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冬秋韵净慈寺

晓瑜

<p class="ql-block">净慈寺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是西湖四大古刹之一,承载着千年的佛教文化。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由吴越王钱弘俶为永明禅师所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后更名为“净慈禅寺”。</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南宋时,被评为江南禅院“五山”之一。明清时期,虽多次遭毁,但每次都得以重建。至2001年,净慈寺占地12.30万平方米,拥有金刚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观音殿、钟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不仅是佛教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杭州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寺内珍藏有清代重刻的《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以及康熙皇帝御书的“镇海禅寺”匾额。寺内还有一口重达百余公斤的新铸铜钟,每日黄昏,钟声悠扬,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每日8:00至17:30对外开放,门票10元。寺内的主要景点包括大雄宝殿、钟楼、运木古井和济公殿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刚殿即山门殿,目前正在进行维修。</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右前方的钟楼,因“南屏晚钟”而闻名。南宋孝宗皇帝曾书“南屏晚钟”四字嵌于寺钟之上,每当晨昏,钟声悠扬,成为杭州的一大名胜。</p> <p class="ql-block">“南屏晚钟”</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净慈寺的“南屏晚钟”自南宋被列入“西湖十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铸巨钟悬于钟楼,钟声洪亮,因寺后南屏山多空穴,钟声回荡山谷,经久不息。清康熙帝南巡时,改称“南屏晓钟”,但杭人仍喜“晚钟”,后恢复“南屏晚钟”之名。乾隆帝下江南,为西湖十景题诗,其中“南屏晚钟”诗亦勒石于净慈寺御碑亭。</p><p class="ql-block">二、晚钟新声</p><p class="ql-block">1986年11月21日,108声雄浑的钟声再次回荡在杭州上空,标志着“南屏晚钟”的新生。钟楼重建于1986年,三重飞檐,雕梁画栋,甚为精美。所悬洪钟仿明洪武年间大钟,高3米,口径2.3米,重10吨,由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捐赠,钟身铸有赵朴初书写的《妙法莲华经》6万7千余字。</p><p class="ql-block">三、钟颂吉祥</p><p class="ql-block">净慈寺的钟每天凌晨4时和晚上8时各撞108声,象征一年12个月、24节气和72候,共108声,寓意年年如意,岁岁平安。每年元旦之夜,净慈寺举行新年撞钟仪式,祈愿新年吉祥。这一活动已成为杭州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一层设有佛教艺术展览,展示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在最高处的释迦殿,可远眺雷峰塔景区,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从各个角度望去,净慈寺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双井位于大雄宝殿前,东西对称。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住持法点以锡杖扣地,得二脉泉眼,凿出双井。井水甘甜如酥,旱涝不减,为净慈寺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用水。如今双井犹在,井亭已不存,井水也不再汲取。</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济公殿,聆听济公活佛的传奇故事,感受其智慧与慈悲。</p> <p class="ql-block">济公殿旁有一口水井,相传为济公运木所用,井水清澈甘甜。</p> <p class="ql-block">走出济公别院,此次净慈寺之旅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