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过,高铁驶进郑州站。四下张望,这是个巨大的车站,无论在站内和站外,都能够感受出郑州车站不一样的规模。这是个中心枢纽,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乘客经过此、汇于此。此时,对中原的概念增加一分现实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乘网约车去酒店,司机壮实健硕,一口河南腔说得溜溜转。除了个别当地土语听不太懂,基本能完全听个明白。对河南话我并不陌生,多年前不少河南人来川,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在街上摆摊卖艺,尤其是硬气功表演让人惊异,那时就把嵩山少林寺与河南连在了一起。司机边开车边聊,走在一条宽敞的大街上。街两旁的小街深邃幽长,小街梧桐茂密,树叶金黄。此番景象和司机的口音是否透出一点豫州的景象。九州之中,豫州为中,此时我正居华夏之中。</p><p class="ql-block"> 在酒店收拾停当,想去看一下黄河。黄河公园有几个,选择去了花园口。去花园口是想看一下那个被扒开了口子的黄河决堤处,这桩事件影响太重大,为后人永记。打车前往花园口,片刻之间即到。扒口处砌了一道长方体的石墩,以注明其当年位置。但怎么看来此处都距黄河水有不短距离,花园口真在此处吗?思前想后,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当年黄河水非常丰沛,河水曾漫上到了此处下方,二是河床移动,河水离开了这里。但不管怎样,此处花园口遗址应该确定不疑。</p><p class="ql-block"> 石墩上的大字分外醒目,它在告诉后人86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场惊天事件。1938年,为了迟滞日军的快递推进,蒋介石下令扒开了花园口堤坝。此时文字叙述是简洁的,但当时场景却是很难用语言描述。可以想象,花园口被扒开后,黄河水如咆哮猛兽,奔流直下,一泻千里。其后果是:淹没日军数千人,但造成国人数十万人死于非命,上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一块横跨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我想了解下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评论,结果看尚存在一些争议,但两岸学界就“花园口决堤”事件已形成共识:承认决堤造成的巨大人民伤亡及负面影响。也承认花园口决堤对抗战产生了暂时有限的价值和日军遭受到一定损失。</p><p class="ql-block"> 站在此处,也想起了很久前看过的一部小说,书名叫《垦荒曲》,还记得作者叫白危。小说记叙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支垦荒队伍在黄泛区垦荒造田的过程,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我还记得一些。今天到花园口,那些人物和故事又复活了。如果不来这,他们就在心里永远沉寂了。</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就到了黄河边,站在黄河岸边一眼望去,河面宽阔,河水较浑浊,远不是在青海看见的那一条小河流的模样。黄河从源头流到此处,从远古流到今天,波澜曲折,历经沧桑。尽管它有太多的故事,太厚重的历史,此刻站在黄河边上,却平静如水。作为长江流域的人,对黄河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两条河流孕育了这个民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也使这个民族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河水泛滥,需要治水,于是产生了治水英雄,产生了圣人,产生了王者,于是百姓顶礼膜拜,仰望虔诚。几千年来,愈演愈深,延续至今。又一想,黄河终究东流去,汇入海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