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泉腔之韵 晋唐遗响

<p class="ql-block">泉州非物物文化遗产馆三层由两个展区组成,分别是 “民俗之风 浓情闽南” 和 “泉腔之韵 晋唐遗响”,展示多姿多彩的闽南生活。</p> <p class="ql-block">“泉腔之韵 晋唐遗响”展示的是闽南语的魅力。闽南语是闽南文化之根,泉州话(泉腔)历史上是闽南语的代表,至今学术上仍以纯正的泉州府城音作为闽南语的标准音。泉州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都以泉州话为载体,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等。</p> <p class="ql-block">陈三五娘传说。“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泉州书生陈三送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陈三五娘传说表达了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流传几百年来深受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音,原称“弦管”“南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由晋唐以来中原移民带入泉州,由泉州传播到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由指套、大谱、锦曲组成,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用泉州地道方言演唱。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9年,泉州南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泉州北管。北管又名“北曲”,是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由清光绪年初的江淮民间音乐传入,与南音并称“南弦北管”。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大多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谱大多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优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柔婉秀丽且遒劲朴实之个性,素有“天子传音”的誉称。</p> <p class="ql-block">梨园戏在早期杂剧、百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于宋元时期,至今有800多年历史。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小梨园也称“七子班”, 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常用唱腔曲牌。梨园戏以弦管音乐为基调,用泉腔古音演唱,古朴典雅,委婉动听。基本表演形式称为“十八步科母”,至今保存宋元南戏诸多戏文、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被誉为“古南戏遗响”。</p> <p class="ql-block">高甲戏源于古代闽南民间迎神赛会中装扮故事表演的游行。高甲戏话白采用泉腔,以弦管为基本唱腔, 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既有清婉之韵又有刚健之气。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 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有丰富的武打程式,角色行当以丑角表演见长,被誉为“南海明珠”, 在海内外泉腔语系中影响广泛。</p> <p class="ql-block">晋江掌中木偶戏俗称布袋戏,以泉腔演唱戏文,属南派布袋戏,区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南派布袋戏在表演风格、音乐唱腔等方面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保留了诸多闽南民间文化的精华。艺术风格独特,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是中国木偶戏中的古老剧种。</p> <p class="ql-block">布袋戏的形象构造,木偶头、布内套(服饰)、双手。</p> <p class="ql-block">南派布袋戏的服饰,布袋戏的服饰包括戏服与头盔,合称为行头。戏服所采用的服制绝大部分为明装,明代服装尚宽袖,最适宜于布袋戏手指舞动的操作。从剪裁设计上看,为了适应手掌运作之需,必须采用宽度与长度儿乎相等的体式,其形制接近正方形。从制作工艺流程上看,一件戏服是由前片、后片、上身、下身、双袖五个部件构成的。常见的布袋戏戏服,大体上分为文、武两大类。</p> <p class="ql-block">文服较大,长5寸,宽(至袖口)8寸,胸、腰宽4寸,袖口宽1寸8分。文服包括生服和旦服:生服,蟒袍、官服、员外服、生仔服、道袍(八卦衣)、英勇衣、罪衣、旗牌服;旦服,宫衣、夫人帔、小姐帔、女间衣、袄裤、短褂、老旦、青衣、袄裙、女丑服、女战衣。偶人的手(木偶)文手,一般是大拇指翘出,余四指并拢,可开合,便于取物放物。</p> <p class="ql-block">头盔分为软式的帽盔硬式的帽盔。</p> <p class="ql-block">布袋戏称为“甲”。其特点是,前片正中绣有狮、虎、豹、熊、龙几种动物图案(文服中皇帝服所绣的龙是五爪的,武服中蟒甲上所绣的龙是四爪的,以示等级分别)。服色有黄、红、青、黑、白之分,合称为“五甲”,适合“大靠戏”穿用。武套较小,为适应武打动作利捷之需,长5寸、宽(宽袖口)6至7寸,袖口宽1寸5分,胸腰宽4寸,腰身与袖裁剪成斜形,套起来紧身。偶人的手(木偶)武手,为握拳式,掌心空,供执武器之用。</p> <p class="ql-block">打城戏流行于泉州,由宋元以来僧、道普渡超亡法事仪式演变而来,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剧目有宗教戏、历史剧、武侠戏等,《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目连救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其表演长于武功、杂耍,保留有大量的民间特技。音乐曲调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弦管、“傀儡调”等音乐曲牌,成就别具一格的宗教韵味,在闽南地区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泉州提线木偶戏。提现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在泉州地区广泛流行。</p> <p class="ql-block">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了大量的“笼外簿”“落笼簿”传统剧目,其丰富的曲牌唱腔及“压脚鼓”等古稀乐器的演奏技法构成了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p> <p class="ql-block">传统戏乐器,拍、南鼓、锣仔、云锣、草锣、碗锣、小锣、钲、嗳仔等。</p> <p class="ql-block">形成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精美绝伦的偶像造型艺术与偶头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中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典范</p> <p class="ql-block">闽南讲古演出场地。闽南讲古,即说书、讲故事。闽南讲古是艺人用泉州话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传统语言表演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传统说唱艺术,闽南讲古作为泉州地区一种曲艺形式不仅存在于讲古场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区域文化标记功能、乡土历史传承功能、闽南方言传播功能和社会和谐催化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