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楼、何如之——宁晋历史人物之十六

新辉

<p class="ql-block">赵辉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辉楼 (1894—1960),原名赵棣华,清光绪二十年生于司马村。民国26年(1937)8月参加革命、武装救国。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束鹿、晋县、赵县、藁城、宁晋五县联庄会司令、民众抗日自卫军司令、冀豫游击支队司令员、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河北省民政厅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一九六零年九月二十八日病逝保定,葬华北烈士陵国。</p><p class="ql-block"> 民国2年,赵辉楼十九岁,入齐燮元部当兵,在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连长、营长、副团长,投身北伐战争。民国十六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赵辉楼深感前途无望,解甲归田。三十三岁的赵辉楼回到宁晋故里,先后任校董、村长,欲借教育救国之路实现救民于水火的夙愿。卖庙地,建学校,创造条件培养人才。改革教育,驱逐老朽昏庸的教师,聘请刘耀世为校长,邀请共产党员李虚哲、青年知识分子陈挹芬、顾左舟、刘卓民、于根运担任教师。</p><p class="ql-block"> 兴办教育期间,他阅读了一些马列主义书籍,懂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他改变以往死读书的方式,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演讲,声援城市工人学生罢工罢课,使学生明白天下事,思想、学习贴近生活实际。民国十九年,各地罢工、兵变接连发生,国民党殃民误国,日益昭著。是年,大杨庄举行秋季会考,赵辉楼指挥司马学生,胸前配戴“抵制日货”布条,高唱《五·卅惨案》歌,整队入场,“雪国耻,把敌杀”的歌声,响彻全场。赵辉楼和司马学生的举动,传遍城乡,激励人们的爱国情绪。</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部队步步退避。期间,南退的国民党散兵游勇,趁机向人民群众敲诈勒索。六十三军两个散兵跑到司马村,向群众索要财物,声言,“老子在前线拼命,你们得慰劳慰劳。”赵辉楼指挥学生,缴了他们的枪,捆到学校,两个散兵向赵辉楼磕头求饶。赵辉楼训教他们说,“你们应该抗日救国,才是军人的职责,决不能勒索百姓,作民族的罪人。”九月,经刘耀世介绍,赵辉楼和共产党员赵月舫相会。二人共论天下大事,商定联合行动,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共同抗日。</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9日,日本侵略军轰炸宁晋县城。各地土匪群起,出没无常,无恶不作。地主豪绅为维护自身利益,组织联庄会武装,抵抗土匪袭扰。匪首李小贞盘踞赵县大夫庄,距司马较近。联庄会欲攻打李小贞匪部以除患,指挥无方,请赵辉楼出山指挥。赵辉楼正想拉队伍抗日,欣然应诺。攻打匪徒的指挥部设在赵县铁佛寺,按指挥计划对匪徒发动猛攻。李小贞匪徒抵挡不住,派人到铁佛寺和赵辉楼议和。他说,“和匪徒岂能议和!”将说客扣押,继续攻打。土匪伤亡很大,李小贞率残部逃窜,联庄会缴获几十条枪。他将各富户的枪支集中,扩充兵力,使联庄会得到发展。10月,赵辉楼联合束鹿、晋县、藁城、赵县联庄会,攻打驻辛集伪军张安帮部。五县联庄会武装集合辛集,由赵辉楼统一指挥,一举消灭伪军一百余人,张安帮带残敌十八名逃到束鹿新城。11月在束鹿田家庄成立五县联庄会,赵辉楼任司令,赵月舫任政治部主任,下设四个团,兵力近万人。司令部设在辛集镇公所,臂章“束晋赵藁宁五县联庄”。</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联庄会改编为民众抗日自卫军,按八路军组织形式,成立司令部、政治部。部队改换成灰色和草绿色军装,尽管成份复杂,从总体而言也是一支抗日力量。部队出版《大众报》,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赵辉楼为加强部队建设,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四月在束鹿县东刘家庄开办抗战干部学校,为部队培养干部。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仲麟,派一伪团长收买赵辉楼,被他当场枪毙。</p><p class="ql-block"> 5月,赵月舫去南宫向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宋任穷汇报。按徐向前指示,确定改编为八路军,并发给新番号和印章。赵辉楼十分高兴,说,“我早想把部队交给党,使部队成为一支真正的抗日力量。”不久,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又给调来几十名干部,充实到各个团,加快了部队改编过程。6月23日,民众抗日自卫军改编为冀豫支队。八月底,冀豫支队开到滏阳河以南新河一带,与汪乃贵部队合编,正式编为八路军冀豫抗日游击队,赵辉楼任司令员,汪乃贵任副司令员,赵月舫任政委。当时,日本侵略军锋芒毕露、气焰嚣张,大杨庄一战,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缴获山炮一门,日寇受到重创,一二九师对冀豫抗日游击队通报表扬。</p><p class="ql-block"> 民国28年2月,冀豫抗日游击队奉命调太行山区。3月5日顺利到达,在辽县正式编入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长陈锡联,赵辉楼任副旅长。同月,赵辉楼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十五岁的赵辉楼实现了终生追求的夙愿。在一二九师党员轮训班期间,受到刘伯承、邓小平亲自接见。邓小平针对部队知识分子重视不够的倾向,详细讲解了知识分子在革命队伍中的作用。指示部队领导要把离队的知识分子尽量找回来,不要作为开小差对待,不要处分,不要岐视,要热情的以礼相待。赵辉楼决定,由赵月舫带领一些人回到京汉铁路以东原来活动的地区,寻找离队的知识分子,并动员知识青年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 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1942年,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参加太行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经上党战役、邯郸战役、豫北攻势、保太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太行山军区司令员,山西军区副司令员。不久,由山西调任河北省民政厅长。进京看病期间,不住宾馆、招待所,租房暂住。赵月舫等老同志看望他,劝他搬到机关或招待所居住,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国家刚解放,百业待举,各方面都需要钱,应该节省一点是一点。”他不计较生活待遇,不向组织提任何条件,以一个普通干部的思想对待个人。</p><p class="ql-block"> 1960年9月28日,赵辉楼因病去世。他居高位而不奢不骄的品质,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给人留下深长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如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如之 (1910~1943),原名张树勋,字伟业,北河庄村人。历任宁晋县战委会组织部副部长、一区区长、宁晋县工委委员、组织部长、西南办事处书记、宁南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教导员。</p><p class="ql-block"> 清宣统2年(1910),何如之生于北河庄农家。童年,拾柴禾、放羊、挖野菜,摔打出吃苦耐劳的性格。上学读书,学习努力,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乡村师范学习,受进步教师影响,接受新思想教育。</p><p class="ql-block"> 民国22年(1933),家庭困难,辍学就业,到北鱼台村教书。署假期间,邢台四师举办小学教师讲习班,何如之听了进步人士张化南、贾善长的演讲,受到激励。</p><p class="ql-block"> 民国26年(1937),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等地。次年1月,八路军东进纵队骑兵团路过宁晋,在东陈一带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抗日救国。经史玉庆介绍,何如之、薛耻、李廉泉等十二人到冀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期间在南宫组织宁晋县民众抗日救亡会,号召共同抗日。学习期满回到宁晋,和李廉泉、董书凤等进城,向赵狗旦的纠察队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促其抗日。组织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任组织部副部长。其间,联络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自编剧本《两个天下》,在文庙明伦堂演出,受到观众好评。5月,由孙子耘、葛茅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中共宁晋县工委成立,何如之任工委委员,一区区长。1939年春,中共宁晋县工委根据形势决定,设西南办事处,何如之任书记,王肃、靳莹斋任主任、副主任,徐胜任组织委员,在东陈一带活动。</p><p class="ql-block"> 1940年春,宁晋县抗日政府在东北乡村活动。西南部成份复杂,有国民党顽固派的杂牌军,有张文斗的二政府,土匪、地主武装,加上日军的骚扰,局势混乱,民不聊生。根据上级决定,建立宁南县,四月二日在前辛立庄村正式成立宁南县抗日政府。五月,派何如之组织县委会,对外称政工队,何如之任县委书记(秘书郭转运)。</p><p class="ql-block"> 1942年夏,从二十五团抽调二十五名连排干部组成宁南县武工队,何如之兼任政委,深入敌后,打击敌人。在日伪军岗楼林立,频繁扫荡的恶劣环境中,何如之正确执行党的指示,建立革命组织,为党为民工作,多逢险境。1943年8月13日,何如之在大曹庄遭到县城、素邱敌人包围,突围时中弹牺牲。</p><p class="ql-block"> (选自《宁晋县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