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当天下午约2点,我们从南京世纪缘国际会议中心启程,目标淮安。南京市内环线遇堵、车行缓慢,耽搁了些时间,后一路顺利到达;天阴、雨绵绵,夜幕来的早了一些,到达周总理故居附近的格林豪泰入住,已是7时左右。外面下雨了,也有点累,两位老人表示不愿外出就餐,就在房间内吃了些随车食品;只要有酒即可,老爷子便不在乎饭菜简单。</h3> <h3>淮安市,简称“淮”,旧称“清江”、“淮阴”,江苏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市,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首提首推城市,三线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截至2023年末,淮安市面积10030平方千米,辖4个区、3个县;全市常住人口453.80万人。<br>淮安市是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 ,也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br>旅游景区有周恩来故里景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晏园,淮安西游乐园等。<br>2023年,淮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5.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h3> <h3>来淮安主要是参观总理故居的,到达后才发现这里人文丰富,没想到还是“漕运总督”所在、古运河要冲,韩信、刘谔、刘老庄等名人古迹。</h3> <h3>驸马巷是指古城淮安镇淮楼西北隅约三百多米处的一条小巷,原名望仙巷。因明惠帝朱允炆在此巷内为驸马都尉黄琛建造了一座驸马祠,故改名为驸马巷,一直沿用到今天。饮誉海内外的周恩来同志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内。</h3> <h3>龙窝巷是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景点,巷子为南北向。古巷南连镇淮楼东西路,北接东西门大街(美食街),占地面积是4000平方米。<br>龙窝巷中段连接多子巷和驸马巷,巷内建筑大多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原始风貌,青砖小瓦,木门飞檐处处都彰显着历史的风韵和气息。上坂街驸马巷龙窝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为:东至院西街,南至镇淮楼西路,西至西长街,北至东门大街,面积约9公顷。<br>淮安著名历史街区之一。大圣桥东端,甘泉井所在之处,有一条南北的巷子,因甘泉井又名龙窝,所以这条巷子即名龙窝巷。正德《淮安府志》卷五中,有此巷名的记载。解放后拓宽马路搞城市建设,大圣堂已被拆除,甘泉井被盖好弄到某屋基下面,大圣桥改建后易名为“和平桥”,而“龙窝巷”则基本如旧。王遂良宅,其规模较大,建成民俗博物馆,将会成为古城淮安文物旅游一个新的亮点。</h3> <h3>约公元前4000年,今淮安市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形成“青莲岗文化”。</h3> <h3>淮安于秦时置县,有2200多年建城史 ,境内有“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杻,盐运要冲,“南船北马交汇之地”,驻有江南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h3> <h3>镇淮楼,又称“鼓楼”。镇淮楼本名谯(读qiáo)楼,意为城门上的瞭望楼。<br>镇淮楼雄踞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中心,巍峨高大,古色古香,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br>镇淮楼从南北朝时起,经历晋、隋、唐、宋、元、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具体创建时间已不可考。北宋、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缮。另安徽和县也有同名镇淮楼。</h3> <h3>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br>根据《舆地纪胜》卷39记载,山阳城池是晋穆帝永和4年(348),由荀羡(321—358)开始营建的,但无更多的资料佐证。如果此说可靠的话,山阳城历史已有近1700多年了。此城原是当时驻军所筑,用于军事目的,在城中间筑一个瞭望台那是自然的事情。现在镇淮楼位置在城中央,地势原来很高,是筑谯楼最合适的地方,现在的镇淮楼可能就是那时的谯楼。<br>《宋史·赵立传》,淮安守将赵立战死后一年(建炎五年,1131),“金人退,得立尸谯楼下,颊骨箭穴存焉。命官给葬事,后为立祠,名曰显忠。”按,赵立祠在西门内(见同治志卷19),墓在“旧北辰镇寿昌寺南”(见康熙府志)。既《宋史》明言建炎年间即有谯楼矣,自不当等到95年以后的宝庆二年(1226)才“创建”。《宋史》之记载,正释吾疑。正德修志者不当用“创建”一词,致后世生疑。噫!古人修志,亦有措词不当如此者。</h3> <h3>漕运总督署,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由录事陈敏兴修,元时为淮安路总管府,至元三十年,阿思重修;明洪武元年,淮安知府范中政建淮安府署;洪武三年,知府姚斌改为淮安卫指挥使司,景泰年间,都御史王竑督理漕务,知府程宗在此建都察院;到成化五年通判薛淮重修;正德十一年,知府薛[斌金]增建、嘉靖十六年都御史周金在城隍庙东新建都察院;隆庆五年,知府陈文烛将此重修;万历七年,都御史凌方翼将淮安卫迁往城隍庙东,移漕运总督府于此。</h3> <h3>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现镇淮楼被辟为老淮安博物馆展览厅,楼四周建成市民公园。2002年,镇淮楼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br>因为淮安(现淮安市淮安区)“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视为安全,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在元代,淮安 “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br>明代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h3> <h3>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式样,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坐北面南,底座为砖砌基台,长28米,宽14米,高8米,略呈梯形,坚实稳重。基台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东西两侧为拾级而上的方砖踏步。基台上是两层砖木结构的高楼,面阔三间,楼高18.5米,楼顶为重檐九脊式,四角翘起的龙头,双目圆睁直视,大口吞云吐雾,似有腾飞之势,令人惊叹不已。</h3> <h3>锚</h3> <h3>关公立刀</h3> <h3>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h3> <h3>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通高264.4厘米。<br>此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br>这是一件浮箭法复式漏壶。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匀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便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这件铜壶滴漏从制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公元1900年前后,历时将近7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br></h3> <h3>漏壶<br>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br>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也叫沙钟。由于漏壶中的水受温度影响,为计时的准确性增加了困难,用水银作动力又很不经济,于是用一种新的材料——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沙钟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小口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细沙通过中间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这样上部瓶子细沙的平面渐渐降低,瓶子时间刻度就能显示出时间。这种沙钟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就可以下部成为上部继续使用。</h3> <h3>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这个问题后来是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来解决的。宋朝王普所著《官术刻漏图》(公元1135)曾描述一种莲华漏,后该书失传。根据宋朝杨军的《六经图》(公元1155)转述: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br>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h3> <h3>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古城拓宽了街道,重修了镇淮楼,并以楼为中心开辟了公园。园中有金桂、玉兰、雪松、龙柏、腊梅和法国女贞等各式花木,还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总理故乡的樱花。楼上陈列了淮安的历史文物,使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着现代文明的奇光异彩。镇淮楼的如此景物,招来了无数游客,他们到此或访古探胜,或借景咏怀,或摄影留念,或登楼远眺,领略其万种风情。</h3> <h3>镇淮楼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的象征和地理中轴线,整个区以镇淮楼为中轴线进行区域规划和发展。</h3> <h3>站在镇淮楼北望总督府</h3> <h3>漕运总督府遗址公园内的铁树开花了</h3> <h3>漕运总督遗址</h3> <h3>早晨,老爷子喝了两种酒,“黄鹤楼”和陈年“赖茆”,酒劲顶上来,言语多了,行走轻飘,边走边说“赖茆”不赖!不过这赖非彼赖,是聊城产的酱香白酒,已放置多年,倒入酒杯見色黄质稠,一气喝下约二俩,加上那一俩多,于是飘飘然,在总理的故居“望仙巷”欲仙了…</h3> <h3>淮安市人杰地灵,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br>。 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民族英雄关天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h3> <h3>周恩来故居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境内,位于镇淮楼西路驸马巷7号,属周恩来故里景区之一。<br>周恩来故居是周恩来12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清宣统二年(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1978年9月,经保护、修缮将故居恢复到周恩来离家去东北时的原貌。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周恩来故居总占地面积1987.4平方米。<br>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br>故居宅院系清咸丰(1851年—1861年)到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城镇民居建筑风格。<br>1988年,周恩来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1996年,周恩来故居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br>2005年,周恩来故居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br>2015年10月,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正式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br><br></h3> <h3>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周恩来一直没有回来过。他多次要求县委的负责同志把故居处理掉。<br>1973年,周恩来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同志给淮安县委打电话,正式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1.不准让人去参观;2.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坏了不准维修。<br>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淮安县委根据亿万人民的要求,着手整修周恩来故居,把故居按清宣统二年(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原貌进行修复。</h3> <h3>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br><br>“未熟黄梁弹指光阴经富贵,无欺暗室居心忠厚即神仙”<br><br>总理读书房</h3> <h3>“峡束沧江起,岩排古树圆”<br><br>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br>东大院有周恩来祖父住房,继母和乳母住房,周恩来出生的房间、读书房、他提过水的水井和浇过园的菜地;西大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辟为陈列室,展出照片近200幅,内容分为5部分: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人民的怀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br>西院大门向南,面临局巷。三进一十九间房屋内,陈列着周恩来童年及其世家的资料、图片和实物,还有中外名人学者礼赞周总理的诗词书画。</h3> <h3>陈列室<br>特点<br>故居宅院系清咸丰(1851年—1861年)到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城镇民居建筑风格。<br>文物遗存<br>正屋<br>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周劭纲(旧社会小职员)和母亲万氏十二姑(清江浦)的居室。格扇的门窗上糊着洁白的绢纸。东厢房便是周恩来的诞生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东边这间屋子里。房内陈设简朴,床上打着补丁的旧被褥。堂间内置周恩来青年时代铜像一尊。<br>老爷子在讲解,好像知道的很多</h3> <h3>“寿”<br>“明月照清兴,好风来故人”</h3> <h3>古老水井<br>在亭子间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h3> <h3>百年观音柳</h3> <h3>走累了,老太太廊坊歇会</h3> <h3>菜园<br>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乳母蒋江氏在菜园里学会了种瓜、种菜、种向日葵等。</h3> <h3>后院<br>后院里,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后院内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予的樱花树,加上新栽的各种花木,四时葱绿。后院还有两棵古树,一棵是榆树,一棵是观音树,都已经100年有余,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h3> <h3>日本友人送樱花</h3> <h3>公仆轩</h3> <h3>亭子间<br>向正屋天井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是童年周恩来和他的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br></h3> <h3>2002年,在邓颖超逝世10周年之际,在周恩来故居北侧新建了“邓颖超纪念园”,门匾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br>邓颖超纪念园</h3> <h3>站在“文渠”畔,青色的水草随渠中水流飘动,像摆尾逆水游动的鱼,老爷子说“看,水里这么多鱼”,我说不是鱼、是水草,他坚持“就是鱼”,我想“该是老眼昏花了”,“说是鱼就是鱼吧”,不过隔远望过来“的确像鱼游”!</h3> <h3>门前<br>周恩来故居门前,有一条凿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的文渠。童年周恩来曾与表姐龚志如多次步下石阶,登上小船,到河下镇,接触并了解民间风情。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说:“我的学问不少是读民间文学得来的。”</h3> <h3>这“文渠”当年是可以划水走船的,少年时的总理经常随家人从这里划船出水,感受民风民俗。</h3> <h3>沭阳服务区。参观完总理故居,亦有留恋往返之惑,因为还有好多想去的地方,考虑到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要在天黑前赶回基地,二老也不想多走路了!高速行驶约1小时后到达沭阳、短暂休息。</h3> <h3>鼓声振淮阴</h3> <h3>镇淮楼上钟悠扬,唤醒千年古运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