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铜罐驿,追寻远去的抗战岁月

大狗熊美篇

建设子弟的回忆之二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东约五里,便是猫儿峽,係长江切割观音山而造成的峽谷,江流湍急。有石如猫捕鼠状故名。旧时是巴县连通江津的重要交通关隘。</p><p class="ql-block"> 猫儿峡为渝州三峡(另有铜锣峡,明月峡)之第一峡,《巴县志》云“....至铜罐驿下游,两山壁立,约束江水流向猫儿峡,古大矛峡也”。《蜀道驿程记》云:“过猫儿峡,连峄叠崿,亏蔽云日,一山突起,石棱刻露,其色青碧,日青石屋,长年云,百般秋水涨,石尾没, 则舟不敢行。"北岸则是壁立千仞,刀壁斧削的金剑山;江的南岸,怪石横江,形如层层堆积的书本,人称“万卷书”。</p> <p class="ql-block">  猫儿峽长江北岸峽口岸上有一座王爷庙,庙中供奉镇江王爷,舟楫往来,必进庙祈祷而后行,以求庇佑。庙上方临江石壁为猫儿峡摩崖题刻,相传这里建埠于公元十世纪北宋年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畅游铜罐驿猫儿峽,在此亲笔书写“岷江一束”四个苍劲大字,行楷阴线双钩自右向左横刻,山高峡险,气势雄峻。因千年风雨浸蚀,至今只能见“岷江” 字。再往东则是峡之出口,威峨的金剑山直插云端,山上原有金剑庙,与金鳌寺,龟亭寺鼎足而立。而今庙不复存,但林木茂盛,风光依旧。</p> <p class="ql-block">  乘着春天的绿皮列车,穿梭在千年水驿古镇的青砖黛瓦间,犹如穿越远去的时光与故事,古老的建筑,藏着曾经的繁盛,䜣说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绿皮火车带你穿越旧时光</p><p class="ql-block"> 铜罐驿位于重庆主城西约40公里的长江北岸。三千多年前,巴人的先祖在这里发祥繁衍。一干多年前,水路运输的兴起让其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水上名驿,造就了明清的空前鼎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渝铁路在铜罐驿设置站点。直至今年的六月中旬前,依旧有线路经停。古镇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大碑村、驿站古巷、古驿道等历史街巷,仍然能看出明显的巴渝特色。“呜呜呜.....”,从菜园坝火车站出发,沿经过马桑溪古镇、马桑溪大桥、茄子溪、李家沱大桥。一座又一座大桥如一帧帧电影画面。到达后,穿越市井老街,品尝特色美食,采摘红色橘子,打卡铜罐驿货运站,游览天主教堂,体验一场怀旧之旅。此外,冬笋坝、周贡植故居等景点都不容错过....</p>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镇地处九龙坡区西南部,东与大渡口区跳磴镇相连,东南临长江,与江津区隔江相望,西与西彭镇接壤,北与陶家镇毗邻。铜罐驿镇地处浅丘,长江河谷地带 ;地势东北部和西部较高,南部和中部偏低,最高点位于黄金堡村五马山。长江从西南面的西彭镇花果山入境,过境10.4千米;次级河流大溪河从陶家镇进入镇域新合村,过境7.2千米,汇入长江。</p><p class="ql-block"> 明代,于铜罐驿镇一带曾设水驿,为古驿站;江边龙脑山像一条巨龙饮水江中;江中有险滩名鸡心石,过往船只常在此出事。古人为降龙治水,将猫儿峡主峰命名为金剑山,在山顶建金剑庙;又铸一大铜罐抛入江中收鸡心邪。有民谣日:“金剑斩龙脑,铜罐炖鸡心。”从此过往舶只安然无恙;铜罐驿因此得名。清朝时期,属巴县慈里四甲。民国二十九年,铜罐联保改为铜罐乡。1951年建冬笋坝乡。1985年改为铜罐驿镇,1995年,以巴南区划入九龙坡区。</p>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镇境内有战国时期的巴人船棺葬遗址; 有建于1888年的法国修道院和建于1924年的法国天主教堂;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原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周贡植故居及周贡植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种植柑橘有二千多年历史。柑橘曾作为贡品,被清康熙皇帝赐名“大红袍”,到清朝咸丰六年(1856)铜罐驿柑橘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建立了一个名为“柑橘帮”的同业公会。铜罐驿地处长江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为紫色土壤,含有多种热量成份,因其结出的柑橘糖份含量高而甜酸纯正,色泽鲜红,富含蛋白、脂肪核黄等多种维生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铜罐驿生产的红桔顺着长江销售到重庆城区、武汉等地,最远还销售到前苏联等地。</p>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巴人船棺遗址</p><p class="ql-block"> 1954年,重庆第一机制砖瓦厂建厂房时, 发现了许多铜器,吸引西南博物馆(今重庆博物馆前身)来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约有3000年历史的战国墓葬群。前后共发掘、清理出了81座墓葬,其中舶棺葬有17座。17座船棺排列相当整齐而密集,船棺葬头部均正对着长江,是我国确认的最早巴文化遗址。三千多年前,巴人自“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一带)通过清江进入四川后,散居于巴蜀,巴人船棺遗址就是其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镇,现政府驻地叫冬笋坝(因坝上两根一两丈高的形同冬笋的石头寻名).因此习惯上就把冬笋坝称作铜罐驿。而真正的铜罐驿应该在其东侧三,四公里的地方、皆靠长江边。铜罐驿曾经和鱼洞、 木洞并称重庆三大水驿站,如今都已衰落,鱼洞古镇被拆,建成理代化的城区,旧貌不存,维在铜罐驿老街局部地段新建仿古房舍而成旅游体国之处。而木洞古镇也早被被遗忘,几乎拆迁得不见任何古旧根迹。</p><p class="ql-block"> 铜罐驿为水路码头,于百年来一直为交通要津、 是成渝之间的要道驿站和勾连綦江、南川、贤州方向往来的路口, 曾繁华一时。解放后修筑成渝铁路,从场边上经过,但设站于上游三、四公型的冬笋坝,致使陆路交通节点上移,而铜罐驿这个水码头,部因下通公路,面逐渐萧条起来,并且码头也逐渐移往上游镇区方向、走在焖罐异老街,宽敞的路面,大石板铺就,彰显当年的辉煌和气度。条百垒砌的合阶、堡坎只能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住事。古老的牌楼基石见证着铜罐驿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隧道在铜罐驿与石场之间,走过了靠山临水的老铜罐街,让脚步体验一把,过隧道听水滴,避车道让路火车,光线昏暗当中摸索曲折,四五里铁路线后就是铜罐驿火车站。 当停靠铜罐驿的绿皮火车就剩下一对慢车经过这个隧道时, 铜罐驿就像被时光关进玻璃瓶的地方,恬静、淡雅,清净悠闲。铁轨、站台、站牌等风景都成了网红拍照打卡地,隧道也很有了故事感。</p>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镇旧属巴县,而老铜罐驿是靠长江边的水路码头。百年来一直为交通要津、 是成渝之间的要道驿站和勾连綦江、南川、云南贤州方向往来的路口, 曾繁华一时。成渝铁路建成,从场边上经过,但设站于冬笋坝,致使陆路交通节点上移。而铜罐驿的水码头逐渐萧条。走在铜罐驿老街,宽敞的路面,大石板铺就,彰显当年的辉煌和气度。条石垒砌的台阶、堡坎只能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住事。</p><p class="ql-block"> 铜罐驿老街,为原巴县三大驿站之首。街道用宽广的石板铺就,最宽处12米,最窄处6米。空间结构为鱼骨状,有正街、河街、邮电街、木厂街、菜市街、鸡市街、猪市街等。沿街建筑风貌采用排院的院落平面结合,悬山歇山屋顶重屋累居、吊脚台院的建筑接地,充分体现了巴渝建筑特色,是国内保存较好的千年水驿站之一。早年是官府传递文书和休憩的驿站,后来商业繁荣,遂步成为重要商贸中心。每到傍晚时分,江边停船多三四百艘,枯水季节,两下河码头搭建的临时铺面达五六十家。深夜依旧灯火通明,叫卖声、喝酒猜拳声,留声机歌声,直至天蒙亮扬帆起航,素有“不夜城”、“小重庆”之称。</p> <p class="ql-block">  铜罐驿是一座千年古镇,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旧时为一个著名的水路码头,与白市驿、来凤驿、双凤驿、龙泉驿等相通,是古代渝州八大水驿之一,连接江津、西彭、白市驿等商品集散地,昔日,这里往来船只飞渡,商贾云集。</p><p class="ql-block"> 驿站古巷,形成于清代,沿长江岸线形成最早的街巷,是重庆市保存较好的古代水上驿站古巷之一。老街狹窄弯曲,青石铺路,朴素自然。老街的空间层次丰富,沿街立面多为店宅,天际轮廓线由街道两侧建筑的屋檐、山花、山墙、屋脊等形成的边缘线。吊脚楼依山形走势建于山脊上,构成古镇骨架的重要街道,保持了巴渝古建筑特色的建筑物,和老街的空间仍然可以看出旧时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古镇幽幽,靠近轨道附近,静谧悠闲。残存百年的临江老屋、整齐光滑的青石板老街、乌篷船泊在江上静看潮涨潮落、老火车不时呼啸而过。不远处,有教堂的钟声伴着鸟鸣,断断续续飘进耳中。 在这里,穿越现实与梦境...</p> <p class="ql-block">  大溪河,又名杨柳溪大溪河,长江北岸一级支流,流域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南部,发源于江津区双河镇赶山寺,流经西彭、陶家、铜罐驿镇等地区,在铜罐驿镇的祠堂湾汇入长江。驻足在汇入口的成渝铁路杨柳溪大桥上,远眺冬笋坝和江对岸的江津顺江场。</p> <p class="ql-block">  暮春时季,往中梁山脉西的陶家走去。据传清康熙年间(1662年一1722年) ),陶氏在陶家镇一带开店,因盛产陶瓷,形成集市,名陶家场,由此得名。旧属巴县,后划入九龙坡区。2004年出土汉墓中,发现东汉画像砖30块,考证时间距今约1900年。随后在墓葬中出土了东汉画像砖共23块,残片7块这一发掘, 对重庆地区发掘汉代文化提供了实质性的依据。陶家自然风光秀美,被誉为“田园都市,汉韵陶家”。 </p><p class="ql-block"> 在陶家开发区车站下车后,穿越街景以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为基础,辅以镂刻有汉韵元素,恬静古朴、如诗如画的风情小镇,在至铜罐驿的434路车的橘乡合心苑站下车后,到陡石塔广场乘上铜罐驿至黄金堡村的435路车。在橘乡黄金堡苑站随几位村民下车后,有位朴实壮健的村民叫我跟他走。</p> <p class="ql-block">  顺着山谷沟壑间的乡间小路蜿蜒而下,同行的几位村民不断地向我介绍当年二十一兵工厂“月亮洞”的险要状况。我向他们打听铜罐驿有个叫“松林沟”的地方,为什么在地图和网上都没有这个地名?那位朴实壮健的中年村民指着前面岭谷间一弯田垅,座落着简陋农舍的地方说:这就是“松林沟”了。哇,终于见到我们家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战时期间,随二十一厂兵工厂从南京迁入四川后的住地了。在我记事识字时,我们家的户口簿上何时何地迁入栏中总是填着:从巴县铜罐驿松林沟来鹅公岩。我给同行的这几位村民说:当年我们家落脚在这里一位杨姓老百姓的家中,门前一棵茂盛的橘柑树送给我们家,任由採摘果实,足见当地淳厚之民风。</p> <p class="ql-block">  松林沟确有一条松树林茂然掩盖的沟谷,顺着谷崖边有路道出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我们家住中梁山工业瓷厂家属区时,新来的厂保卫杨干事遇见母亲,我母亲得知他从铜罐驿来,恍然中认出他的幼年印象,问他的妈妈是否姓陶,他也想起了松林沟他家门前那棵橘柑树,他告诉说当年他的三个舅舅都被召进了“月亮洞”这个二十一厂,后来都随厂迁移进了谢家湾的建设厂,他的母亲和舅舅们也常提起我的父亲,他的二舅还被派往重庆市总工会国防工委工作。我在1996年出版的《重庆市总工会志》的查询到他二舅陶光旭,的确担任了市总工会国防工委副主任(副主席)的职务。</p> <p class="ql-block">  当这位在我的命运注定中必然相逢的“向导”得知我是当年二十一厂兵工人的后代时,他更是滔滔不绝地向我随地随时向我叙述那段远去的历史。走过松林沟后,这段丘陵般的田畴地形显得平缓起伏了,他指着这片开阔的黄金堡村社时说:这里是二十一厂的经济食堂和物资供应处。我父亲青年时从湖南到了南京,这里是他从南京入川后工作的地点,他当年就是二十一厂铜罐驿办事处的福利课长了。</p> <p class="ql-block">  当我再次独自在松林沟附近寻旧时,偶遇几位铜罐驿赶场归来的几位村民,她们告䜣我还有二十一厂当年留下的“飞机洞”,并引领我在一条水泥乡村公路边找到这里,洞口早已被岁月的泥土杂草掩没只能容一人爬出。我早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时说,这里有躲飞机的防空洞,和兵工⺁的车间相通,遇到停电时,他们从防空洞爬出,满山遍野的柑橘林结满金红黄色的柑子,可以随意“偷吃”採摘,当地的老百姓是不会管的。寻找“飞机洞“时,正值中午,给我带路的有位当地村民,她拿了几块在场上买的糕点塞给我说:到铜罐驿还有走好远路上带着吃。唉,古镇、橘乡,淳朴的民风,依然。</p> <p class="ql-block">  跟在这位黄金堡村的”响导”身后,走出这面沟谷时,听见有哗哗的流水声,一条水流奔涌的溪河顺山谷而来。在跨过一座石桥时他指着溪河的上方说:当年二十一兵工厂利用了这条大溪河水利资源,在上游修得有座发电厂。这时,我感觉很诧异:他的年纪与我相差无几,并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为什么对这座兵工厂的历史知道得这么清晣?看这座桥下,堤坎落差较大,瀑流倾泻,水花四溅声响后,缓徐后成一河塘,有几位垂钓人佇立岸边。</p> <p class="ql-block">  从河塘边爬完那段起伏的石阶梯,远远就看见一段铁轨线顺着山边横躺,“响导”对我说:这是成渝铁路线了。忽地,一阵火车的汽笛声呜呜地由远而来,绿皮客运火车,应该是从菜元坝发出的5612次,上午11点多钟到铜罐驿这趟。跨过铁轨,“响导”对我说:这是汤家沱,原二十一厂铜罐驿办事处所在地,主任就是俞濯之。怎么,他什么都知道!我心里惊奇得又重新打量着他。他要我在铁路边等一会儿,他回家把手上挎的东西放好后再来带我去寻找“月亮洞”。我看着陈旧坍塌的村落墙壁上,贴有新色的“黄金堡村十四社”的公示栏,时间却是前不久(2021年4月30日),这座村落的前面,就是波浪宽阔的长江了。</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我常听母亲述说我们家是怎样入川来到重庆的故事,“汤家沱“、“铜罐驿办事处”早就成了我记忆中的“地名”,当年我父亲每月都要从这里坐船,往返数次于江北的陈家馆簸箕石二十一兵工厂的福利处,办理工人生活事宜。俞濯之的名字也是我耳濡多年,他也是中国兵工界响当当的人物了。(俞濯之,出生于1908年,天津市宁河县人,1930年去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机械专业。1936年自荐人南京金陵兵工厂,曾任工程师,迁渝后改为二十一厂曾任轻机枪厂主任,铜罐驿办事处主任,二十一厂主任秘书,二十一厂厂长等,解放后任长安机器厂厂长。)</p> <p class="ql-block">  汤家沱,系长江边(铜罐驿)一回水沱,因汤姓在此聚居, 故名。在猫儿峽的出口处, 长江陡然转弯,冲出了一大片沙滩和平地,而江面突然变宽变缓,犹如一片湖泊。汤家沱的石板路有一家槽房,一幢晚清时代的民居。当年槽房四周曾经住满了二十一兵工厂的职工,槽房背后是一片橘林,这里的橘林有三百年的历史。原二十一兵工厂的发电厂就在柑橘林的半山腰上,据称,兵工厂的靶场就在发电厂背后,在一片橘林深处,每日枪炮声震动着老铜罐驿的山林。</p> <p class="ql-block">  跨过成渝铁路,穿过水厂直奔长江边的取水塔,塔边水流喷出,形成人工瀑布,气势磅礴。 站在取水塔边,眺望上流,猫儿峡口两山突起,把江水套束于峡前,形成江面宽阔的汤家沱,江水盘窝游转,舟楫难行。顺流俯瞰猫儿峽间,地维长江公路大桥飞架南北。</p><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5日, 铜罐驿长江提水工程一级泵站建成(总投资4.5亿元),随着水泵发出的巨大轰鸣声,重庆市最大提水工程成功运行。缓解了九龙坡、沙坪坝、中梁山以西,包括大学城、璧山“两区一县”百万人的“水荒”。其提水点位于铜罐驿汤家沱长江主城段所有水厂的最上游,水质较好。在江边修建一个10多米深的取水深井,水管从深井伸下去拐弯,将取水头伸到了长江江心,因此,铜罐驿提水工程的水源优于主城区所有饮用水源。</p> <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位“向导”就住在汤家沱,他又带领我沿成渝铁路爬坡上坎穿过铜罐驿水厂,在左前方来到老成渝铁路废弃的汤家沱隧道,我在后面悄然地用手机拍下了他的背影。他告䜣我隧道口眼前这座山岭就是五马山了,铜罐驿镇地势的最高点,位于黄金堡村,海拔455米。隧道的上部为汤家山的刀片岭,悬崖陡壁,朝天仰望百余丈,天高鸟飞绝,长江在山崖下滚滚而去,涛声隆隆。走进汤家沱隧道,洞内高足有10米,宽约8米,但洞壁并不规则,可以看出全是用镐锹等工具人工凿出,从青苔和藤蔓覆盖的情况来看,废弃也至少三四十年了。</p> <p class="ql-block">  突然,眼前豁然开朗,走出汤家沱隧道了一个巨大的峡谷陡然出现,如同魔法般出现了一条宽敞的大道。道路一侧是绝壁直插江水,卷起急转湍流, 远处的峡谷、大小岛屿一览无余;另一侧的崖壁则像遇到结界急转直退,只留下众多盘踞其上的参天大树,竭尽全力地把枝叶伸向大道,形成一片片绿色拱门,宛如一片"绿野仙踪”。</p><p class="ql-block"> 这条临江大道由巨大的条石砌成,道路两旁每隔一段就有个电线杆的残桩。在荒凉的杂草丛中,有桥墩和桥孔若隐若现,“向导”看到我对此处悬崖绝壁间的“秘境”,感到茫然的神情说:我们脚下是一座铁路桥。果然,在左侧茂密的大树下,佇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的文物保护标志碑,上面刻有“煤窑桥”三个楷书大字。在这片山坡上,应该还有九龙坡和大渡口两区交界的界碑。</p><p class="ql-block"> 煤窑桥,位于重庆大渡口区长江北岸猫儿峡临江的山间,呈东西走向,是一座实腹式石拱桥。 始建于1938年,1941年停工,1950年修建成渝铁路续建。因附近有白塔煤场而得名。煤窑桥共有13座桥墩12孔,长约200米, 桥面宽5.4米,高15~25米不等,每拱跨度约5 米。于1951年12月建成通车。1987年12月成渝铁路电气化时,线路改道,煤窑桥停止使用。煤窑桥是老成渝铁路的象征性景观,已列为当地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煤窑桥,依山而建气势巍峨,在铜罐驿站与石场站区中段,桥头是汤家沱隧道,距离菜元坝火车站36公里。80年代电气化改造的时候废弃了煤窑桥与老汤家沱隧道,新开挖了一座640米长的汤家沱隧道。</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1日,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三周年,邮电部发行了特5《伟大的祖国》(第二组)邮票,全套共4枚,其中4-2为“成渝铁路”,图案是一列旅客列车驶过成渝铁路煤窑桥的场景。“在四川省的崇山峻岭间,一列满载乘客的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轰隆轰隆地驶过一座多拱形的大石桥。这就是成渝铁路上的煤窑桥,十分美丽壮观”。这是新中国邮票中首次出现铁路桥。</p> <p class="ql-block">  在煤窑桥的尽头,出现了一排隧道口,这位黄金堡村的“向导“打住了脚步,他告䜣我:从隧道里向前走,十几分钟后在右手边有一个“腰洞”,出腰洞右侧有条山路,爬上去就能找到“月亮洞”了,说完他一再叮嘱我一定要注意隧道里的火车后,便转身返回,我连声说谢谢,他这一专程带路往返就有5公里多了,多么憨朴的村民,多么淳厚的民风啊,终于圆了我从幼年至今七十来年的“寻根“之梦。∴</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路上,“向导”向我介绍了当年二十一兵工厂在蜂窝子隧道、汤家沱隧道,还有一个老铜罐驿隧道(但多年前就被全封闭了),三个隧道里进行武器生产的情况,我最奇怪的是,一个普通的当地村民,为什么知道得如此详细,当时我还不便向他打听他的经历,甚至还有姓名。 </p><p class="ql-block"> 《人文铜罐》九龙文史(第二十一辑)文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兵工厂铜罐驿厂,位于铜罐驿镇成渝铁路隧道和山腰上的山洞中。抗战期间迁入。铜罐驿曾有兵工署第一兵工厂筹建处,主要生产轻机枪和迫击炮,该厂保留了二十一兵工厂的精华,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附说一: 抗战期间,位于重庆的二十一兵工厂由于易受日军飞机袭击,部分分厂、车间开始向铜罐驿迁移,当时笔者“负总责”,任“办事处处长”。铜罐驿距重庆90余华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乡镇,地处长江上游,居住着两千余人,只有水路交通没有公路,从重庆沿长江步行亦可前往。那里的农民以种稻和柑橘为业。该处曾有兵工署第一兵工厂筹建处……。兵工署就把这个残缺不全的厂址交给二十一兵工厂,也成了我们在铜罐驿建厂的厂址。铜罐驿铁路隧道有三个,是东西向,从东头第一个隧道到西头第三个隧道全长共约2000米。洞内均为自然状态,到处淌水,地面洞壁都高低不平。 经丈量,长隧道可将轻机枪厂机器装上,短隧道可容下迫击炮厂的设备,中间的小隧道正好安装一台445马力柴油发电机,如此, 发动机在中间也便于輸配电。再在各隧道间盖些简易平房,基本就可满足轻机枪和迫击炮两厂的需要。工具厂就设在山腰上那个天然洞里,那个山洞距路基约200米高,洞内有500平方米一片大平地,安装工具厂的精密机器和仪器也足够用。洞内温度变化较小,也合乎工具厂要求。只是地形高了点,但其产品没有重大器件,搬运也不成问题……,我们从修整隧道, 修路,建桥,建房,搬迁机器,到复工只用了一个月,可谓神速。这种两千米长条的工厂,在全世界也少有。(俞濯之,来源《人民网》) 《九龙文史(第二十一辑)-人文铜罐》,政协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员会编篡,作者出版社2010年11</p> <p class="ql-block">  刚踏进蜂窝子隧道,就听到火车鸣叫,赶紧退出来。不一会,一列货车飞驰而来,刮起很大的风。火车过后,进入铁路隧道,在隧道中用手机的电筒光亮照着走了几分钟,看见前面隧道铁路的右侧有亮光,出现一道半圆拱的门,原来这就是“向导”所说的“腰洞”。从隧道旁口穿出去,前临长江,背依悬崖,非常险峻。沿着右边步道向悬崖上攀登,几经盘旋上升,穿过一个天然拱洞后,在树木掩映杂草丛中就出现了二十一厂兵工厂工具车间遗址。</p> <p class="ql-block">  往工具车间防空洞旁边的青石小道走过十来米,有几块破碎了的文物标志牌和牌石座散乱在斜坡上,在往上走过十几步远,又是一个重新垒砌的半圆拱形洞口,高三米左右,宽有四米多,里面封闭性地筑了一道半人高的墙。据多年前寻找到这里的人们介绍,“月亮洞”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洞口宽约十米,入洞约五十米,空阔宽敞,有数百平方米。洞的四周还有无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天然溶洞。 </p><p class="ql-block"> 关于“月亮洞”,很多文史资料都记载了这一神奇的传说:猫儿峡人口处有一山,其石如片片莲花,人称莲花背。莲花背顶巨石模空,登临其上,如身处云端。莲花北北面一公里处有五马山,如五匹奔驰的骏马。东面有一岩洞,古称“棲真洞”,元《一统志》云:“相传大茅君棲真于此”,《蜀中名胜记》有民谣日:“神仙得此茅初成,驾鹤上天入太清”,入棲真洞要经过一道石拱,形如弯月,当地人叫它“月亮洞"。</p><p class="ql-block"> 在“月亮洞”的洞外是峭壁悬崖,仰看右边猫儿峡上的老鹰嘴,显得非常险峻。下临滚滚长江,甚为壮观。如此险峻的地方,从过往的羊腸山路来看,还是常有人来攀援寻奇,也常有书画、摄影爱好者到此旅游探险,写生作画。 往东沿蜂窝子隧道走完,就是成渝铁路线的石场车站,往西出汤家沱隧道,就是铜罐驿方向了。</p> <p class="ql-block">  乱石中佇立着重庆大渡口区文物保护的黑色大理石标志牌:兵工署二十一兵工厂工具车间防空洞,一个非常奇特的洞门,藏于绝壁之下,洞口顶部为半圆形石砌拱顶,门楣刻有“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标语和铁路标志。显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色产物,这里曾经是战备仓库,在三线建设中也发挥过作用。工具车间的位置十分险要,处在山腰上的洞穴里面,山洞距路基约有200米高,没有公路,进出都需要爬山。通过杂草丛生的石板梯步,穿过狭窄的隧道,才能够寻找到历史厚重底蕴的“月亮洞”。</p><p class="ql-block"> 附文史资料:世外桃源之隧道工场</p><p class="ql-block"> (1940年)二十九年七月六日,在渝各厂厂长,临时会议,决定本厂三个重要部份,应即遵令疏散,以避空袭,初议迁鹅公岩,继令利用成渝铁路山洞隧道,改迁铜罐驿,九月间,奉署令调整第一厂及第十一厂之业务,将第十一厂在铜罐驿所有山洞隧道及新建厂房等,悉拨本厂接收,员工亦调一部到本厂服务,发电及制造轻机关枪之机器均拨交本厂应用,延至十一月中旬, 方陆续将须迁至铜罐驿之三个部份机件启运,至卅年二月迁装竣事,三月一日大部复工,派轻枪厂主任俞濯之为铜罐驿办事处处长,铜罐驿距重庆约四十五公里,各部工作均在原成渝铁路之隧道中,别有天地,几如世外桃源,其中蜂窝子之隧道容人较多,初入洞内工作,颇感气闷,久之亦成习惯,钳工部设于隧道之顶。距地面约十余丈高之处攀木梯而上,有岩洞甚大,可容三百人,名月亮洞,三十四年四月奉令接并白沙沱之废品整理工厂,于是铜罐驿办事处辖厂之地区,更延伸十余里,现该处由工程师姚尔康主持。</p><p class="ql-block"> —— 摘自《抗战中服务兵工回忆录》李承干先生文选,《怀念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位于大渡口区跳磴镇红胜村。该厂建于1941年8月,原名军政部兵工署废品整理工厂。该厂主要为一般军用械弹的废品整理。1945年4月,由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接管,更名火工所,负责生产木柄手榴弹、信号弹等。1950年6月,修建成渝铁路时,改建为成渝铁路渝赶段沿线筑路工人宿舍、重庆西工务段中梁山第一养路工区宿舍使用。其位置在长江北岸白沙沱码头今跳磴镇西小路和红小路之间。</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二十一兵工厂在此修建军械仓库。仓库零星分布于10000余平方米较狭窄地带。建筑为土木结构,面阔三间9.3米,进深5.1米,通高4.9 米,悬山式顶,小青瓦屋面。目前仅发现军械仓库2座,其它仓库已改建和损毁。该仓库的发现,对研究抗战时期、近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2019年,兵工署第二十-兵工厂火工所旧址被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被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金陵兵工厂(南京),前身是金陵机器制造局,创建于1865年,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四大兵工厂之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作为国民政府的武器装备制造机构,很自然成了日军轰炸目标,尤其是上海沦陷之后南京岌岌可危。1937年11月,金陵兵工厂正式开西迁之路。迁到重庆之,先后购其重庆江北已经停办的丝厂与火柴厂⺁址。1938年3月1日,兵工厂正式恢复生产,并更名为第21兵工厂。扩建分厂,接收其他兵工⺁,生产19个军工品种,主要产品有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82迫击炮等。( —— 摘自《重庆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p><p class="ql-block"> 汉阳兵工厂自1927年北洋军阀溃逃,即由国民政府接办,该厂以旧式步枪为主要产品。1938年,日寇进逼,武汉吃紧。湖北省省长陈诚邀请该厂厂长郑家俊(号点石)担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后,兵工署长俞大维亲到重庆江北请李承干接收该厂(步枪厂),他派动力厂主任周治同等干员赴汉阳负责拆迁工作,又派修理厂技术员赵国才勇挑修复机械及生产新品重任。他俩不负重托,设备运到一批就修复一批,安装一批不到半年,全部设备均修旧为新,同时放弃继续制造陈旧的汉阳式步枪,改制当时最新式的德国二四式步枪,改名中正式。于此,汉阳兵工厂(步枪厂)改为廿一兵工厂步枪厂,每月所产步枪可装备一个步兵师。</p><p class="ql-block"> —— 摘录《祝福与怀念》忆李直卿(承干先生,何振廉(宁和中学第一任校董)</p> <p class="ql-block">  李承干(1888~1959年),湖南长沙东乡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选派日本留学东京帝国大学,习电气工学科。民国八年夏任汉阳兵工厂电机课长,兼汉阳兵工学校教官。十六年任金陵制造局工务科长,一十七年金陵制造局改称金陵兵工厂,二十年(1931年)七月任金陵兵工厂厂长,二十七年迁渝后,宁厂改为二十一工⺁。抗战军兴,二十六年十一月半,宁厂奉令西迁,全厂员工精诚合作,十二月下旬迄二十七年二月底大部分机器设备已抵渝安装,即于三月全部复工,重整基础继续出品。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奉令接运汉阳步枪厂,二十八年接管第二十工厂之轻机枪厂,建立机器厂,筹设安宁分厂,二十九年将原造启拉利式轻机枪设备,改为制造捷克式轻机枪,筹建兴文袁家洞厂房工程,开办技工学校及金工医院。三十年建设铜罐驿疏散厂房,建立炼油所。三十一年安装铜罐驿发电厂,三十二年(1943年)将原造汉式步枪设备改为制造中正式步枪,筹造十二公分迫击炮,安装江北发电厂,开办宁和中学。计三十二年十一月奉军政部训令嘉奖,…… </p><p class="ql-block"> —— 摘自《自传》李承干,《怀念与祝福》纪念李承干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恭贺俞濯之先生90华诞专辑,郑洪泉1998年</p> <p class="ql-block">  石场,属于猫儿峡谷,北岸一边山谷悬崖相对陡峭,里面奇特多溶洞。这里曾是荒无人烟的大山,山脚延伸到长江边。后来开发了采石场,早些年成渝铁路的道砟就是这里开采的。</p><p class="ql-block"> 石场站,位于现大渡口区跳蹬镇蜂窝坝村,是成渝线上的一个四等铁路车站。该站改建于1964年,原为重庆钢铁厂白云石厂的装碴线接轨点。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张铁路邮票的取景地。1960年川黔铁路通车前,曾是綦江铁路至大渡口矿石等物资经过猫儿沱港过江后的上岸转运点。2014年6月,兴珞铁路线通,并设有通往本站的联络线,往川黔铁路方向的列车,在新白沙沱长江大桥建成前经本站往旧白沙沱长江大桥过江。下行分界站小南海,成渝铁路的绿皮火车从这里驶出后,慢速通过石场站,随后到达铜罐驿站。</p> <p class="ql-block">  猫儿峡,“山容留禹凿,峡意仿夔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文人张问陶徜徉峡间,观江水拍岸,声如金鼓,见石壁高耸入天,犹如半个夔门, 他赋诗感叹:这仿佛是大禹留下的鬼斧神工之作。</p><p class="ql-block"> 2004年3月,重庆腾辉地维水泥有限公司企业自筹资金,在猫儿峡口修建了跨江连接大渡口和江津的地维长江大桥,该桥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梁钢绞线斜拉桥,双素塔呈花瓶形,全长734.8米,桥面宽15米。在桥上可远眺湖泊般的湯家沱,俯瞰长江波涛汹涌中的小南海风光。</p> <p class="ql-block">  “江边白沙沱,半部重庆史。”白沙沱老街,位于大渡口区最南端的长江北岸, 与江津区的珞璜镇隔江相望,因紧靠长江的一个回水沱和一大片美丽的白沙滩而得名。《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立市于龟亭北岸。”龟亭就是小南海,就在白沙沱下游不远处,“立市于龟亭北岸”就是“立市”于白沙沱了。如此推算,白沙沱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白沙沱,最有名的当属白沙沱长江大桥。大桥位于当时的巴县小南海白沙沱和长江南岸江津县珞璜镇之间。1959年12月建成通车畅通了川渝运往滇黔桂等地大批物资的运转。如今,大桥形态古朴,面貌依旧,撤去了在桥头站岗把守几十年如一日的护桥卫士后,行人可从桥上随便穿越,让人感觉一旦拂去了神秘面纱,先前的所有光华都已不再。 不过,它却是重庆最早修建的长江大桥, 也是万里长江第二桥。</p> <p class="ql-block">  因大桥的位置相对比较高,铁路需要经过了一段展线上桥。按设计,川黔铁路在白沙沱镇经由长江大桥过江。为解决桥面和成渝铁路路面的高差,在小南海车站旁采用了螺旋式环状设计,使桥身与成渝铁路立体相交。左下连接成渝铁路,右上上白沙沱大桥接川黔铁路。</p> <p class="ql-block">  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在川黔铁路白沙沱长江大桥下游100m左右的位置跨越长江,两岸分别是大渡口区跳磴镇和江津区珞璜镇,上距地维长江大桥2.4公里。大桥全长约5.3公里,主桥全长920米,是世界上首座双层六线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其上层为四线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时速200公里,包括两线渝黔客车线的过江通道,及两线预留渝湘客车线的过江通道。下层是双线渝黔货车线,设计时速120公里,于2019年4月建成投用,为重庆与贵州的来往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走在白沙沱老街,虽已听不到水泥厂的机器轰鸣,背后飞驰而过的火车轰隆声也已逐渐减少。创建于70年代的小南海水泥厂,是根植于重庆的老牌本土企业,历经沧桑蝶变,这些老旧厂区已经闲置,但曾经的辉煌在每一块马赛克砖上清晰可见,这些建筑仍然闪现出时代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白沙沱古码头虽因时代更见往昔的繁华,老桥成了一段岁月的谢幕,新的大桥则是精神的传承。江对岸的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珞璜港却是塔吊林立、机声轰鸣,江轮穿梭,更有中国西部最大的绿色环保火力发电厂——华能珞璜电厂的三根烟囱以及旁边的冷却塔䇄立长江畔的雄姿,展现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崭新风貌。</p> <p class="ql-block">  白沙沱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远处看是一座几栋高楼鼎立,走进白沙沱又是一座古香古色的老街似的古镇,老街不大,沿着山势而建,紧邻江边的老街,视野非常宽广,还可以看到过江的轮渡。 时光仿佛在老街停留,略显慵懒的生活气息,让浮燥的心也开始安静。踩着老街的青石板路,可以一直向山坡上走去,要不了多久,便会豁然开朗,一条极具年代感的铁轨横在眼前,这里就是小南海火车站,曾经是重庆的一个重要铁路节点,南走珞璜川黔线,西走石场成渝线,北走跳蹬小梨线连接襄渝线。铁轨和绿皮火车,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了曾经的时代,在这里行走,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慢车时代,乘坐成渝线的绿皮火车,那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事。从重庆出发,火车即将到小南海站之时,总会发现江中一小岛,跃水而起,小而高,郁郁葱葱,宛若盆景,细看上面还有房舍,江边还有人行走,简直就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风景画, 可爱至极。后来得知,小岛叫小南海,历史上曾叫龟亭子,位于重庆市大渡口跳磴镇沙沱村。 </p><p class="ql-block"> 龟亭山遗址:位于大渡口区跳蹬镇沙沱村,又称龟停山、车亭子、小南海。跳蹬河入江口以东100多米,距长江北岸200米的长江中,南与巴南区隔江相望。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日:"巴人立市于龟亭北岸",即为重庆最早所形成的交易市场。龟亭山如似龟壳浮水,并正对龟亭溪(今跳磴河)入江口。原本属陆岸基岩,后受流水经久冲刷侵蚀, 构造上便与陆岸分离,形成了一座小岛。岛上原建有观音庙,供奉着南海观音。民间又俗称"小南海”( (成渝铁路在此设立同名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龟亭”因龟亭溪在此入江得名,是大渡口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地名。据中坝岛上出土的一通明代石碑所记,小南海在明代即有其名,属巴县龟停里。龟亭寺建寺后,在龟亭溪入江口与龟亭山之间有木船摆渡,上岸后经迂回石阶可达山顶。清光绪初年,山面北石壁上刻有重庆知府王庆善手书“小南海”摩崖题刻。</p><p class="ql-block"> ——《小南海与龟亭子释名》,重庆地方志</p> <p class="ql-block">重庆珍档:73年前“死亡客轮”沉没在大渡口小南海(重庆时报2017-04-06 )</p><p class="ql-block"> 1937年至1945年,川江共有23艘轮船各种原因沉没,卢作孚的民生公司竞有19艘之多。这其中,在重庆境内发生的,又以1944年在大渡口小南海的海损事件,最为惊心!竟有400多人丧生! </p><p class="ql-block"> 那艘“死亡客轮”叫“民惠轮”。1944年3月24日,这艘客轮在由江津白沙镇开往重庆中出事。当时,小南海航道中挺立的小南海石山与亭碛坝(卵石沙滩,冬露夏没),把江流分成三股,形成弯曲的槽口航道,枯水期时, 航槽因淤塞,或有浅滩,航行原本十分不便。史料中记载,那天恰逢初一,小南海石山上明代建有一座观音庙,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烧香拜佛的人很多。结果,船上的乘客都跑到船的左侧看热闹,轮船失去平衡,驾驶人员又操作不当,用舵过急,因离心力的原因,致使船身向左倾斜侧翻沉没。后来查明,这次海难淹死和失踪乘客524人,只有74人生还。 </p><p class="ql-block"> 民惠轮翻沉5个月后,杨子江水利委员会组建小南海工务所,开始对小南海航道进行筑坝束水、炸礁疏浚治理,至1948年4月 20 日工程结束,共计开支法币4.5亿元,航行条件才得到了改善。而民生公司后来也将这一航道,定为重庆航道最危险之一加以注意。</p> <p class="ql-block">  而就在这次事故前20天即1944年3月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玉祥与夫人一道,乘民生公司民裕轮从陪都重庆去江津,宣传动员民参与节约献金救国活动。 轮船上行至巴县小南海(现大渡口区) 航道时,因江浪汹涌,颠簸厉害,随行的江津地方官员告诉冯将军,这里常有船只遇险,死人很多。将军听后颇为不安,便在船上写下一首打油诗《小南海》:“小南海,在江心。船破坏,淹死许多人。革命为除人民害, 到此险滩最要紧,三万大军携工具, 开凿山石水平稳。真正为民谋福利, 实行主义之根本。”</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悲剧20天后发生。冯将军闻此噩耗,当即又写下《民惠轮》打油诗:“我过小南海,看着形势坏。江水愈浅少,船须靠北歪。水窄江很急,最易出灾害。曾发两电报,政院和水会。内言民命重,打滩把民爱。 不料十几天,船翻遭大灾,死者四百几,许多好人才。痛心最痛心,眼泪湿我怀。两位唐先生,外国留学回。 谁想出大祸,哀哉真哀哉”!其中的“两位唐先生”,指的是抗战中西迁江津的武昌艺专校长唐义精和敎务主任唐一禾,他们是兄弟,又都是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还是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的妻兄。3月24日,他俩也搭乘民惠轮赴重庆。参加全国美术协会,不幸遇难,武昌艺专的师生们听到噩耗后,奔走在江岸,呼喚师长的名字,其情形悲伤无比。</p><p class="ql-block"> ——(《长江记忆:近代以来川江海难觅踪》,原创陶灵,长江航运2023年10月)</p><p class="ql-block"> “民惠轮”沉没小南海,我的父亲是这次事件幸存的74人之一。1944年的3月24日那天,我父亲从铜罐驿汤家沱二十一兵工厂办事处出发,乘“民惠轮”去江北陈家馆总厂福利处领取职工工资。轮船侧翻沉没后,在江北的二十一厂“工属会”的人员在唐家沱回水氹守候和打捞,没想到我父亲在第三天穿着一身老百姓的衣服突然出现在簸箕石码头的厂区。据我父亲后来回忆这次经历:当时船没时,他抱着打烂的船板,在江水中挣扎,被浪涛冲到了一片沙滩上,他抬头一看,江岸悬壁上有四个摩崖石刻字:永庆安澜。当地的老百姓发现后把他救助在自已的家舍里。他死里逃生后出现在我妈妈和兄姊面前那天,正好是农历的三月三。在我出生后记事时起,每逢每年的三月三,我的妈妈都会唠叨着提起“小南海沉船”这件事。</p> <p class="ql-block">  龟亭子被呼作小南海。宋代的《舆地纪胜》卷175重庆府条说: “龟亭山,在江津县西一里岷江中,若龟形,有古精舍。”清朝人王士祯在《蜀道驿程记》中说:“过龟亭子,小山卷石孤立江中,今人呼为‘小南海'。”被呼作小南海, 是因为龟亭子很像普陀山。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地方,它是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四周是苍茫的大海,环境与龟亭子颇为相似,再加上龟亭子上也有供奉观音的观音寺(早期叫龟亭寺),于是,信众便称其为小南海。小南海闻名于世。有文章说:“小南海龟亭寺(观音寺)曾是宗教信徒到四川峨眉山朝拜的驿站,历代朝拜者甚多。”观音寺20 世纪60年代初还存在。1500平方米的遗址至今依旧存在--有石拱门1 座,有观音殿、主殿、厢房等建筑基址, 基址内有各式石柱础10余个、石狮1对。</p> <p class="ql-block">  汉阳兵工厂</p><p class="ql-block"> 初名湖北枪炮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5月在湖北汉阳大别山(今角山)北麓兴办。1904年10月,改名湖北兵工厂。1914年,改称陆军部汉阳兵工厂。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武汉遭日本侵略军威胁,汉阳兵工厂被迫内迁,1938年6月由汉阳迁湖南辰溪,7月,步枪厂移交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11 月改称兵工署第一工厂。1940年初再往重庆迁移,途中在宜昌受阻,只有一部分人员和设备入川,在重庆鹅公岩建厂,未入川部分折回辰溪并入第十一工厂,迁重庆鹅公岩部分接收迁渝的第十一工厂制枪厂、样板厂和炮弹厂人员和设备,仍称兵工署第一工厂。1942年,第一工厂在鹅公岩的迁建工作完成,仍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占地面积2000余亩,拥有机器设备1000余台。据1944年4月统计:有官佐449人,兵夫437人,工人5521人,共计6407人。主要生产7.9毫米中正式步枪和75毫米炮弹。此外,还生产手榴弹、60毫米迫击炮弹、枪榴弹、105毫米榴弹引信、60毫米迫击炮弹引信和多项武器零件。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第一工厂奉令撤销,员工大部分资遣回乡,机器设备分别移交第二十一工厂和第五十工厂,厂房由第二十一工厂接管。</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7 月13日,九江失守,武汉告急,日机空袭武汉,兵工署决定汉阳兵工厂内迁。1938年11月21日,汉阳兵工厂改称兵工署第1工厂。1939年12月,工厂迁往重庆鹅公岩。1940年10月,工厂接收在铜罐驿的11工厂的步枪、炮、炮弹,动力4个分厂。1941年4月,工厂对外使用代号“汉兴公司”,厂长丁天雄。同年12月14日,丁天雄调第五十工厂任⺁长,李维城接任厂长。 1942年2月,迁建鹅公岩工作基本完成,各制造所先后开工生产,以制造中正式步枪及各式炮弹等为主。1943年12月,工厂开凿岩洞的工程完成,从傅家沟至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共开凿了107个岩洞,面积为22317平方米。1944年,该厂有机器设备1000余部,员工6407人。1946年3月,工厂奉命撤销,大部分员工被资遣,生产步枪的人员及设备并入21工厂,继续留原地生产,后成立鹅公岩保管处。据1947年4月统计,鹅公岩保管处共有职工1130名,其中:职员59名,工人910名。1947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成渝铁路复工修建,须退还原占用之铜罐驿、王爷庙、蜂窝子3个隧道。第21 工厂决员把轻机枪厂、迫击炮厂迁至第1兵工厂旧址鹅公岩保管处内。迫击炮厂145部机床迁入鹅公岩原第1工厂第九所厂房和材料库3幢以及第二所之一部分,均系洞外厂房。轻机枪厂迁入原第1工厂第一所。1949年1月11日,鹅公岩保管处撤销,成立鹅公岩制造处,由第21工厂总工程师姚尔康兼任处长(原兼铜罐驿办事处处长)。2月,鹅公岩制造处接收31工厂广元制造所移交的机器220台、职工99 名。1949年年底,鹅公岩制造处共有职工总数1356名,其中,工人1150名,学工117名,技术人员28 名,管理人员61名。9月1日鹅公岩制造处改名为21工厂第1分厂.原制造处下属各厂、部改称为所。 </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3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并派部队守卫工厂。1950年1月,工厂实行军事管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厂军事代表邱克南到职。西南兵工局决定工厂改名为西南兵工局21分厂,郭有年任厂长。11月姚尔康任副厂长,主任工程师。12月6日更名为西南兵工局21分厂。建国初期,工厂有职工1356名,其中职员为89名。工厂有4个职工食堂,即钢弹所、迫炮所、轻枪所、机关食堂。房屋3000平方米,炊管人员10多名,就餐职工约600名。1951年6月17日,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第296厂。1952年1月12日,中央兵工总局西南兵工局命令:456厂第7所(原21工厂步枪所) 全部移交给296厂,人员1418名,机器1459台。1952年4月,中央兵工总局决定296厂新建厂房,增加设备,进行改造扩建,生产仿苏1908年式7.62毫米马步枪(定型后命名为53式7.62毫米马步枪。10月14日谭凯丰任厂长。10月31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局命名工厂为27296厂。1952年2月,工厂根据西南兵工局的命令,仿制苏式37信号枪,试制生产57毫米和75毫米钢弹体,生产和修理轻机枪、迫击炮、手榴弹等产品。全厂职工在“一切为了抗美援朝前线”口号的鼓舞下,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到1952年底,共生产苏式信号枪32979支,82迫击炮600门,修理和生产轻机枪3883挺,试制生产57毫米和75毫米钢弹体67.6979万个。1953年1月21日鲁大东任厂党委书记。分配到工厂3372名西南第二技校学员,部队和地方的干部也陆续转来工厂。3月13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局命名工厂为国营第296厂,孟祥祜任副厂长,总工程师。1954年6月23日,中共296厂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召开。王公杰任厂党委书记。工厂完成第一次改造扩建任务,所有生产车间全部迁人新厂区生产。新建厂房103512平方米,职工增至9600余名,制枪工艺设备齐全,具有年产53式7.62毫米马步枪50 万支、弹道枪3000支以及运动枪等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步枪厂。1955年,二机部确定工厂转产苏联CKC一AB西蒙诺夫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定型后命名为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简称56式半自动步枪),工厂再次进行扩建,1956年年底56式半自动步枪定型投产。新建⺁房面积12900多平方米,达到年产56式半自动步枪40万支的生产能力,到1956年已发展成为有1.33万多名职工的大型步枪厂。1957年4月,经国务院保密委员会和笫二机械工业部批准,工厂第二厂名为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p> <p class="ql-block">  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生产洞旧址的</p><p class="ql-block"> 历 史 沿 革</p><p class="ql-block"> 1940年,抗战时期第一工厂迁鹅公岩,一面开凿岩洞,一面修建临时工房。最先迁渝的机器厂(第三所),即着手修配机床,陆续投入生产。1942年2月,各部先后恢复生产。4 月,为躲避日机轰炸,大溪沟电厂4500千瓦发电机搬迁鹅公岩山洞完毕。4月以后,工厂生产制造单位有九个所:第一所为步枪所,第二所为炮弹所,第三所为机器所,第四所为水电所,第五所为机枪所,第六所为样板所,第七所为火工所,第八所为手榴弹所,第九所为木工所。1943年12月, 工厂开凿岩洞的工程完成,从傅家沟至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共开凿107 个岩洞,面积为20124平方米。有的洞里有支洞相通。为防止日机轰炸,第一所的步枪生产全部在洞内进行。1945年,每月最低生产量为步枪3000支、山(野)炮弹3000发、150毫米炮弹200发、击针1000个、刺刀300把、 通条3000根、拉弹钩1000个。中正式步枪是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最高月产量达到4000支。1946年3月,抗战胜利,兵工署第一工厂遂奉令于此时结束。其机器设备,分别移交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和第五十工厂。之后,第一工厂及设备由新成立的鹅公岩保管处管理。</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工厂整修了原有生产性厂房和生产岩洞,对其中用作热处理车间的岩洞开凿了通风孔。1953年至1960年,工厂试制了五三式7.62毫米马枪、五六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成为新中国试制生产第一批陆军制式兵器的工厂之一。马枪试制利用原有厂房、岩洞,添建的临时工房进行,生产车间分为1车间锻造、热处理及表面处理,2车间木工,3车间枪管,4车间机匣, 5车间机枪,6车间零件,7车间弹仓,8车间装配、试射、装箱等8个车间及工具、机修、水电3个辅助车间。除总装等4个车间外,其余车间都在岩洞内生产。 1955年,工厂试制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966年,生产该枪的枪管、枪机、 弹簧车间搬入原有洞内生产。1961年至1967年,工厂扩大军品生产,新建厂房,并整修岩洞,将枪管、枪机、弹簧和小件车间迁入洞内生产。并将第2车间、第5车间、第8车间迁入洞内,扩大生产面积。旧址是目前中国同类抗战时期兵器工业旧址) 产洞中保存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一处。现存生产洞50个,其中14个位于鹅公岩大桥立交桥下的绿地一侧崖壁上,崖壁三面合围。在众多生产洞中,有的生产洞深达500米,内部宽敞,连通四方,颇为壮观。由此表明,抗战时期,兵工署第一工厂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机器作业。</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生产洞旧址为其组成部分。2017年,重庆九龙坡区与建川博物馆签约,将抗战生产洞打造为九龙坡区(重庆市)建川博物馆。博物馆利用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中的24个防空洞作为馆址设立,于2018年6月18日正式开馆。目前,它包含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博物馆、兵器发展史博物馆、抗战文物博物馆等。旧址生产洞总体环境基本保持了抗战时期的格局;建筑规模宏大,内部布局错综复杂, 颇具神秘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合状况良好,附近配套设施完善。人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深刻领悟抗战时期先辈为中华民族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升华爱国情感,同时又能感受城市喧闹之外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长江万里由西向东流,切穿川东平行岭谷,冲刷、侵蚀,断裂中梁、铜锣、明月山,形成重庆长江小三峡,也称“巴渝小三峡”,即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p><p class="ql-block"> 猫儿峡,古称大茅峽,峽口有石如猫捕鼠状故名。是长江冲出四川第一峡,长约4公里,地处大渡口和江津、九龙坡三区交界,旧时是巴县连通江津的重要交通关隘。绝壁有摩崖,洞穴藏工厂,猫儿峡中回响着一场时空交错的历史,沿峽边顶部小天坑处的月亮洞,掩蔽着原兵工署二十一兵工厂(铜罐驿办事处)遗址。在猫儿峡口的丛林密布间,长江北岸的白沙沱、李家码头相接处,留存有原兵工署二十一厂火工所遗址,为研究抗战时期、近代历史留下了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 长江出峡口附近,与珞璜、茄子溪、鱼洞隔江相望,江水环绕中的大中坝岛,又称“长江入渝第一岛”,面积3.78平方公里。岛上遗存抗战陪都军用机场旧址,为当年广阳坝机场、珊瑚坝机场后的第三座军用机场。解放后,岛西端辟为国营空压厂的坦克实验场。</p><p class="ql-block"> 长江水过江津后,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鱼洞溪到李家沱后,“滩在(长)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的九龙滩,长江北岸岩壁内,隐藏着百余个纵横交错的人工岩洞。这里是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其前身创建于晚清,以"汉阳造”步枪显赫于近代中国。</p><p class="ql-block"> 长江浩荡,流经主城三十里拐弯处郭家沱的铜锣峽,两岸峭壁,夹江对峙,以“岩悬圆石如铜锣状,江中涛水响似锣声”故名,峡长5.3公里,是溯流进入重庆城的水路门户,有“东陲屏障”之称。峽口北岸悬崖半山腰,深藏22个拱形山洞左右相通,这里的军工遗迹是抗战时期原兵工署第五十工厂(现为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抗战生产洞。原兵工署第五十厂,其前身是1933年创建的广东第二兵器制造厂。生产75毫米野战炮,105毫米轻便野战榴弹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成为日机重点轰炸的日标。1938年迁到重庆江北郭家沱,生产60毫米迫击炮、57毫米无座力炮和各种炮弹,是抗击外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重庆解放后,定名国营望江机器制造厂。抗美援朝时期,生产57毫米和75毫无座力炮4600门,无座力炮弹一百万余发,60 迫击炮900门,60迫击炮弹84000余发,无座力炮在朝鲜前线摧毁了美军不少坦克,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兵器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主要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①《国营第二九六厂史》(1889-1990),中国兵器工业史丛书,1992年</p><p class="ql-block">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未至民国的兵器工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编审委员会,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年</p><p class="ql-block">③《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研究》艾智科主编,重庆出版社2020年</p><p class="ql-block">④《西南兵器工业四十一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西南兵工局(重庆市大坪长江二路77号) 编篡,山西省统计局印刷厂印装1995年</p><p class="ql-block">⑤《重庆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p><p class="ql-block">⑥《九龙文史(人文铜罐)》第二十一辑,九龙坡区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主编,1990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