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任小学三年级一班班主任时,并带两个班的语文课,每天清晨七点半上班,一个上午连续上4节语文课。晚上八点,当许多人在团聚吃饭时,我还在埋头备课和批改作业。有多少个中午,我放弃休息看护学生午休;有多少个夜晚,我为一堂堂精彩的研讨课而绞尽脑汁。光阴荏苒,许多教学事件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淡忘,但也有一些影响深刻的人和事仍历历在目,感悟至深。</p> <p class="ql-block">我班上有一个同学名叫王彦,是上一年的留级生,是出了名的捣乱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母忙于经商没时间管他,生活上各种事都宠着他,有求必应。开学初他很难适应课堂环境,坐不了几分钟就有小动作,抓耳挠腮,不经意的敲桌子等,和同学也是冲突不断,有时候脾气上来了就跟老师对着来。尤其是上数学课,不用心听课,不会做题,任课老师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就躺在地上打滚撒泼。</p><p class="ql-block"> 针对他的情况,我耐心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课堂上,我关注他的状态,多次叫他回答问题,课后我也经常给他耐心辅导。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那么厌烦,树立了学习的兴趣。生活上我也主动关心他的衣食住行,如天气冷,我告诉他明天多穿衣服,有时我去食堂买饭叫他和我一块去。由于我平时多从细节上关心他,经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一段时间下来,他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他的课堂纪律大有进步,上课时能认真听课,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严厉批评,他也能坦然接受,不再像以前那样抗拒了,慢慢地我成了他信赖喜欢的老师。孔子曾说“亲其师,信其道”,我愿意用我的工作热情来感染孩子,用我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们做榜样,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为人道德和处世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在上二班语文课时,有一名同学是从当地农村小学转到油田子弟学校的,名叫李建,自控能力较差,听课精力不集中,还严重扰乱课堂记律,通过家访了解到李同学的父母离婚,他跟着父亲生活,因父亲在油田打工,他转到油田子弟学校。父母的离异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心中形成了阴影。有时同学对他好,他都认为是在挖苦自己,同学无意中说一句得意炫耀的话,他都会认为是针对他。为抚平李同学的心灵创伤。我经常和他的父母沟通,提醒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神。 </p> <p class="ql-block"> 另外, 我常和李同学的爷爷奶奶谈心,让其及时了解李同学在校的表现,告诉他们对孩子要爱而不溺,教而有方。走近方能知心,知心才可交友。为了消除李同学的畏惧心理,我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地找他闲谈,拉近师生距离。课间让他做我的小助手,如晨读,让他领读,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课堂提问时,他积极发言,我便随时鼓励,让他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他的行为有不对的地方,我婉言指出他的错误,又让他感觉亲切,在不经意中,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李同学的进步,都主动接近他。他也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如课外活动时,一起踢球、投篮。从而,他也更加地自律、自信。渐渐地他开始喜欢和老师接近,李同学的转变让我认识到激励作用之大、情感力量之威。只要有对学生的那份爱,就会有收获。只要有爱的滋润就会有奇迹出现!</p> <p class="ql-block"> 管仲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在实践中磨砺成长的工作,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相处中,要坦诚地和学生交流沟通。我不再是严厉的批评,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表扬鼓励他。孩子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拥有快乐生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