一楼沈阳工业文化主题街区</p> <p class="ql-block">故宫周边街景</p> <p class="ql-block">中心庙</p><p class="ql-block">位于沈阳故宫和中街之间,是明清沈阳古城中央座标点的一处著名建筑。从清代以来,沈阳城的老百姓有很多关于这座庙的传说,流传较广的是有关中心庙中关公为皇帝护驾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中心庙</p><p class="ql-block">中心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与明中卫城属同期建筑。中心庙位于明中卫城内的东西,南北十字大街而得名。清建都之初,在明旧城内建大内皇宫,改十字街为井字街,故庙仍居城中心。它占地不到半亩,内祀关羽圣人像。原庙之东,西配有财神,城隍,山神,土地神四库,现已无存。清末庙貌渐废,于一九三八年重修并立碑,此碑现藏于北塔碑林。古人修中心庙是为了趋利避害,期盼神灵保佑平安。</p> <p class="ql-block">中心庙</p><p class="ql-block">楹联</p><p class="ql-block">信财通四海,奇庙在中心</p> <p class="ql-block">中心庙</p> <p class="ql-block">门票</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建筑群坐落在南北长280米、东西宽260米,总占地面积近60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其建筑分布可划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至十一年(1625-1626),南北长190米,东西宽75米,有古建筑14座,是当时国家举行重要典礼活动的场所。主体建筑大政殿位于本区域北侧正中,殿前两侧各有方亭五座,最近者距大政殿14米。东侧由北向南依次为右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 亭、正蓝旗亭;西侧由北向南依次为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各亭间相距11-12米。殿亭南侧另建有供举行典礼时演奏乐曲的东、西奏乐亭各一座。大政殿6.5米处为銮驾库十一间。</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全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位汗王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在故宫内的中路前院正中,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是沈阳故宫等级最高、最重要的建筑。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朝贺。</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前的大清门和殿两侧的左翊门、右翊门,分别是进入皇宫区域的内廷区域的通道,都是与崇政殿同时建造的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廊式木构架建筑。</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前后的飞龙阁、翔凤阁、东七间楼、西七间楼、日华楼、霞绮楼、协中斋、师善斋等均为清朝入主中原后增修和改建。</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前日晷</p><p class="ql-block">日晷,也称“日规”,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利用日光照射指针在晷盘上的投影标示时间。此处日晷是乾隆十年(1745年)增设。与嘉量相配象征国家统一。</p> <p class="ql-block">日晷</p> <p class="ql-block">祥凤阁</p><p class="ql-block">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后命改建于此。为收藏行宫御用器皿,字画,珍玩等陈设物品之用。</p> <p class="ql-block">祥凤阁</p> <p class="ql-block">龙袍</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p><p class="ql-block">原殿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后命改建于此。阁内上层原贮清历朝皇帝御用弓箭,刀枪,鞍辔等物;下层存档清內府珍藏的古代铜器。</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以收藏清宫文物而著称的艺术宝库,其中以龙纹为主要纹饰的生活用品和宫廷用器更是数不胜数,纹饰或灵动、或端庄、或威猛、或神秘、或华丽、或繁冗,既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宝贵精神,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理想。今天,中华民族被称为"东方巨龙"。中华民族的子孙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人”。</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p> <p class="ql-block">右翊门</p> <p class="ql-block">精美石雕</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左翊门</p> <p class="ql-block">衍庆宫</p><p class="ql-block">亦称次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衍庆,是清太宗皇太极淑妃的寝宫。淑妃为蒙古阿巴该部塔布寰博第塞楚虎尔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p><p class="ql-block">亦称次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永福,是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寝宫。庄妃为中宫皇后侄女,关雎宫宸妃之妹。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庄妃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雏位为君的顺治皇帝。</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p> <p class="ql-block">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p> <p class="ql-block">崇德三年(1638年),zhengyueran正月三十,庄妃于此宫生下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p> <p class="ql-block">孝庄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p> <p class="ql-block">麟趾宫</p><p class="ql-block">清宁宫西侧,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 娜木钟为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p> <p class="ql-block">关雎宫</p><p class="ql-block">亦称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关雎,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为中宫皇后侄女、永福宫庄妃之姊,她们均出自蒙古科尔沁同一部落。</p> <p class="ql-block">神竿</p><p class="ql-block">神竿,也被称为索罗竿或祭竿子,是故宫内一处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景点。它是一根红漆木竿,安放在清宁宫庭院内西南正对宫门的地方,顶端套有一个锡碗。这根木竿是满族祭天时的崇拜物,通常在祭祀时,人们会在杆顶的锡斗内放置碎米、杂肉等食物,以供“神鹊”(乌鸦)享用,这象征着对天神的答谢和崇敬。</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p><p class="ql-block">清宁宫俗称"中宫",是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寝宫和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p><p class="ql-block">清宁宫于东次间开门,俗称"口袋房"。东稍间为暖阁,内分南北二室,均设火炕,为帝、后起居之处。西侧外间为清宫举办便宴和萨满祭祀之所。按满族风俗,清宁宫外间于南、西、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满族尚西,西炕设神位、神龛及祭祀用器。室内现在仍保持当年祭神时的陈设。宫前院庭立有满族祭天时使用的索罗竿,是旧时满族住宅院落中的主要标志物。</p><p class="ql-block">清宁宫祭祀名目繁多,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入关后,清帝东巡沈阳时,均在此举行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正前方的凤凰楼是歇山琉璃配顶三层三间周围出廊式,下层是进入帝、后寝宫区域的通道,中层和上层供皇帝和后妃休息或举行小型集会之用。</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年,为盛京皇宫中宫。东稍间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西日间为宫廷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和皇帝宴客之所。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时仍循旧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被视为满族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p> <p class="ql-block">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崩逝于清宁宫南炕</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是皇帝后妃便宴和读书之处。清迁都北京后,楼内曾收贮清代帝王像及御宝等。凤凰楼是清代沈阳城内最高建筑,"凤楼晓日"为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匾额</p> <p class="ql-block">故宫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精美木雕</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清入关前也称"大殿"或"笃恭殿",是大典时皇帝御临之处,也作为八旗诸王议政之所。清迁都北京后逢朝会及节日庆典,沈阳各衙署官员仍于殿前行礼;清帝东巡盛京时亦于此举行庆贺筵宴。建筑造型和装饰融多民族风格于一体,与十王亭的布局组合则体现出满族八旗制度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敬典阁</p><p class="ql-block">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是盛京皇宫内收藏《玉牒》之所。《玉膘》为爱新觉罗皇族的宗谱,清代自顺治十八年(1661)首次编写皇室宗谱,此后每十年纂修一次。自乾隆朝起,每次修成《玉牒》后,即运送一份至此收藏。</p> <p class="ql-block">介祉宫</p><p class="ql-block">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东稍间为皇太后暂住盛京期间的寝宫。清帝携皇太后东巡驻晔盛京宫殿,每日率妃嫔到此向皇太后问安。</p> <p class="ql-block">颐和殿</p><p class="ql-block">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p><p class="ql-block">是皇太后驻晔盛京宫殿召见王公官员女眷之处。</p> <p class="ql-block">东掖门</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东掖门是沈阳故宫东路通往中路的门‌。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东掖门位于东路,通往中路‌。</p> <p class="ql-block">西掖门</p><p class="ql-block">是通往西路建筑群的门,位于沈阳故宫中路的西侧‌‌。西掖门与其他宫殿的门及门额不一样,它是1986年后增建的,采用了汉文在左、满文在右的匾额形式,与其他宫殿的门额有所不同‌。西掖门的门钉排列为纵向9枚、横向9枚,共81枚,这与正门大清门的门钉排列不同,大清门的门钉排列为纵向9枚、横向5枚,共45枚‌。</p> <p class="ql-block">霞绮楼‌</p><p class="ql-block">霞绮楼位于沈阳故宫中路,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主要用于存放宫内备用杂物‌。</p> <p class="ql-block">迪光殿</p><p class="ql-block">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皇帝东巡在盛京驻期间处理国家军政要务之处。</p> <p class="ql-block">几位皇帝的福字御笔</p> <p class="ql-block">用了一个多小时不到两小时走马观马般匆匆浏览了沈阳故宫,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看到。</p><p class="ql-block">返程的火车票已经提前买好,我们约好下一次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