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沙坪坝学城大道160号,是依托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寺建设的、以巴蜀地区古代建筑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于2019年10月对外开放,是川渝地区首座公立古代建筑类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展馆分为露天展示区域和室内两部分,室内展馆是由以前的复兴寺改建而成。展馆内有专门展示各式木门的,也有各种精美窗户,还有设计考究的房屋悬梁等等,可以看到古代巴蜀时期建筑风格的明显特征和演变。</p><p class="ql-block"> 下雨天在这里安静少人,可以慢慢欣赏古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对面矗立着伟人毛泽东的立像,估计是文革期间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正门,复兴寺</p> <p class="ql-block">大龙门【清】</p><p class="ql-block">原位于成都邛崃,为一处清代民居大院的大门。采用木构件,歇山式屋顶,小青瓦盖顶。龙门挑檐结构装饰精美◇采用"板凳挑"样式,设镂空垂花。木质龙门为成都平原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建筑与典型标志,是整个院落的大门,往往结构复杂,装饰精美。四川话中的"摆龙门阵"的"龙门",便指的是这种院落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落不能进入,是冯玉祥旧宅</p> <p class="ql-block">砖雕</p> <p class="ql-block">玄武[民国]</p><p class="ql-block">石雕玄武,与三足金蟾同属一组石雕,时代相同,风格统一。玄武为《淮南子》中记载的天官五兽之一,久有瑞兽之名。据《楚辞·远游》记载:"玄武,北方神名",因此,玄武常被置于一组建筑的北方,有兴旺聚财,子孙绵长之意。于建筑中装饰玄武,也表现了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p> <p class="ql-block">清 描金彩绘木隔心</p> <p class="ql-block">嵌瓷屋脊</p><p class="ql-block">古建筑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屋脊有正脊、垂脊、博脊、角脊、“戗脊”、元宝脊、横屋脊、圈脊。此图为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p> <p class="ql-block">宽仁医院门柱[民国]</p><p class="ql-block">宽仁医院门柱原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2019年迁入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保护。该门柱原为宽仁医院歌乐山院区大门左侧立柱,其上雕刻有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宽仁医院"院名,门柱砂岩质。由"亚"字形砂岩相叠而成,正立面阴刻林森手书"宽仁医院"四字,左下为林森署名及印信。</p><p class="ql-block">宽仁医院始建于1892年,原为基督教会医院,院址设在重庆戴家巷。抗战爆发后医院奉命疏散,撤往歌乐山。宽仁医院为民国时期重庆的著名医院,刘伯承、陈独秀等革命先驱都曾在该院就医,抗战时期宽仁医院在自身安危难保的情况下,承担起救治在轰炸中受伤军民的任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存宽仁医院门柱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所题,具有较高的文物与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明 绿釉琉璃垂兽</p><p class="ql-block">垂兽,又称角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其形状为兽头,通常位于蹲兽之后。垂兽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从而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p> <p class="ql-block">清 弥勒佛抱鼓石</p><p class="ql-block">抱鼓石一般位于传统四合院大门底部宅门的入口,形似圆鼓,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三足金蟾[民国]</p><p class="ql-block">石雕三足金蟾,与石雕玄武同属一组石雕,原为民居祠堂中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所谓"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三足金蟾自古以来都有兴旺聚财的含义。于建筑内点缀金蟾,不仅可以装饰风景,同时也传达了时人对于富足生活的美好希冀。</p> <p class="ql-block">清 四曠老木驼峰</p><p class="ql-block">驼峰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p> <p class="ql-block">狮首含足转角石</p> <p class="ql-block">清 戏曲故事彩绘描金木栅</p> <p class="ql-block">重庆炮兵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砖刻花窗</p> <p class="ql-block">周家祠堂门楼[清﹣民国]</p><p class="ql-block">周家祠堂门楼原位于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梁滩村,2019年迁入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保护。此门楼原为周家祠堂正门,为四柱三间三楼仿木砖石结构牌坊,采用中西合璧样式,下部石雕门柱与额材部分采用中式传统样式,建于清代;上部砖砌灰塑部分为典型西式风格,为民国增建。门楼上下额坊间有字牌,字牌之下为石雕下额坊,额枋左右饰缠枝花卉纹饰,正中阴刻楷书"五福三多";下额坊下为花芽子雀替一对,立面浅浮雕山石牡丹纹,内侧高浮雕有牡丹纹:雀替下为正间门柱,门柱上为仿木楹联一对,楹联以"福在眼前"图案为饰,上联为"四面云山象占淑气盈仁家",下联为"一庭兰桂涵育熏风满礼门";门柱下为石雕方形柱础一对。正间两侧为次间封闭不开,左右此间额坊之上亦雕有一联,上联为"此地多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联为"吾家在让水廉泉文里武乡";额枋下为次间门柱:门柱下为石雕方形柱础一对。正间之下有如意阶三层。</p><p class="ql-block">周家祠堂门楼雕工精细,风格独特,反映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 彩绘木狮拖</p> <p class="ql-block">博古纹彩绘石雕板</p> <p class="ql-block">清 雕虎狮木座斗</p><p class="ql-block">坐斗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又称大斗,宋代以前称栌斗。它是整攒斗棋最底下的一个构件,是一块大的方木,整攒斗棋荷载都集中落在此斗上。</p> <p class="ql-block">清 彩绘砖塑</p> <p class="ql-block">云龙纹灰塑脊饰</p><p class="ql-block">脊饰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脊部的装饰性构件,通常位于房屋屋脊的顶端,用以增添建筑的美感和体现文化象征意义。脊饰的设计和材质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并且往往具有实用性,如保护房屋和驱邪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清 彩绘描金木月窗</p> <p class="ql-block">清 雕盘龙纹木柱</p><p class="ql-block">四方木材,立放以支持建筑构件(如墙身或大梁),尤指在楼角。</p> <p class="ql-block">清 雕回文花草木匾托</p><p class="ql-block">匾托的寓意在于保护匾额、传承仪式和增添美观。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物品,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承载着人们对荣誉、尊重和仪式感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清 雕“少狮太狮”彩绘木撑拱</p> <p class="ql-block">清 彩绘狮砖座</p> <p class="ql-block">清 木雕彩绘龙头</p><p class="ql-block">古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龙头称为螭吻,它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通常被塑造成张口吞脊的形状,并常常有一条剑固定在尾部以保持稳定。螭吻在古建筑的屋顶上主要是起到镇邪和防火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清 戏曲人物彩绘木驼峰</p> <p class="ql-block">清 仙彩绘木撑拱</p><p class="ql-block">撑栱位于屋檐下,一端与柱身相连,用于将屋檐的重量传递至柱身,达到分散梁支座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吞口</p><p class="ql-block">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它是绘有狰狞怪兽的器物,怪兽形象或烧制成瓦当用作屋檐口,或雕刻于石柱立在道旁,或彩绘于木瓢背面悬挂于门楣之上,用于驱邪救灾免疫。</p> <p class="ql-block">清 侍女童子撑拱</p> <p class="ql-block">清 瑞兽纹木驼峰</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物门神</p><p class="ql-block">门神是中国古代很受尊崇的神祇之一,人们认为门神可以驱恶辟邪,是保护家宅平安的神祇</p> <p class="ql-block">石马【明】</p><p class="ql-block">石雕石马,为明代大型墓葬前神道石像生,造型古朴,雕刻精美。石像是对位列墓葬神道两侧的石人、石兽的统称,是古代高等级墓葬的一种礼仪性配置,其数量与墓主人身份有直接关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清 龙凤纹陶脊吻</p><p class="ql-block">脊吻,也被称为鸱吻、鸱尾或正吻,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特有装饰物1。它主要用于象征建筑的重要地位,并且被认为有辟除火灾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雕木格栅</p><p class="ql-block">用于进门处阻挡视线,提供隐私,或用于建筑外观美化。</p> <p class="ql-block">清 楼阁形砖塑脊刹</p><p class="ql-block">脊刹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脊端的一种装饰性构件,它位于古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性构件,不仅增加了建筑外观的美观度,而且在结构上起到了固定瓦片的作用,确保了屋顶的安全稳固</p> <p class="ql-block">福禄寿喜纹石雕板</p> <p class="ql-block">清 松鼠戏葡萄纹木撑拱</p> <p class="ql-block">木雕描金龙头</p> <p class="ql-block">木门簪</p><p class="ql-block">门簪是 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门的构件 ,主要安装在街门的中槛之上,其作用是连接和固定中槛和连楹,同时也具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清 木雀替</p><p class="ql-block">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承重作用 :雀替位于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用来承托梁枋,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p><p class="ql-block">2、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雀替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p><p class="ql-block">3、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 :雀替的存在有助于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剪力,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1。</p><p class="ql-block">4、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 :雀替可以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保持建筑的整体稳定性。</p><p class="ql-block">5、装饰作用 </p> <p class="ql-block">木垂花</p><p class="ql-block">垂花是一种传统木建筑构件,通常用于传统建筑中不落地的檐柱之柱头。垂花的设计和雕饰题材虽然相对单一,但通过与上部的枋头雕饰、两侧的雀替以及后排梁枋之下的丁栱雕饰相配合,可以营造出非常美观和富有韵味的视觉效果。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讲究的门,它不仅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也是唯一的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故得名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木驼峰</p> <p class="ql-block">花窗</p> <p class="ql-block">驼峰</p> <p class="ql-block">清 石雀替</p> <p class="ql-block">八仙纹带楹联柱础彩绘石立柱</p> <p class="ql-block">木垂兽</p> <p class="ql-block">清 彩绘石塔</p> <p class="ql-block">清 龙头塔铭砖</p> <p class="ql-block">灰塑嵌瓷脊吻</p> <p class="ql-block">石桅杆[清]</p><p class="ql-block">石桅杆原位于四川省万源县,竖立于墓亭前两侧,高近4米,造型别致,为四川地区清代石桅杆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桅杆是明清时期建筑与墓葬前的一种常见设置,是门阙、华表的一种演变,主要起到标识入口位置的作用。桅杆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制,一般成对竖立在建筑或墓葬入口两侧,两只桅杆规格相同、样式相仿。石桅杆由杆身、方斗、柱础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展馆大门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