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四句教

诗菲(认真阅读,悟出道理)

<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基本上代表了阳明心学的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无善无恶心之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与恶本来是一对道德范畴,在没有认识之前,是无法界定善恶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心作为一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一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就心体本来而言,是没有善恶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心一定要保持本真,不能有善恶之偏,如果有善恶之偏,心体就会失去本色,丧失它的“本来面目”。这与禅宗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意思基本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指的是意念,意念就是心动。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心本无善恶,善恶是由心动产生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心动就不可能是中性的,心动产生意念,意念不是向善就是向恶。二是说人的心中一旦有“善”或“恶”,心就不再平静了,就会有“动”。这是因为“善”和“恶”都是有“意”的,心一有“意”,就有所指,就将产生欲望,产生分别心。所以,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意动”是知也是行,从这里也可引申出,只要有知有行就必然会出现善恶,非善即恶,非恶即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知善知恶是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善恶已经存在时,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能分清孰善孰恶,就是良知。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这里提出两个概念,一是知,就是要有判断力,能分出有善有恶,何善何恶。二是良知。良知观念原于《孟子》,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只有把善作善,把恶当恶,才叫良知。如果只“知”,没有“良知”,虽然能分清善恶之别,但有可能会把“善”当“恶”,或者把“恶”当“善”。只有良知,才能以“善”为善,以“恶”为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为善去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物”内涵非常丰富,概括地说,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就是人生实践。为善去恶,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和标准。王阳明在这里用了格物这样一个内涵抽象模糊而内容非常丰富的词,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格物”两个字可以涵盖人类的一切行为,人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可以以“为善去恶”为标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四句教”,从逻辑上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心”到“物”,从“无”到“有”,从“知”到“行”,从主观到客观,再到“知行合一”,达到物我同体的境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并不是自发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致”的“工夫”的。程颢说:“涵养须用敬,为学则在致知。”“致”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磨练修习的过程,因此需要下艰苦的“工夫”。“工夫”在阳明心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过程。没有“工夫”的过程,就无法从“知”到“良知”,从“良知”到“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王阳明的“四句教”,他的两个大弟子钱德洪和王汝中由于理解不同而产生了意见分歧,并在王阳明逝世前一年发起了争论。《传习录》说:“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王汝中认为“此(指四句教)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钱德洪则认为“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人发生争论的当晚,他们在天泉桥上侍坐于王阳明向其请教,王阳明说:“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姑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之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而王阳明又告诫说:“已后为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初上初下功夫。利根之人,也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这就是“四句教”和为此而进行的“天泉证道”的师徒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以上可以看,“四句教”的内在矛盾,从根本上说,就是“善”与“恶”的矛盾和“虚无”与“实有”的矛盾。善与恶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伦理本体与修养功夫的矛盾。虚无与实有的矛盾,就是先天之良知本体与后天之致知功的矛盾。总的来说,也就是无善无恶的虚无本体与为善去恶的实有功夫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本体内部、功夫内部,以及本体与功夫的矛盾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