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游记

围棋二段

<p class="ql-block">未入甘肃,脑子里便出现了茫茫戈壁滩和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莫高窟,马踏飞燕,中山桥。本月十日,按照大姐的意愿开启了甘肃之行。</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时从新郑机场至兰州,少顷,即飞敦煌,下午四点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标志——反弹琵琶雕塑位于市中心沙州路阳关路十字广场</p> <p class="ql-block">距雕像广场不远是敦煌夜市,张灯结彩,喜庆气氛浓烈,但空置摊位不少,烧烤较多,价格高,红柳羊肉串卖三十,顾客听口音多为外地人。因酒店位于敦煌市政府旁,出租车司机推荐市府南的小吃街,敦煌特色胡羊焖饼,沙葱炒鸡蛋,炒榆钱味道不错但感觉价稍高了点儿,第二天司机师傅说:你们住的酒店现在是一百多,七八月份暑假旺季都一千多呢,敦煌的价格没有道理可讲,住了几天有新发现:沙州路北头的“海宽早点”,河南人开的店,味道价格和郑州别无二致,包子油条糊辣汤,菜角糖糕豆腐脑,豆沫豆浆茶鸡蛋一应俱全,还有敦煌宾馆对外开放早点各种粥面点也不错,我对于当地人一大早就来碗羊杂汤或牛肉拉面很不理解,咋能吃的下去?</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敦煌市区到莫高窟有专线大巴,乘车点在敦煌宾馆南侧,全程五元半个小时一班。莫高窟门票要提前预约,分全价,外宾,优惠,特优,免费五种票价。全价238元其中参观洞窟180两场数字电影48景交10,老人属于特优但需支付景交和讲解费20元,进入要提前换票,人.证.票完全一致方可通过。</p> <p class="ql-block">数字电影利用声光电向游客展示了莫高窟的历史和现状</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是中国最大的佛教艺术石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这些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抵御匈奴,设敦煌郡作为边防哨所。自开通丝绸之路后,作为西陲重镇的敦煌,成为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以及各种民族与文化交汇的场域。其中,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这是敦煌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虽有数百洞窟但每日仅轮流开放八到十二个,窟内皆无照明,不得拍照,进窟必由讲解员带队并持手电筒讲解,</p> <p class="ql-block">96号窟里33米高的弥勒佛超过了北京雍和宫大佛,不同的是由石胎泥塑而成而雍和宫是木雕,也区别于龙门石窟全石雕塑,莫高窟多是先在崖壁上凿出佛像的大体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麻泥细塑,最后着色完成‌。96窟的弥勒佛像采用倚坐姿势,两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视,给人以高大威严的感觉,非仰视不可见,佛像的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左手平伸作与愿印,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的愿望。此窟因其过高所以佛像上部长期露天,九层红楼是民国时期加盖的,</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最著名的当数壁画,其中印象深刻是萨埵太子的《舍身饲虎图》:小王子萨埵与两哥哥进山狩猎,见一雌虎和七只小虎因饥饿奄奄一息,遂以自己性命骨血喂投救活了老虎,这便是有名的“萨埵太子饲虎本生故事”,而这位王子萨埵就是今天的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敦煌保护神的是常书鸿,他从1944起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放弃国外的安逸生活回到中国,选择了保护敦煌宣传敦煌作为他半个世纪的事业。他认识到敦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整理、研究这些古代的艺术品,把它们介绍给世人,让所有学习中国绘画的人们知道真正的中国艺术精华是在敦煌。他坚守敦煌,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著,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使敦煌结束了400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的状态,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常书鸿爱敦煌爱到了痴迷,甚至只要有人见到了他就说“你一定要去敦煌”,他为继承并弘扬敦煌艺术奉献了毕生的精力</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距离城区很近,3路公交车直达</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以沙动成响得名,东西长40公里南北20公里,山脊如刃,虽人踩马踏,经夜复初。</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曾面临多次缺水,经地下外侧水源补水控制工程目前仍可维持现状</p> <p class="ql-block">  “西千佛洞景区”开凿在党河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因位于莫高窟以西而名,也是莫高窟的“姊妹窟”,广义的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三处,而西千佛洞规模较小地处偏僻并历史上长期无人管理遭破坏严重,据解说员讲敦煌佛像多内由木草外用泥塑所以当地牧民躲避风雪进洞有过拆毁佛像烧火取暖,幸而解放后划归了敦煌研究院管理,</p> <p class="ql-block">旱柳,这种耐干旱耐盐碱的落叶乔木在千佛洞的沟壑生长了数百上千年,同莫高窟一样,石窟都开凿于沟壑旁石壁上,所以从茫茫戈壁滩过来不下到沟底看不到这么多高大的树,不知道为何千佛洞景区的百年老树如此密集并远多于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解说员随身带着钥匙,游客集够了十余人才开锁进洞讲解,同样无照明不得拍照,洞窟也是轮流开放,我们只看了四个洞便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阳关遗址”</p><p class="ql-block">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渭城曲》,让阳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这里曾雄关巍峨,商队络绎,使者相望于道;这里曾绿树成荫,街道纵横,天马驰骋于野。而今,历史的真容无法再现,我们只能从残留的蛛丝马迹中搜寻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张骞出使西域铜像</p> <p class="ql-block">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区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海关,丝绸之路的咽喉,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阳关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王维和他的诗</p> <p class="ql-block">景区现存有古阳关遗址、阳关烽燧、阳关古道、寿昌城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汉代渥洼池遗址、西土沟(唐无卤涧)遗址、古墓葬群、古陶窑等汉代时期的众多文物遗迹。</p> <p class="ql-block">阳关烽燧经历了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如今残高仅4.7米,仍有坞堡,马厩遗迹</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兴建的阳关博物馆占地约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景点式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陈展风格新颖,系统地反映出汉唐时期敦煌及阳关的繁荣与变迁。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具大汉雄风。披挂着千年铜锈的铜马、战车、兵器,书写着陈年旧事的敦煌汉简,牵引着我们近距离地触摸阳关。恍惚间,丝路驼铃、金戈铁马、胡笳羌笛踏梦而来.........</p> <p class="ql-block">  “”情萦丝路 诗咏敦煌”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他提出佛教是经历了西域-中亚-印度-中国这样的传播路径,是解释丝绸之路历史问题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遗址”由大方盘城,小方盘城,汉长城三处遗址组成,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21年西汉时代,是中国最早的边关城堡之一。</p> <p class="ql-block">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距玉门关(小方盘城)15公里,呈长方形,夯土版筑,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墙将其隔断为仓库。</p><p class="ql-block">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是湖泊,东面是沼泽地。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许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使河仓城极为隐蔽。不来到跟前,是很难发现这座仓城的。由此可见,古人选择这块地方修军需仓库,确费了一番苦心,周围戈壁滩建有几座守卫仓城的烽燧,河仓城是古代用于囤积军需储备而建,为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一线的官兵将士提供粮食、衣物等用品,在古代西北军事防御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小方盘城),因为和田玉自古从这里输入中原,所以被人称为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距小方盘城五公里,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汉长城于公元前110年开始兴建,起初由土垒和木质结构成,后改为砖石结构,得以更好地抵御外敌的侵袭。</p><p class="ql-block">玉门关汉长城遗址的主要遗迹包括城墙、哨塔、烽火台和城门等。城墙高约7米,宽约8米,全长约680米。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和遗址</p> <p class="ql-block">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土堆值不值得我们跑两千多公里参观?如果你站在此处脑子里浮现出这里是汉代的要塞,曾经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场,曾经是中华民族与西域互通往来的交通要道,追古抚今,就能感慨历史的变迁和思索当今时代人类生存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