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麦收的一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游明</b></p><p class="ql-block"><b> 入秋了,无边的麦田由翠绿变为橙黄,小麦抽穗了,小麦灌浆了,小麦该开镰收割了。忙过了春种,忙过了夏锄,收获的季节来到了。秋风吹过,麦浪滚滚,望着无边的麦田,摸着沉甸甸的麦穗。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喜悦和满足,这是我们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啊。麦收可是一场硬仗啊,在望的丰收还需要通过我们的艰苦的劳作才能真正获得。我们是一群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下乡知识青年,是哈尔滨市三中、铁中、女中等学校的“老三届”毕业生。1968年,我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手捧红宝书,胸怀建设祖国新农村的豪情壮志,奔赴广阔天地。10月28日我们和整整一列车哈尔滨市的老三届毕业生一起踏上了北上的路。我们被送到北安县长水河农场八分场。塞北的狂风吹硬了我们的筋骨,夏日太阳的紫外线把我们的皮肤灼的发红发黑,我们革命的知识青年在广阔的黑土地上战天斗地。今年的麦收开始了,今天我们就要开镰收小麦了。昨天知青连队召开了动员会,一定要把丰收的麦子抢收回来。北安地区属高寒地带,一年当中无霜期很短,小麦是这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收麦子的时间很短暂,秋雨绵绵,一旦下大雨,机械无法下地,小麦就要泡汤,农时不等人啊。开完动员会,知青们个个摩拳擦掌,磨刀霍霍,决心要在麦收这一仗中大显身手。昔日的大学苗子,如今要成为割麦高手了,用小镰刀我们要赛过机械化,人定胜天啊。一早,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向麦地走去,按照不要抢青,熟一块割一块的原则,我们今天要去的是场部南面的一块麦地。我们手持镰刀,大步向麦地走去。这块麦地近看就在对面,走起来要下一个土坡再上一个土坡,真是望山跑死马。四十多分钟后我们走到了地头,连长分配我们每人15个苗眼,平行向前推进。周围很安静,听不到别的声音,只能听到镰刀割麦子察察的声音,知青们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之中,唯恐落后。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们满头是汗,知青们个个挥汗如雨,额头上的汗珠滴入黑色土地之中。有的知青把毛巾盖在了头上。“看,鬼子进村了”“偷地雷的来了”知青们相互调侃着。口渴,嘴中发粘,喉头冒火,需要喝水,我们盼望着水。终于送水的来了,大家围拢过来用水瓢或粗瓷大碗舀水咕嘟咕嘟喝下去,太解渴了。嗡嗡嗡,是大瞎猛在围着我们转,用手赶,挥之不去,乘我们不备它张开嘴猛咬一口,我们的身上留下了一个疙瘩。这里早上是无数的小咬,中午是瞎猛,晚上是臭虫和跳蚤。这些小动物轮番值班,袭击、困扰着我们,让我们不得安宁。抬起头,直起腰,向后看是放倒的小麦,我们已经向前推进了很远。向前看一望无边的麦田,与蓝蓝的天连在一起,看不到头。“一望无际”这个词能引起人们对美丽壮观景象的向往,但在这里“一望无际”是对我们意志和耐力的考验。中午了,该吃饭了,送饭的车来了,知青们也真饿了。今天的伙食是馒头和猪肉炖土豆,太好了。因为收麦子,分场杀了一头猪,我们有肉吃了。农场的伙食单调而又没有油水,主食几乎顿顿都是馒头,主要当家菜就是冻白菜炖土豆,一吃就是大半年,鸡、鱼、蛋想都不要想。正在长身体的知识青年都患有“胃亏肉”的毛病,晚上坐在一起常常搞精神会餐,你一言我一语,回忆在家时吃过的美味佳肴,就好像真的吃到了嘴里。今天能吃上肉真是太美了,一会儿功夫,几个馒头一碗菜全部吃光,这真是共产主义生活啊。饭后疲劳的知青们躺在地头、麦垛中睡着了。短暂休息之后,我们又开始割麦子。大片的小麦放倒了,打成捆,码成垛。劳动虽苦,但苦中有乐。太阳落山了,我们收工了,一天繁重的劳动结束了。迎着夕阳,我们疾步赶回驻地。有的知青唱起了歌曲《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迎彩霞,愉快地歌声满天飞”,歌声带走了一天的疲劳,也冲淡了我们对前途和对未来的惆怅。明天新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在心中默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b></p><p class="ql-block"><b> 写于2008年10月 游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