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定型了一款新的卡宾枪型,被命名为M1944式莫辛—纳甘(步骑枪)(KARABINA OBR. 1944G,或简称M44),但当时战争已近结束,所以战时装备部队的M1944式并不多。M1944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取代M1891/30式和M1938式,成为苏联红军(包括步兵和骑兵)的制式轻武器,同时M1938式和M1891/30式也停了产。M1944式的设计是对战斗经验的总结,当时一些红军战士反映M1891/30式在城镇环境下战斗时显得太长,他们需要采用一种较短的步兵;而另一些前线报告则指称虽然他们需要像M1938卡宾枪那样短的武器,但有时也需要装上刺刀。于是从1943年开始进行新型卡宾枪的原型设计和试验。由于M1938式的长度比较短,不能把刺刀折叠在枪管下方,于是苏联设计师采用的解决方法是把折叠刺刀安装在侧面。该刺刀为四棱刺,像个巨大的十字螺丝起子,安装在枪口座的侧面,折叠在护木右侧,另外为了容纳折叠后的刺刀,前护木右侧的形状也有所改变。除此之外,M44与M38基本相同。当刺刀折叠时,M44与M38一样长;翻出之后,全长1327毫米。另外战争年代的M1944部分刺刀座有一个“凸耳”,战后则改成两个。许多战争年代生产的M1944用层压板枪托。该型枪是沙俄时代武器设计莫辛和比利时武器设计师李昂·纳甘联合设计的,一出世就参加了1905年的日俄战争,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成为了俄国军队的主要装备。从1917年十月革命中,带长刺刀的纳甘让人印象深刻,后来它又为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干涉军队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十月革命后,红军废弃了莫辛—纳甘的步兵型和哥萨克型,保留了骑兵型。1938年,苏联红军将其发展为卡宾枪,将其称为M1938,这种M1938比老式的莫辛—纳甘更轻、更短,更易上手。M1944几乎和M1938相同,只是增加了刺刀而已。在伟大的俄国卫国战争中生产了上千万支被红军战士亲切地称为“莫甘同志”。中国人一般称呼莫辛—纳甘为“水连珠”,这种最早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义和团时期,后来的日俄战争和十月革命都使得到不少“水连珠”,苏联政府也曾先后向孙中山、冯玉祥、蒋介石等援助过“水连珠”。这些订购从国民革命、北伐和抗日战争中都出过力。例如从1939年中国就订购了5万支步枪,连同其他定购的苏联装备,武装了苏械师约二十个,其中就有第七十四军。大概在1947年,由于美械、日械和国械的大量使用,国民党兵工厂才停产了俄式7.62毫米。该枪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应用广泛。枪非名器,而骄傲地躺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内的同类型步枪却不一般,注释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三十二日内以436发击毙美军214名,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这一战绩,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战争内都是一个奇迹,枪的主人张桃芳因此被称为“狙神”。该枪直动式原理,结构简单,故障少,战斗性能好。新中国成立初期,部队上退役的该型枪支在民兵队伍、保卫部门大量装备使用。莫辛纳干M1944式步骑枪(前苏联产):技术参数 口径:7.62毫米 配备: ×54R 总重量:空枪4.05公斤、各型号不同 全枪长度:1318毫米(51.37寸)、各型号不同 枪管长度:各型号不同 枪机种类:旋转后拉式枪机 战斗射速:10发/ 分—20发/ 分 枪口初速:808米/ 秒—853米/ 秒 有效距离:548.64米(600码)最大距离:1828.8米(2000码) 供增方式:5 发长夹、内置加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