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难忘的歌

友情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镇虎个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b> 哈三中67届高2.2班毕业,1968年10月28日下乡北安长水河八分场。</b></p><p class="ql-block"><b> 1979年返城,进入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财务处工作;</b></p><p class="ql-block"><b>2009年退休;现居深圳。</b></p><p class="ql-block"><b>本人系通过成人自学高考,取得了企业管理本科证书;专业技术职称:企业会计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支难忘的歌 孙镇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谨献给当年我的知青战友们,献给我们的文艺教官小林同志! </b></p><p class="ql-block"><b> 虽然,当年那场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距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了。但作为亲身参与了那场波澜壮阔伟大运动中的一员、却永远也无法忘记奉献了我最美好青春年华的那段人生经历。</b></p><p class="ql-block"><b> 虽然,在我长水河农场十余年的知青生活中,发生了、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当时并没有感到怎样特殊。然而现在回想品味起来,却突然感觉它们竟如此珍贵!如果把这些美好往事串连起来,那么这些往事就一定能汇成一支歌!这是一支追忆青春岁月的歌,一支充满深情和欢乐的歌,一支永生永世难以忘怀的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一、“雅号”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b> 初到农场这片广阔天地,我们这群来自省城的“小青年”遇到的头一个考验就是劳动关。生产环境的恶劣艰苦、操作技能的生疏笨拙自不必说,而那种超常的劳动强度,在今天我们的一些年青人看来,简直难以想象!</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在付出了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同时,一个意外的收获也在悄悄降临。我们发现自己的身体在渐渐变粗变壮,力气变得越来越大,饭量也在突飞猛进地增长。</b></p><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是一个多雨的麦收时节。一天,我们一连的全体人马正在南山的一块地里埋头收麦,忽听指导员高喊:“休息了,休息了!”。原来,此时已至晌午,食堂送饭的来了。</b></p><p class="ql-block"><b> 食堂这天送来的是白面包子,外加海带黄豆汤。包子个头很大,连皮带馅足有一两半到二两。雨暂时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了出来,阳光既温暖又柔和,让人感到舒服极了。我和邻近几个男生凑在一起,围坐一圈,抓起包子狼吞虎咽地就吃,端起铁盆大口大口地喝汤,反正“大会战”期间吃饭不限量,那你就放开肚皮尽情地吃吧!</b></p><p class="ql-block"><b> 一大盆包子和一大盆汤眨眼见了底,我们还意犹未尽……这时,远远地跑来一个男生,笑嘻嘻的,一脸的狡猾和神秘。</b></p><p class="ql-block"><b>“没有了,没有了!你来也是白来!”,我们大叫道,以为他是来抢包子的。</b></p><p class="ql-block"><b>他斜了一眼脚下两个空荡荡的大盆,劈头就问:“喂!×××,这包子刚才你吃了几个?”</b></p><p class="ql-block"><b>“四个,怎么了?”</b></p><p class="ql-block"><b>他扭过脸:“你呢,几个?”</b></p><p class="ql-block"><b>“五个,到底怎么了?”</b></p><p class="ql-block"><b>“没怎么!”,他一屁股坐下来,“你们不行!咱连的一个女生吃了七个!”</b></p><p class="ql-block"><b>“你说什么?”</b></p><p class="ql-block"><b>“真的假的?瞎编的吧!”</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瞎编是狗,她还喝了三碗汤呢!”</b></p><p class="ql-block"><b>我惊呆了“乖乖,这可是一斤多的量哪。还,还是个女生?”</b></p><p class="ql-block"><b>“哈哈哈!” </b></p><p class="ql-block"><b>“她是谁呀?叫啥名字?”</b></p><p class="ql-block"><b>“叫……林……?要不就叫什么……林!”</b></p><p class="ql-block"><b>“真费劲!干脆,以后就叫她七个包子三碗汤得啦!”我提议道。</b></p><p class="ql-block"><b>“好哇!好哇!”</b></p><p class="ql-block"><b> 于是一个挺不雅的“雅号”就这样诞生了。也正是通过这个与“吃”有关的故事,我才第一次听到了“小林”这个名字——当时仅仅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遗憾的是,我们那次给她起的这个雅号后来并没有人们被叫响。究竟是因为它过于直白,还是因为拗口难念,我也不知道。但有一个情况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知青连不分男生女生,个个能吃,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像我这又小又瘦的人,竟也曾创造过半斤一个的大馒头,连吃两个的纪录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二、快乐的南北河</b></p><p class="ql-block"><b> 八分场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说它山清,是因为分场四周被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说它水秀,是因为分场的最东边有一条小河。 </b></p><p class="ql-block"><b>从场区出发,沿着麦田中间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步行十分钟就到了。河水自南向北从分场边上流过,这也许就是当地人叫它南北河的原因吧。小河的河面不宽,最开阔的地方也不过二十米,但河水特别清澈,水量也十分丰富。</b></p><p class="ql-block"><b>可以说,在我们这群知青到来之前,南北河是寂寞的忧郁的。而自从我们到来后,南北河好像突然间迸发出青春活力,它欢唱着、跳跃着,敞开胸怀迎接我们这群来自远方的、也同样年青的朋友!</b></p> <p class="ql-block"><b>  夏日的一天,适逢全分场歇工休息,我和几个小伙伴兴致勃勃地相约去南北河游泳。</b></p><p class="ql-block"><b>刚到小河口,一幅热闹非凡、人气沸腾的场景立刻呈现在面前:这里早已聚集了许多人,男生、女生……,看得出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知青连的。只见有人在河边洗衣裳;有人面对清亮的河水,在放声高歌;有人远远的躲在僻静处钓鱼;更多的人则是在河里打闹、嬉戏——可别忘了,对我们这些从小在松花江边长大的哈尔滨人来说,要说游泳戏水,个个可都有一手呢!</b></p><p class="ql-block"><b> “快看!那两个……”,有人捅了我一下,“嘿,游得好棒!”</b></p><p class="ql-block"><b> 只见河面上有两人顺流而下,并排游了过来——标准的“自由式”!两人的动作既整齐、协调,又轻盈、舒展,真的好漂亮!</b></p><p class="ql-block"><b> “这是谁呀?”</b></p><p class="ql-block"><b> “不知道!看不清,好像是两个女生呢!”</b></p><p class="ql-block"><b> “看!上岸了,上岸了...”</b></p><p class="ql-block"><b> 爬上岸来的果然是两个女生。一样高挑的身材、一样乌黑的头发、白皙的皮肤,只有那艳丽的泳装,两人的颜色才各不相同。</b></p><p class="ql-block"><b> “噢,是她们哪!”</b></p><p class="ql-block"><b> “谁呀?”</b></p><p class="ql-block"><b> “小林嘛,也是咱一连的,旁边那个是她妹妹!”</b></p><p class="ql-block"><b> “哪个小林哪?”</b></p><p class="ql-block"><b> “就是挺能吃的,那个,那个……七个包子三碗汤……”</b></p><p class="ql-block"><b> “啊?就是她呀!……哈哈哈……”</b></p><p class="ql-block"><b>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才终于见识了这位真正的“小林”。</b></p><p class="ql-block"><b> “没想到她游泳也有两下子!走,咱也去露一手!”有人提议道。</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几个游到离“小林”姐妹不远处时,我突然发现旁边的一位出现溺水状:只见他两手在空中乱抓,身体在水中一蹿一沉,口中居然还喊出了“救命”!?哥几个先是一惊,纷纷扑过去救他;接着是一疑——他是高手啊,怎么会……最后是一醒,因为大家发现这小子总在偷眼观察“小林”姐妹的反应,脸上分明挂着一丝狡黠的微笑。</b></p><p class="ql-block"><b> 于是我们也学他样子,一面在水里上窜下跳,狂呼乱喊,一面偷看两姐妹的反应。“小林”开始也是一惊,接着也是一疑,但最后却是一嗔!原来笑眯眯的脸色消失了,只见她杏眼圆睁,厉声喝道:“你们几个!上来吧,别装啦!”</b></p><p class="ql-block"><b> 小把戏被人家看穿,再玩下去可就没意思了!我们只好乖乖上岸,一个个垂头丧气地从两姐妹面前走过。我悻悻地想:“唉,我们只不过想近距离再欣赏一次二位优美的泳姿,当然,也真的想品尝一回‘英雄被救’的滋味,如此而已!你们怎么连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哇?如果,如果真的被淹...”</b></p><p class="ql-block"><b>“咯咯咯……”,一串爽朗的笑声突然从身后传来。</b></p><p class="ql-block"><b>我没敢回头,知道这是胜者对败者的惩罚。但同时我也认为,这笑声里绝没有丝毫的讥讽与嘲弄,有的应该是友善与宽容!</b></p><p class="ql-block"><b>是的,在未来的岁月里,我渐渐熟悉了这饱含友善与宽容的笑声,也渐渐熟悉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小林”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身边的“铁梅”</b></p><p class="ql-block"><b> 虽然八分场是全长水河最偏远闭塞、最小规模的地方,但这里的业余文化活动却远近闻名。这不仅因为八分场曾经拥有过一支响当当的文艺宣传队,而且在于其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以及常态化的群众性活动。而一大批热心参与、自身又具较高素质的文艺骨干 ,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与促进作用。</b></p><p class="ql-block"><b>记得某年九月,分场方面下达了通知:国庆节快到了,麦收大会战也已胜利结束,全场要好好庆祝一下。各连队必须准备文艺节目,“十一”开晚会!</b></p><p class="ql-block"><b>也就是这次,我们一连成功上演了一把《红灯记》——尽管受当时种种条件限制,只排练了三个片断。但直至若干年后的今天,我还时时忍不住在想,包括“小林”在的内那帮人,当时是哪来的灵感和勇气,竟敢提出排演《红灯记》?!</b></p><p class="ql-block"><b>在那次活动中,我荣幸地担任了“总联络人”之职;在戏里的任务,是躲在幕后喊一嗓子:“磨——剪子来——,戗——菜——刀——”而扮演“铁梅”的就是“小林”。</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正式演出的那天很快就到了。</b></p><p class="ql-block"><b>分场办公室西侧有一大片空地,我们文艺演出的会场就设在这里。太阳还没落山,这里已聚集了不少人,个个兴致勃勃,喜气洋洋。场地已经过了平整,杂草也清除干净;场地一头,用粗壮原木搭建的露天舞台,高高大大,显得既质朴又气派;舞台正上方,一条宽大的通长横幅,红底白字“长水河农场八分场国庆文艺晚会”。</b></p><p class="ql-block"><b>当夜幕刚刚降临时,露天舞台上那十几盏大功率照明灯突然一齐点亮,引得台下一片欢腾,人们焦急等待的时刻终于要来了!果然,理解大家心情的分场领导在发表了简短讲话以后,立即亲自宣布:“下面,演——出——开——始!”,台下又是一片掌声、欢呼声。</b></p><p class="ql-block"><b> 排在前面演出的是兄弟连队的节目,而一连的《红灯记》则被排在最后——重头戏压轴嘛,看来晚会组织者心里早就有杆秤!</b></p><p class="ql-block"><b> 随着兄弟连的节目一个个演下来,我这个“总联络”的心还是越绷越紧,忍不往拉上副连长,想最后再检查一次。这时的后台,差不多都是一连的人——</b></p><p class="ql-block"><b> 看到“李玉和”身着铁路服,手提“号志灯”,神态自若地一个人站在那里,我放心了。他的这身服装和这个道具,还是铁中的同学们自费跑回家,从铁路局里借来的呢;</b></p><p class="ql-block"><b>“李奶奶”被几个女生簇拥着。见我俩过来,没等“李奶奶”说话,几个“小孙女”却抢先说:“别婆婆妈妈的啦,你们就瞧好吧!”,说完还嘻嘻地笑;</b></p><p class="ql-block"><b>“铁梅!铁梅在哪里?”找不见“铁梅”,我和副连长都急了!</b></p><p class="ql-block"><b>找了半天,才发现她在后台的另一边,就着台上的灯光,拿个小圆镜,自顾自地在那里照呢!看她这身打扮:红地白花小夹袄、浅蓝色宽腿裤子、一双家制布鞋,我不禁在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好一个标准的“铁梅”!</b></p><p class="ql-block"><b>“姑奶奶,快点吧,要上场了!”</b></p><p class="ql-block"><b>见我们气急败坏的样子,她调皮地吐了下舌头,转身就跑。没留神一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甩了过来,我虽极力躲闪,眼睛还是被扫了一下。</b></p><p class="ql-block"><b>“下一个节目,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片断,演出单位:一连!”</b></p><p class="ql-block"><b>报幕员的话音刚落,台上台下立刻欢声四起……</b></p><p class="ql-block"><b>接下来的事就不用细说了,随着“铁梅” 最后一句:“……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那响彻夜空的演唱,还有她和“李奶奶”高举红灯那历史定格般的亮相,全场沸腾了!</b></p><p class="ql-block"><b>“成功了!成功了!”一连的战士们发疯似地又蹦又跳,互相拥抱握手,许多人在不停地擦眼泪…</b></p><p class="ql-block"><b>“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台下的观众显然还感觉不过瘾,台上的演员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再唱上一小段,然后鞠躬谢幕、鞠躬谢幕….</b></p><p class="ql-block"><b>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因为从这晚开始,我们长水河也有了“铁梅”、我们八分场也有了“铁梅” !当然,我们也从此有了“李奶奶”,还有“李玉和”,他(她)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四、永远的歌声</b></p><p class="ql-block"><b>不知什么原因,我们一连男生这边,总爱时不时地拿“小林”说事。</b></p><p class="ql-block"><b>《红灯记》演出结束后,“小林”自然再次成为大家的议论中心。有的说,“小林”不够镇静,出场时差点摔倒;有的反驳道,不对!是“小林”用力过大。因为他不仅听到了“小林”那咚咚咚的脚步声,而且明显感到了台板的颤动;还有的干脆模仿“小林”的腔调,喊上一句:“奶奶,你——听——我——说!”……嘿,学得倒还蛮像!</b></p><p class="ql-block"><b>然而我很快发现,他们这两下子只不过是背后本事。其实当着“小林”的面,个个规规矩矩的,谁也不敢开一句玩笑,说半句胡话。尤其,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严厉的“教官”时,更是如此。</b></p><p class="ql-block"><b>说来也凑巧,不久“小林”真的成了连里的“文艺教官”。</b></p><p class="ql-block"><b>一天晚饭刚过,指导员就来通知说:“今晚由‘林教官’负责,全连学歌!地点设在你们这边。大家准备一下,女生马上就到”一听这话,整个男生宿舍顿时“炸了营”,大家手忙脚乱好一阵忙活:有的赶紧叠被,有的忙收东西;有的对着半片残镜,匆匆检查一下自己的“风纪仪容”;有的则操起笤帚,哗啦哗啦扫地……,当然,那些实在来不及处理的衣、裤、枕巾、袜子之类,也只好找个隐蔽处,来个临时藏匿!</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林教官”来了,率领着她的全体女兵。</b></p><p class="ql-block"><b>“今天,咱们学唱一首歌”咦,说话挺和气的嘛!</b></p><p class="ql-block"><b>“我先提几点要求……”她扫了一眼面前的“学生”,“第一,身体要坐直,不许东倒西歪;第二,有事请假,不许无故溜号;第三,学习要认真,不许偷懒;……”</b></p><p class="ql-block"><b>“上厕所尿尿也要请假么?”有人在我耳边小声问.“你说呢?!”我没敢动。</b></p><p class="ql-block"><b>那天晚上,大家都特认真。教官教得认真,学员们学得也认真。我清楚看到,平日里那几个爱信口胡说的家伙,这会儿坐得比谁都挺直,唱得比谁都卖力!</b></p><p class="ql-block"><b>可不知为什么,其中的一句大家总唱不好。</b></p><p class="ql-block"><b>“不对!不对!停——”“小林”急了,一双杏眼又瞪得溜圆,脸也涨红了。</b></p><p class="ql-block"><b>“这一句最后一个字要拉六拍,你们只拉了四拍!”她口气很严厉,“现在,我反复唱三遍!大家不要跟,先仔细听一听。”说着,她边唱边用手打着拍子……</b></p><p class="ql-block"><b>很快,全连不仅学会了这首歌,而且唱得相当棒!有趣的是,打那以后,男生宿舍这边变得比从前干净了许多,也整齐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小林”不仅会教,而且能“编”。记得我们分场宣传队有一个颇受欢迎的舞蹈节目,名叫《小背篓》,就是在她的主持下创作出来的:十几个女孩子,身着南方某少数民族的艳丽服装、背上一只“小背篓”、打着赤脚、边歌边舞、边舞边歌……那火爆热烈的表演场景,至今仍能在我的脑海里清晰闪现!</b></p><p class="ql-block"><b>回首这段往事,我很自然联想到我们八分场那个光荣的文艺团队,脑海里更多闪现出那一张张青春洋溢、充满欢乐与自信的笑脸。这是一群极具创造能力与创造激情、敢想敢干的年青人。正是这群年青人,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欢笑,奉献出一道又一道精神美餐。“小林”则是我们昔日一起创作、一起排练、一起演出的同志、战友和伙伴!</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我最后一次见到“小林”,大约是在下乡后第六年的冬季,一次总场召开的财务会议期间。那时,“小林”已是总场服务连的主管会计;我还在八分场,做了分场会计。</b></p><p class="ql-block"><b>两天后,“小林”告诉我,会议一结束她就要回去了,还有她妹妹。</b></p><p class="ql-block"><b>我问她:“是回去探亲,还是……”</b></p><p class="ql-block"><b>“是返城,再也不回来了!”她说,神情有点凄然。</b></p><p class="ql-block"><b>我知道,那时知青返城潮正在悄然兴起。于是一面向她表示祝贺,一面提出想送送她们,她婉言谢绝了。</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小林”走了,悄悄地走了,因为后来我听说两姐妹走的时候没有惊动任何人。</b></p><p class="ql-block"><b>“小林”走了,在那个少雪而又格外寒冷的冬季。我不知道,当车轮开始滚动的那一刹那,她想了些什么?是否回头再看一眼,曾亲手播撒过自己理想与希望的这片熟悉的土地?</b></p><p class="ql-block"><b>“小林”走了,就那样匆匆地走了,留给我的也只有那一两句匆匆的话语。但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日一别,从此失去了有关她的任何音讯。直到前不久,听到的竟是她因病故去的不幸消息!……</b></p><p class="ql-block"><b>在即将结束这篇小文时,我最后想说,“小林”以她的无私奉献和满腔热情,给人们送去了欢乐,那么她就一定能收获欢乐!由此我不禁从心底飞出了一支歌,我也仿佛听到了“小林”在那遥远的天国正在高唱这支歌。是的,那是一支歌颂青春的歌、一支使人坚强的歌、一支催人奋进的歌、一支——永远的歌!……</b></p><p class="ql-block"><b> 孙镇虎于2008年7月29日</b></p><p class="ql-block"><b> 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而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