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周水茂

百笨生·鄧仁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百笨生·邓仁才</h5> 周水茂,生于民国二十年农历六月初二,即公历1931年7月16日,余江区锦江镇团湖村委会滩埠周家人。1951年6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属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21军62师炮兵342团野炮营三连侦察班班长、炮手,中共党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1953年11月、1954年9月荣立三等功两次。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9日和11月21日,在余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我两次采访了94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周水茂。</p><p class="ql-block"> 1951年的5月底,时年21岁的周水茂,同本村的青年一道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经体检,锦江镇共有二十多名青年身体合格。其中,包括滩埠周家的周水茂、周海鼎、周三兴和胡水庆等四人。端午节后,滩埠周家的周水茂等四人,接通知赶到锦江镇的乐前村集中。当天,全镇二十多名新兵步行到余江火车站,计划坐火车前往部队。由于锦江镇到余江火车站路程太远,为了按时到达余江火车站,有时他们跑步前进,等他们赶到余江火车站时,太阳已经下山。县大队杨队长在站台上告诉他们,火车已载着余江县的几百名新兵出发了,今天没赶上,等下一批吧。后来,锦江镇的二十多名新兵留在县大队待命,等待下一批的征兵任务。在县大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参加剿匪工作。到12月底,将新兵团编入“打虎队”,参加“三反”和“五反”运动。到1952年3月,县政府为节约开支,县大队新兵团裁减了一半人员,周水茂和同村的周三兴两人被通知回家待命生产。</p><p class="ql-block">  周老回忆说:1952年6月初,我和同村的周三兴两人同时接到通知,要求紧急归队。于是,我们俩再次回到县大队新兵团。此时,县大队新兵团已扩编到三百多人。第二天,县大队新兵团奉命调往上饶玉山集训。到了玉山才知道,全省新兵团两万多人都在玉山集训。周水茂、周三兴被分到暂编二十一团。在玉山不到半年,主要任务是集中学习。小时候我虽然断断续续读了两年私书,而且是天晴就帮家放牛,下雨天就读书。我的启蒙老师就是我本村的周生太老先生,也就是和我一起当兵的周海鼎的父亲。我的第二任老师也是本村的周愚成老先生。但由于家里贫穷,一年两担谷的学费都交不起,不得不辍学。我文化水平不高,但我读书很认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十来岁读书时小学课本里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是:“卢沟桥卢沟桥,百丈长来两丈高。桥东两里宛平县,丰台离此十里遥。”老师还给我们讲过“卢沟桥事变”的故事。所以,我从小就知道日本人侵略中国,杀中国人,日本人好坏。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就痛恨日本鬼子。想起当年日本鬼子侵我中华,好不容易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又犯我边境,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我义不容辞地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p><p class="ql-block">  在玉山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不到半年,但周水茂学习努力,再加上小时候读过书,认识一些字,进步很快,此时的周水茂已经能看书读报。</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2月底,周水茂随新兵团暂编二十一团奉命前往苏州。周水茂被分在第21军第62师342炮兵团(62师下辖184团、185团186团及342炮兵团)野炮营第三连观察班,班长是蔡冬初(浙江人)。炮兵团驻扎在苏州北兵营。北兵营在清朝末年就是清兵的军营,“七七事变”暴发日军占领苏州后,于1938年在苏州城西一带建造了多个兵营,北兵营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周老回忆说:1953年元旦过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奉命赶赴吉林通化集结待命。为了保密,一路上我们坐的都是闷罐车,不允许与外界接触。大站不停,到了偏僻小站才停车,而且车速很慢,车行三、四个小时才能下车休息。每节车厢放了两个便桶,干部战士就在车上拉屎撒尿。那时还没有建南京长江大桥,我们坐的火车是通过大型的渡船渡过长江的。经过七天七夜的车程,我们的部队到达吉林通化后,我们团部驻扎在锡勒煤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到了吉林通化后,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1953年2月13日除夕夜我们团部和锡勒煤矿的职工联合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每个连选了三名战士参加,有幸的是我连选了我去参加。参加联欢晚会的人,除了我们当兵的和锡勒煤矿的职工外,还在当地邀请了许多年青的学生参加。在联欢晚会上我们的坐位都是按照一军一民的要求就坐。坐在我左右两边的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青女学生。他们都向我打听是哪个部队的?是哪个团哪个营哪个连的?我是来自一位农村的年青小伙子,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场面。在这样的场面,有青年女学生问我的通信地址,使我感到十分腼腆,最终我还是没有把部队的番号告诉他们。后来,到了朝鲜战场我才发现,有许多战友都会收到从国内寄来的信,大多是女青年写来的信,多的几十封,有的甚至上百封。信的内容大多是鼓励我们为国争光,英勇杀敌。也有个别的是求爱信,有的在信中直言表白:我最敬佩的是军人,最羡慕的也是军人,志愿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等你凯旋归来时,我手捧献花到火车站迎接你,与你一订终生。</p><p class="ql-block">  3月5日,斯大林去世。3月12日21军62师与锡勒煤矿联合召开了“斯大林追悼会”。追悼会快结束时,台下不时地有人高呼:“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倒美帝国主义”“坚决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半岛”,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一时有追悼会演变为对美帝国主义侵犯中国的声讨会。战士们个个磨拳擦掌,有力地激发了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志气,坚定了志愿军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心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  据周老说:3月15日,我们部队从锡勒煤矿出发,经西丰到梅河口跨过鸭绿江。出发前首长特别交待,每位战士必须按部队要求整理好行装。凡是部队里发的物品一件都不能丢。如枪子弹药、干粮、军服以及挖坑道用的钢钎、铁锤、铁锹等等。为了减轻行军时的负重,原则上不得随意携带部队发放的以外物品,而且个个必须检查过关。当时,我除了部队里发放的物品外,只有一件毛衣。这件毛衣,是我在上饶玉山集训时,我母亲特意为我织的,还专程从家里送到玉山新兵团。于是,我主动找到连指导员汇报。我说这件毛衣是我当兵时,我母亲特意为我织的,我舍不得丢下。没等我说完,指导员就说:这件毛衣是好东西,可以带上。朝鲜那边比这里更冷,温度更底,何况还是你母亲亲自为你织的。</p><p class="ql-block">  周老还说:出发的当天,天公不作美。东北二月的天气,本来就到处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偏在出发的这天,突然下着倾盆大雨,给部队行军带来更大的难度。当我们的部队冒雨步行到梅河口时,河水上涨。就在这时一处围堤被洪水冲塌,我们锦江镇灌田洪家的洪兵贤和四、五名志愿军被洪水卷走,最后冲到一百多米远的田里,他们一个个从寒冷刺骨的洪水中爬起来,重新换上军服,稍做处理后,继续跟着部队前行。</p><p class="ql-block">  据周老回忆:当天晚上,我们是步行跨过鸭绿江的。出发时每人发放了十五天的干粮,计划夜行十五天到达目的地。为了不暴露目标,躲避敌机的狂轰滥炸,我们实行昼伏夜出的行军方式。我们在朝鲜夜间行军,路况不熟,而且不能打灯光,有时人挨着人,人扶着人,甚至手拉着手前行。实际上我们行军的速度很慢。我们每天晚上行军到天亮两小时之前必须停止行军。然后就地分散,人与人之间前后左右大约相隔二十五米的距离,每个志愿军自己动手挖一个宽约一米,深约两米的泥坑。然后,每个志愿军就隐藏在各自挖的泥坑里,上面再盖上树枝草叶遮掩。在泥坑里我们一蹲就是一个白天,吃喝拉撤都在泥坑里。在泥坑里,有时听到敌机从我们头顶上飞过。我们志愿军有铁的纪律,那怕敌机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就是敌机投下炸弹,没有命令我们都不能跳出泥坑。相隔二十五米的距离,就是为了防止敌机投下炸弹,造成志愿军大面积的伤亡。到了傍晚,我们就从泥坑里爬出来继续夜行。如果是有森林的地方,我们就钻进森林,不用挖坑、蹲坑。就这样,我们反复夜行、挖坑、蹲坑、钻森林,行军十五夜终于到达目的地朝鲜东海岸驻防区。</p> <p class="ql-block">  部队到达驻防区后,经过短暂的休整。首先是日夜抢修公路,筑构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其次是军事学习和军事训练。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和训练,基本上掌握了炮兵的基本常识和操作技能。</p><p class="ql-block">  周老还说:我们的营长叫王克,安徽萧县人,和我同年。他十三岁就参加革命,参加过淮海战役。他带兵特别严格,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作为一个军人要有军人的形象,必须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有一年,我在电视上还看到过他。后来他先后担任过师长、军长、新疆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1953年6月20日,中方决定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准备再给南朝鲜一次打击。6月25日,21军开始担负正面战场东线防御任务,准备参加金城战役。</p><p class="ql-block">  周水茂心想,这是我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来打的第一仗,不久又得到首长的信任有副班长升为班长,我得好好表现。心想归心想,这毕竞是他有生以来打的第一仗,面临的对手虽然是南朝鲜军,但他背后却是以美军为首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联合国军”的支撑。他和战友们除兴奋外,难免有些紧张。</p> 7月13日21时,金城战役打响。志愿军第54军、第60军、第67军、第68军、第24军和第21军共六个军的炮兵团,1100余门火炮,同时向金城以南地区的南朝鲜军四个师发起猛烈的进攻。顿时,南朝鲜军的夜空火光冲天,半小时之内共发射炮弹1900多吨,不到一小时,志愿军步兵全部突破南朝鲜军的前沿陈地。金城战役历经十五天,重创南朝鲜军四个师,歼敌五万三千余人,收复土地160多平方公里,最终促成了谈判协议的签定。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全面停战。<br>  据周老回忆:我们62师第342炮兵团下辖野炮营、山炮营、榴弹炮营、迫击炮营、火箭炮营等五个营。当天,五个炮营早已在指定的地点、时间各就各位,等待首长的一声令下。当时我在野炮营担任班长,全班分为一炮手负责瞄准、二炮手负责开炮、三炮手负责装填炮弹、四炮手负责信管、五炮手负责炮弹运输,班长负责总指挥。我们全班的战士都是第一次上战场,第一次实弹射击,没有实战经验。由于我们野炮营王克营长带兵有方,要求严格。他经常下基层深入连队,到我们学习班上,训练场地检查指导工作,手把手地教战士们如何装弹、瞄准、定坐标、开炮。在整个金城战役中,我班打出的每枚炮弹都能及时有效地打击敌人目标,而且全班没有一个伤亡。朝鲜战争结束后,我被评为三等军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连支部还把我推荐为入党培养对象。 朝鲜战争全面停战后,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21军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继续坚固防守海岸线,以防美帝国主义贼心不死,卷土重来。二是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br>  周老说:由于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朝鲜两年多的狂轰滥炸,在朝鲜的土地上,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房屋、道路、桥梁、工厂、学校、医院无一完好,大片农田荒芜,朝鲜人民衣衫褴褛,缺医少药,令人触目惊心。战后,中央军委要求我们在坚固防守海岸的同时,要求志愿军及时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要把朝鲜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要把朝鲜人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要把朝鲜人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要处处维护朝鲜人民的利益,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从金城战役结束后,到1956年3月复员回国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和战友们除了学习军事战略战术、军训演练外,首先是参加海岸防御加固工程建设,拓宽公路,修建桥梁。其次修建学校、医院、工厂、车站。除此之外,还要求全体官兵必须进村入户为朝鲜人民做好事,送温暖。到农村帮助朝鲜人民插秧、秋收。由于我工作积极,刻苦努力,1954年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在一次军事训练中,再次荣立三等功。<br>  1956年3月中旬的一天,在朝鲜熙川火车站,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欢送仪式,热烈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归国。站台上身穿朝鲜服装的姑娘们载歌载舞,学生们一一向志愿军敬礼!献花!周水茂接过鲜花开心地笑了,深感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此时,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1953年3月15日昼伏夜出赴朝作战的情景,迄今整整三年。他永远不会忘记在朝鲜三年的日日夜夜,这里是他战斗、工作过的地方,是他入团、入党、立功受奖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三年里同朝鲜人民结下的友谊,令他难舍难分。好男儿志在四方,今天,他又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复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br>  当火车启动时,他再次向站台上送行的朝鲜人民微笑着挥手:朝鲜人民万岁!中朝友谊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