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之行

墨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冬的阳光轻抚着大地,给这个季节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宁静。11月23日,我和家人怀揣着对古代文化的敬仰,自驾游前往历史悠久的白鹿洞书院。领略历史、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一路上,望着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我的心情也随之起伏,有期待、有忐忑,更有点小兴奋。白鹿洞书院是我一直以来向往憧憬的文化圣地,多年来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今天能了却我的夙愿,怎能不激动。不知不觉间,车子就驶入蜿蜒曲折幽静的山间公路,终于到达了我心心念念已久的目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得名。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span>(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的誉称。唐末著名学者李渤早年在庐山隐居读书,曾饲养一头通人性的白麓,所以称白鹿洞书院。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对书院进行了多次重建和扩建,并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使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又一个重要文化摇篮,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从白鹿洞书院走出的名人:李渤、朱熹、陆九渊、李梦阳、王守仁(王阳明)、江万里、宋应星、许德珩、徐森玉、戴衢享等。纵观历史,古代先贤文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耳熟能详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即出自唐末五代诗人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此诗句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千古流传的哲理名言。激励后人要惜时如金,切莫虚度光阴!</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下游览车,映入眼帘的是灰色建筑上镶嵌着朴素大气的:'白鹿洞书院'几个大字,显得庄重又神秘。踏进书院门槛,感觉一股浓厚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学府。</p> <p class="ql-block">我们关注着一处介绍区,黑色牌匾上写着'简介',还配有古代建筑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这里不仅提供了关于书院历史的详细资料,还设有供游客休息的小石凳,让我们有机会在享受宁静的同时深入了解书院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书院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枝头叶间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深邃。我们漫步在石板小径上,沐浴着暖阳,欣赏着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古色古香的青砖黛瓦,飞檐趐角,颇具清雅淡白之气。每一处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代文人的雅致与风骨。让人恍惚间仿佛回到千百年前,听到当时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p> <p class="ql-block">书院里,一处处小院中央都矗立着一座古代先贤的雕像和生平事迹。这些先贤们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凝视着雕像,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的学者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p> <p class="ql-block">白麓洞书院不仅是一座求知的殿堂,更是一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弘扬精神的圣地。此次白麓洞书院之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书院的建筑之美,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我们依依不舍回望这座古老的千年学府,心中充满了对先贤们的敬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