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疃”的“疃”字怎么读?

清风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河南疃——这个被叫了一千多年的名字,如今竟面临着被改读的命运。</b></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家乡有很多叫做“疃”的村庄,比如:河南疃,许下疃,西水疃,第四疃……我们都把这个“疃”字读作“tān”,可是,现代汉语里却只有一个读音——“tuăn”。近年来,地方台的新闻播音员也读作“tuan”了。那么,到底怎么读是正确的呢?</p><p class="ql-block">不急,我们且走进家乡的历史去看看。</p><p class="ql-block">1988年秋,河南疃一村村民于村东起土时,掘出宋代石碑一通,上书“大宋元丰元年(1078年)岁次戊午十二月辛丑朔午时,洺州广平郡鸡泽县清风村河南疃保村众筹建三教殿并石塔一座。”(宋时曲周并入鸡泽县,县下设有“村”和“保”两级行政区划),可见,“河南疃”之名已有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b>曲周县志记载:河南疃故名河南滩,因地处古漳河故道沙滩上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来,“河南疃”是“河南滩”的雅化,是因“滩”而“疃”,也可以说“疃”是“滩”的假借字(虽然不是通用假借字)。上世纪中下叶,“河南疃”的“疃”字还曾经假借使用过“町”,一段时期,“町”是作为“疃”的简化字使用的,但是,“町”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两个读音,读作“dīng”和“tǐng”,不过,在这个地名中,却只能读作“tān”。</p><p class="ql-block">还有曲周县的其他带有“疃”字的村名,也读作“tan”。比如:第四疃。《曲周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宋公良从山西洪洞迁此落户,村东原有漳河故道留下很多滩地,沿河从北向南排列,已有第二疃、第三疃,故依次取名“第四疃”。可见,这里的“疃”也是“滩”的雅化。</p><p class="ql-block">其实这种情况不光出现在曲周县,全国有很多带有“疃”的地名,读作“tān”的也不少。我认为,究竟是读作“tan”,还是读作“tuan”,应当取决于是“由字生音”,还是“由音易字”。“由字生音”者,字音皆同源,应该读本音;“由音易字”者,古音不可变,易字不易音。</p><p class="ql-block">安徽涡阳县有个青町镇,也写作“青疃”,同样读作“tan”。是借用雅化也好,还是约定俗成也罢,却一定不能读作“tuan”“dīng”和“tǐng”;山东莱西有个前疃村,明朝时叫做“千檀”,那么这个“疃”字也应该保持古音,读作“tan”。</p><p class="ql-block">曲周电视台成立伊始,播音员曾将“河南疃”读作“hénántuăn”,因为,很多人觉得现代汉语里,“疃”字只有一个读音“tuăn”,既然要读普通话,就只能读“tuăn”。后来,不知是哪位高人斧正,重新更正读作“hénántān”,我觉得,这不啻为官方尊重和还原历史的伟大之举,如不更之,将谬传后世。</p><p class="ql-block">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现代勘正的规范读音。勘正过程中,自然有些方言被摒弃,有些方言被扶正,有些字音被归一。因此,很多人把“河南疃”的当地读音简单理解为方言异读或误读。</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河南疃”的“疃”字在读的时候,可以读“tān”,在拼音标注的时候,一定要写作“tuăn”。其实不然,“疃”字读“tān”,不属于方言异读。不能等同于“骆庄”的方言异读音“làozhuāng”,“里岳”的方言异读音“lǐyào”,后者在正确拼读和拼音标注时,必须规范为“luòzhuāng”“lǐyuè”。而“疃”字在正确拼读和拼音标注时都应该是“tān”,而不是“tuăn”。</p><p class="ql-block">当然,随着历史渐渐久远,很多地名已经难以辨明是“字音同源”还是“由音易字”,况且,很多字音也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地有所变异,所谓“本音”之说便更加无从谈起。再说,有些志书史料也并不见得完全符合历史,多有附会之嫌。如果《曲周县志》记载的“‘河南疃’故名‘河南滩’”之说有误,那就要另当别论了。</p><p class="ql-block"><b>千百年不变的地名读音,不只是饱含了乡音乡愁,更是地方文化的血脉传承,我们除了尊重,就是保护。任何一次草率的更改,都是对乡土文明的漠视和摧毁。</b></p><p class="ql-block">你们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