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b>祖国大西北贺兰山旁的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是我八岁就知道的地方。</b></h1><p class="ql-block"><br></p><h1><b>我父亲1966春天年从煤炭部直属的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和他同事们一起千里迢迢加入支宁三线建设队伍,到大 西北大武口贺兰山脉脚下的戈壁滩上参与西北煤机二厂的选址和筹备建设。是属于西北煤机二厂最早的开拓建设者之一。</b></h1><h1><b>父亲在1970年西北煤机二厂基本建成投产以后才返回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工作。我父亲在这个西北煤机二厂有着近五年的芳华岁月。</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我小小孩童年龄就知道祖国遥远的大西北有一个叫大武口的地方,那里有雄伟的贺兰山脉,山上有野羊。那里有一个西北二厂,还有干打垒房子(土房子),还有戈壁滩大风沙,我爸爸在那里支援边疆三线建设。那时候妈妈曾经告诉我爸爸在那里跟北大荒一样艰苦。</b></h1><h1><b>当年我父亲写家信落款的地址是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12号信箱。</b></h1><h1><br></h1><h1><b>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2019年4月30日傍晚,我应约终于来到了这贺兰山旁,来到了大武口这片土地。心情难以形容,有一种说不清的期盼和期待。</b></h1><h1><b>它是我记忆了五十多年脑海里熟悉而实际是一个从没有来过的陌生地方。</b></h1> <h1><br></h1><h1><b>这是我国大西北贺兰山脉石头缝里长出的一种苔花,与巨山嶙峋相映,很是卉美壮观,大家爱称她为贺兰山花。</b></h1><h1><b>她点缀在山岩的周围。象征着顽强坚韧传承生命;象征着经历风霜飒爽英姿;象征着当年从五湖四海支援宁夏来到这里的三线人为国艰苦创业,建设三线,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奉献历史。</b></h1><h1><b>贺兰山花寓意着大西北遥远的芳华,烟波浩瀚夕阳红,已经深深映进了我的脑海。</b></h1><p><br></p><p><br></p> <h1><br></h1><h1><b>应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当年淮南煤机小学的发小孔维连、董广俊的邀请,我和王德英、王体忠、胡南平等几位同学于2019年4月29日从安徽淮南出发乘上北去列车历经江苏、河南、陕西、甘肃等省。</b></h1><p><br></p><h1><b>车轮滚滚二十八个多小时千里迢迢来于30日晚上七点半到了西域大地宁夏银川市,连夜驱车前往石嘴山市大武口,前往贺兰山。</b></h1><p><br></p><p><br></p> <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0px;">k360次列车进入宁夏境内的沿途视频片段</b></h1><p><br></p><p><br></p> <h1><br></h1><h1><b>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建设三线建设边疆难忘岁月,照片里面的人还只是十来岁。</b></h1><h1><b>他们一部分跟随父辈支援边疆三线建设从安徽淮南气候宜人的江淮大地淮河之畔来到了大西北贺兰山脉下戈壁荒滩'。子承父业在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成长工作,参与三线建设,扎根在这里。和父辈一起把一生献给了大西北三线。</b></h1><p><br></p><h1><b>当年,淮南煤机厂有近七百余名职工干部拖儿带女率全家老老少少近四千人分批来到大西北贺兰山下戈壁荒滩安家落户,历经艰难困苦,建设西北三线工业,建设祖国大西北。</b></h1><p><br></p><h1><b>今天,2019年5月1日安徽淮南家乡的小学同学相隔近半个世纪千里赴约贺兰山与三线同学相聚,大家合影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青山宾馆。在青山情旁留影,象征着浓浓的发小情,家乡情。</b></h1><p><br></p><p><br></p> <h1><br></h1><h1><b>我们2019年4月30日晚上七点半到了宁夏省会银川市以后就乘坐西北煤机二厂同学孔维连的两辆车直接去了石嘴山市大武口区。</b></h1><h1><b>第二天五一劳动节早上就去了西北煤机二厂参观。在西北煤机二厂工作的发小周传英一路向我们介绍了二厂附近的街景,孔维连同学驾车带我们进厂参观。</b></h1><p><br></p><h1><b>半世纪来一直知道贺兰山旁有一个西北煤机二厂,是当年国家煤炭工业部根据三线建设规划安排煤炭部直属的淮南煤矿机械厂负责承建的,并且成建制的向西北煤机二厂调入干部和职工组织生产。两厂血脉相连。</b></h1><h1><b>小时候我经常盼着来自西北二厂父亲的家信,现在马上要见到这个西北煤机二厂了,心里充满了期待。</b></h1><p><br></p><p><br></p> <h1><br></h1><h1><b>西北煤矿机械二厂,看见这着八个大字,感觉很亲切,半世纪来脑海里记忆的一直是西北二厂,现在看见了它的全称。</b></h1><p><br></p><h1><b>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是这个厂最早建设者之一。九十一岁父亲现在还记得当年二厂的往事和老同事的名字。</b></h1><p><br></p><h1><b>到了大武口我第一站就是这里。今天五月一日,与在西北煤机二厂工作的小学同学范正海、周传英合影与厂门口。</b></h1><h1><b>孔维连同学帮助我们联系好了进厂参观手续,我要进厂去拍一点煤机二厂视频带回淮南让我九十一岁的父亲看看。</b></h1><p><br></p><h1><b>今天我也是代表我父亲来看看这个在1969年建成投产三线工厂—西北煤机二厂。</b></h1><h1><b>我父亲在西北煤机二厂1969年投产以后返回安徽淮南的,到今年2019年正好是半个世纪。</b></h1><p><br></p><h1><b>我一定要代表父亲好好看看经历了半世纪风风雨雨的西北煤机二厂。</b></h1><p><br></p><p><br></p><p><br></p> <h1><br></h1><h1><b>这是2019年5月1日劳动节我用手机拍的西北煤矿机械二厂的视频。</b></h1><h1><b>这近五十分钟的厂区视频特别珍贵 。这个在1969年三线建设岁月投产的机械厂,经历半世纪风风雨雨,现在是全国最大的矿山皮带机生产厂。拍摄的视频介绍了这个厂主要车间和厂貌,见证了老一辈三线人的艰苦奋斗历史。</b></h1><p><br></p><h1><b>我祝福西北煤机二厂欣欣向荣发展壮大。</b></h1><h1><b>我祝愿西北煤机二厂所有同学朋友们安康幸福,心想事成。</b></h1><p><br></p><p><br></p> <h1><br></h1><h1><b>我感谢西北煤机二厂的淮南小学孔维连班长、董广俊同学带我们进厂参观。</b></h1><h1><b>感谢西北煤机二厂我淮南小学发小周传英美女全程相伴详细介绍厂况,感谢范正海发小一起陪同参观。</b></h1><h1><b>让我们了解了西北煤机二厂的基本厂况;。</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2019年5月1日劳动节我们参观二厂的同学们在西北煤机二厂皮带机试验台前面的合影,背景是贺兰山脉。</b></h1><p><br></p><p><br></p> <h1><br></h1><h1><b>参观西北煤机二厂剪影。</b></h1><p><br></p><p><br></p> <h1><br></h1><h1><b>在西北煤机二厂的铆焊车间拍摄视频,二厂的车间真整洁干净,成品,半成品,材料码放整齐井井有条。感受到了一种的标准化管理气息。这个厂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矿用皮带机生产厂。</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一篇我在到大武口前在美篇网搜索西北煤机二厂资料时发现的庆祝二厂建厂五十年的美篇,这是美篇开头的截图。</b></h1><h1><b>是一个网名叫森林的作者编辑的,内容写的是他们是西北煤机二厂1969年第一批进厂学员,纪念进厂五十周年和二厂投产五十周年时候回厂参观相聚的情景。</b></h1><p><br></p><h1><b>美篇题目就是:</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们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热血:汗水献给了魏巍贺兰山脚下,西北煤矿机械二厂,终生难忘。</b></h1><h1><b>这个标题总结了第二代三线人为祖国三线建设贡献了一生的光荣历史。</b></h1><h1><br></h1><h1><b>这是森林编辑的西北煤矿二厂的美篇网页链接,点击可以打开看见。</b></h1><h1><a href="https://www.meipian.cn/1bohowov?share_from=others&user_id=9609071&uuid=24f97d5315a09f0bca5a895313188214&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609071&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747b8c92b870b0ef2d0852e09acb48f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网页链接</a></h1><p><br></p><p>”:</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铆焊车间职工李翠华2016年编辑制作的介绍二厂过去现在的美篇文字图片。</b></h1><h1><b>美篇题目为:西北煤机二厂的往事 此照片是美篇开头题目的截图,</b></h1><h1><b>李翠华的这篇美篇文章图文并茂的向社会介绍了西北煤机二厂,流传到大江南北全国各地。</b></h1><p><br></p><h1><b>她也是在四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从安徽江淮大地的淮南煤矿机械厂支边来到了贺兰山,在大西北长大的,是第二代三线人。</b></h1><p><br></p><h1><b>她通过这个美篇让社会了解知道大西北贺兰山旁有一个西北煤机二厂。这个美篇文章网上阅读点击量非常高。</b></h1><h1><b>这次在去大西北的旅途中,我再次拜读了她的这篇美篇文章,里面描述的地方我争取都要去看看。</b></h1><h1><br></h1><h1><b>这是李翠花编辑的西北煤矿二厂的往事美篇网页链接,点击可以看到</b><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gtztt?share_from=others&user_id=9609071&uuid=24f97d5315a09f0bca5a895313188214&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609071&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747b8c92b870b0ef2d0852e09acb48f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网页链接</a></h1><p><br></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西北二厂李翠华在记忆中的沟口梦回六十年代历史墙——西北煤机一厂、二厂、三厂建成投产—1970的大幅墙刻前的留影。</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墙上是这样写的:</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1970年9月15日,由河北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辽宁抚顺煤矿机械厂分别迁建的西北煤矿机械一厂、二厂、三厂(现宁夏天地奔牛实业有限公司、宁夏天地西北煤矿有限公司、宁夏骏马电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武口建成投产。同年投产的还有西北轴承厂。</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历史记录让后人不要忘记三线建设。</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h1><br></h1><h1><b>五月一日晚上,原西北煤机总厂厂长董继瑞老人家率全家四代人在大武口弯师傅大酒店设宴招待来自家乡的我们。</b></h1><p><br></p><h1><b>现年88岁董厂长是西北煤机二厂最早的建设领导人之一。</b></h1><h1><b>他1965年就从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来到了大武口,参与的煤机二厂的选址,领导筹建组织生产,全程经历那艰苦卓越的三线建设。</b></h1><p><br></p><p><br></p><h1><b>董厂长老人家告诉我现在西北煤机二厂在贺兰山旁的厂址确定当年由兰州军区作战部审查的,一个目的,在当年备战备荒的历史背景下,一旦战争打起来,如果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被炸毁了(这个厂当年是全国三大煤机厂之一,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它的产品任务由西北煤机二厂承担生产,并承担战时军品生产。</b></h1><p><br></p><h1><b>贺兰山建设有山洞,设备可以转移进洞继续生产。</b></h1><h1><b>董厂长老人家告诉我们,按照当年战争飞机府冲轰炸方式,敌机是很难轰炸西北煤机二厂的,因为这个厂劈山填沟建厂,在山洼里紧贴着威武的贺兰山脉,飞机如果府冲轰炸会一头撞到山上去的。</b></h1><p><br></p><h1><b>所以我们才明白上午参观二厂感觉怎么这些车间离山这么近,山就是厂的围墙。原来是当年战备的需要。</b></h1><p><br></p><h1><b>西北煤机二厂就是当时的煤炭工业部淮南煤矿机械厂在大西北贺兰山下的翻版复制。</b></h1><h1><b>当年的初期建设的干部职工的调入全部由煤炭工业部淮南煤矿机械厂负责。后来进厂的学员许多也送到淮南煤机厂培训,两厂是血脉相连。</b></h1><p><br></p><h1><b>我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西北二厂名字,原来开始认为淮南厂是一厂,许许多多大人同学们千里迢迢去大西北了,那里就是淮南的第二个厂,叫西北二厂。后来才知道其实不然,大武口贺兰山脉下建有三个煤机厂,分别是西北煤机一厂,二厂。三厂。西北煤机一厂由张家口煤机厂负责承建。西北煤机三厂由东北抚顺煤矿电机厂负责承建。都是对口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b></h1><p><br></p><h1><b>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建设大三线的年代,在大西北建设工业基地这是毛泽东主席当年发展西部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b></h1><p><br></p><h1><b>董厂长老人家已经在大武口度过了五十四年了,经历了大武口半世纪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要我多拍一点现在美丽的大武口城市的照片带回家乡淮南。</b></h1><p><br></p><h1><b>我再次祝福他老人家这位三线建设的功臣健康长寿、幸福安康。</b></h1><h1><b>祝福大武口越来越美丽。</b></h1><p><br></p><p><br></p><h1><br></h1><h1><br></h1><p><br></p> <h1><br></h1><h1><b>董继瑞老厂长向我叙述西北煤机二厂的往事(视频截图)</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我今年九十一岁的父亲在我去大武口前写的亲笔问候条,他让我去大武口以后能够去看望他当年一起筹备西北煤机二厂的老同事。</b></h1><h1><b>条子是这样写的;</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沈鸿南向西北二厂的各位老同事老</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领导问好,董厂长,高恒心,王本轩,王克坚,薛德武老同志等。</b></h1><p><br></p><h1><b>我通过西北二厂同学了解到这条子里面提到的大部分老前辈已经去世了,长眠在贺兰山旁。</b></h1><h1><b>我没有敢把这信息告诉我父亲,我从大武口回淮南以后告诉父亲那些他的老同事都到外地孩子那里去生活了。</b></h1><h1><b>五一劳动节晚上我与董厂长见面时候把父亲的问候亲笔条交到了董继瑞老厂长的手上,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b></h1><h1><b>我此时此刻要借这个编辑美篇机会向支援大西北边疆、建设西北煤机二厂的所有老前辈们致敬!</b></h1><p><br></p><h1><b>(我父亲在四月二十七日写下这问候条四个月以后在九月二十五日在安徽淮南与世长辞,这亲笔条成为了他生前最后的绝笔,(2019—12)。</b></h1><p><br></p><p><br></p><p><br></p> <h1><br></h1><h1><b>我到大武口的前一天拍了一段我九十一岁的父亲向原西北煤机总厂董继瑞厂长问候的视频。</b></h1><p><br></p><h1><b>他们两曾经在1965年到1969年在大武口贺兰山下一起筹备建设西北煤机二厂,分别已经整整半世纪了。</b></h1><h1><b>当年与他们一起从安徽淮南到大西北三线艰苦奋斗的老一辈许多已经离世,长眠在贺兰山旁。他们的为国奉献精神与贡献与世长存。</b></h1><p><br></p><h1><b>这个视频我发给董厂长女儿董广俊给她父亲看了。这是筹建西北二厂老一辈的三线情。</b></h1><p><br></p><h1><b>我这次到大西北也是代表着父亲重返一次贺兰山,重返一次大武口和西北煤机二厂。</b></h1><h1><b>想顺着当年淮南支宁线路体验一次,重温一下当年他们支援边疆建设三线的峥嵘岁月历史。当然还有要与西北二厂在那小学时光同窗共读的发小们相聚,同叙那浓浓的发小情、家乡情。</b></h1><p><br></p><p><br></p> <h1><br></h1><h1><b>2019年5月1日晚上与西北煤机总厂老厂长董继瑞前辈相逢与大武口弯师傅大酒店的视频</b></h1><p><br></p><p><br></p><p><br></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视频</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父辈,把芳华献给了三线建设,献给了那激情岁月伟大时代!</b></p><p><br></p> <h1><br></h1><h1><b>西北煤机二厂厂区参观结束后 ,二厂的同学们把我们带到了西北煤机二厂旁边的这个黄楼面前合了几个影。</b></h1><h1><b>煤机二厂发小们告诉我们这个黄楼是西北煤机二厂的职工食堂,办的非常好,二厂人家喻户晓。</b></h1><h1><b>几十年来结婚喜宴`各种宴席.二厂对外各种招待都是在这里,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地标性建筑物。一个怀旧的地方了。</b></h1><p><br></p><h1><b>随着前十年的棚户区改造,煤机二厂职工都搬进新的职工小区沐春园等新区去了,宴席已经不在这里办了,但是很怀念这个黄楼。</b></h1><h1><b>二厂人看见这个黄楼职工食堂就会想起他们那曾经的岁月。</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北门口的一条路,二厂同学们告诉我他们在这条路上班来来回回走了几十年,熟悉这里的点点滴滴,也告诉我我的父亲也会记得这路的,二厂建厂时就有这路了。可以拍几张照片。</b></h1><p><br></p><h1><b>今天是五一劳动节,路上没有什么人,路两边的建筑也在拆迁,原来二厂的职工家属区和商业生活区就在这里,现在已经拆迁了 。</b></h1><h1><b>我匆匆忙忙拍了几张照片,虽然我不熟悉这条路,但是我知道这路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了,承载着二厂人几十年的记忆。</b></h1><h1><b>路的前面就是被二厂称为转盘路的路口,是一个著名的地标,凡是写西北二厂的文章文字美篇回忆资料都提到了这个转盘路。</b></h1><p><br></p><p><br></p> <h1><br></h1><h1><b>我匆匆在这路上走了一段,随拍了这些街景门面,</b></h1><h1><b>我想这些照片将来也许就是历史照片。</b></h1><p><br></p><p><br></p> <h1><br></h1><h1><b>现在西北煤机二厂职工大部分都住到大武口这个棚户区改造的沐春园花园式小区去了。昔日的戈壁荒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b></h1><h1><b>(此组沐春园照片由二厂李翠华提供)</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路过二厂工人文化宫,我到大武口之前,有人告诉我这里值得一看,是二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临时下车看看,和大家与二厂工人文化宫合一个影,下面照片中间一位是姚义忠老兄,他这几天我们在大武口和银川期间天天用他私家车拉着我们到处参观游览 我们非常感谢他为我们的付出,他是当年从东北鹤岗支援大西北来的,1972年在二厂工作。</b></h1><p><br></p><p><br></p> <h1><br></h1><h1><b>五一劳动节快中午时分,我们淮南的王德英.胡南平,王提忠等在二厂同学的陪同下来到了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旧址参观。</b></h1><h1><b>在到大武口之前,二厂的小学班长孔维连询问我到了大西北除了与同学、朋友和老一辈相聚,还想看看游玩那些地方。</b></h1><h1><b>我告诉他我的愿望是想看看历史,一定要去看的三个地方,西北煤机二厂厂区,贺兰山,五七干校旧址。其他就没有要求了,随便安排。淮南去的同学也有同感。所以我们西北之行的第二站就来到了这个五七干校。</b></h1><p><br></p><p><br></p> <h1><br></h1><h1><b>我们在五七干校门口的合影视频。</b></h1><p><br></p><p><br></p><p><br></p> <h1><br></h1><h1><b>我就是在优酷网上发现了这个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境内的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旧址视频,才决定一定要到这里来看看,这里五七干校反映的年代与大西北三线建设的年代是同步的,非常值得一看与回顾。</b></h1><p><br></p><p><br></p> <h1><br></h1><h1><b>宁夏石嘴山市五七学校历史博物馆是在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原址上规划建设的一座再现“文革”期间国务院直属口千名机关干部、家属、子女劳动、工作、学习经历的历史博物馆。</b></h1><h1><b>坐落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一站,占地面积8520平方米。</b></h1><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痕迹,保留了历史。见证了那一代人的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保存的过去留下房子建筑、物件、图片、标语文字真实的述说着往日的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使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再次回味历史,也使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了解历史的真实性。</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五七干校打造了一种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大西北一个著名的历史旅游景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h1><br></h1><h1><b>在毛泽东主席大幅画像下摆出小时候记忆中的那个年代一些舞蹈动作留影纪念。</b></h1><h1><b>回味历史,回味我们曾经的豆蔻年华。</b></h1><p><br></p><p><br></p> <h1><br></h1><h1><br></h1><p><b style="font-size: 20px;">在五七干校旧址的剪影。</b></p><p><br></p><p><br></p><p><br></p> <h1><br></h1><h1><b>在五七干校陈列馆里面的剪影。</b></h1><p><br></p><p><br></p><p><br></p> <h1><br></h1><h1><b>五七干校专题片</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李翠华为这个美篇参观五七干校部分拍摄的大武口的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旧址视频 。</b></h1><h1><b>我为这个视频配了一首音乐:(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这是那个年代的经典旋律,也是三线建设岁月的歌曲。</b></h1><p><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风劲吹晴空万里</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晴空万里</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革命航船乘风破浪</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英雄的人民所向无敌</b></h1><p><br></p><h1><b>就是在那个激情岁月,为了建设祖国战略大后方,百万三线人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地为祖国贡献了一生。</b></h1><p><br></p><p><br></p> <h1><br></h1><h1><b>韭菜沟军事文化园位于石嘴山市贺兰山东侧,宁夏平原北部。</b></h1><h1><b>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支援这里三线建设使这片茫茫戈壁荒滩不毛之地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军工基地。</b></h1><h1><b>辖区内有石嘴山、石炭井矿务局;西北煤机一厂、二厂、三厂、宁夏钢铁厂、宁夏电厂、西北轴承厂、905军工厂等一大批大型工业企业。</b></h1><h1><b>为此,重要的工业地位也使其不可避免的成为军事重地,解放军专门在石嘴山西部的贺兰山里驻扎了一个守备师,辖有步兵团、炮兵团。</b></h1><h1><b>如今,和平年代,改革发展,部队已撤走,留下了无数的军事工事、设施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景点和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的神圣之地!</b></h1><h1><b>五一劳动节下午我们来到了这里参观,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魏魏的贺兰山脉。</b></h1><p><br></p><p><br></p> <h1><br></h1><h1><b>与贺兰山脉里曾经的军事设施部队隧道合个影。</b></h1><h1><b>这里的一切向我们展现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历史岁月。</b></h1><p><br></p><p><br></p> <h1><br></h1><h1><b>我们进韭菜沟的视频片段</b></h1><p><br></p><p><br></p> <h1><br></h1><h1><b>千里赴约贺兰山,今天与贺兰山近距离合一个影,从小就刻在脑海里的山,</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与淮南煤矿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发小周传英范正海一起在青山宾馆餐厅共进早餐。</b></h1><p><br></p><h1><b>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的父母都在一个单位煤炭工业部淮南淮南煤矿机械厂工作。我们同住一个职工新村:新建村前后栋工房。同在一间教室同窗共读,从小一起长大,带着红领巾一起上学下课,共同一起度过了孩童岁月。</b></h1><h1><b>1970年他们跟随父母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d告别家乡,千里迢迢来到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来到了贺兰山下戈壁滩,子承父业在西北煤机二厂工作,安家落户。经历参与了艰苦卓绝三线建设。</b></h1><p><br></p><h1><b>他们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热血、汗水献給了大武口的三线工业建设,献给了魏魏的贺兰山。</b></h1><h1><b>2018年4月29日他们从大武口出发千里迢迢回到家乡淮南,在五月二日与分别了四十八年的淮南小学同学一起举行小学班分别四十八年首次大聚会。我们才恢复了联系。别时豆蔻年华,重逢已是花甲之年。</b></h1><p><br></p><h1><b>今天是2019年5月2日,正是我们去年相聚一周年纪念日,我从淮南千里迢迢来到了大武口再次相逢,这是历史的巧合与缘分。</b></h1><h1><b>我们今天早上在这里合影一张照片,作为历史纪念。</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田志刚、陈德矿、范正海、周传英,姚惠玲回家乡参加他们所在的淮南煤矿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班级、2018年5月2日举行的分别四十八年以后的首次大聚会合影照片。近半世纪后的第一次重逢!</b></h1><p><br></p><p><br></p> <h1><br></h1><h1><b>2019年5月2日,西北煤机二厂的周传英在淮南小学同学分别四十八年后首次大聚会一周年纪念日,在我们出行的车里动情诵读,赞美那浓浓的纯真同学情。怀念那四十八年后小学同学重逢的难忘时刻。</b></h1><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同学分别四十八年后回家乡淮南的美篇记录</b><a href="https://www.meipian.cn/1repoits?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同学情】分别四十八年后的重逢——宁夏西北煤机二厂、江西煤矿电机厂的发小们重返故乡安徽淮南相聚</a></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2019年5月2日晚上在大武口的西北煤机二厂小学同学设宴款待我到大武口相聚,同时也是纪念去年同学大聚会一周年。</b></h1><h1><b>田志刚同学特意穿了一件大红运动服来增加喜庆氛围,让我们留下这珍贵合影照片留念。</b></h1><h1><b>我们曾经在2019年5月2日在大西北的大武口相聚!</b></h1><p><br></p><h1><b>下次相见还不知道何年何月,让我们留下这此时此刻的音容笑貌。这是珍贵难得的留影,是人生之美!</b></h1><h1><b>照片左起:周传英、姚惠玲、田志刚、沈晓宇、范正海。</b></h1><p><br></p><p><br></p> <h1><br></h1><h1><b>我们2019年5月2日相聚在大武口的视频。</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2019年5月2日我们相聚大武口的音容笑貌。</b></h1><h1><b>我们的同学情、家乡情经历了半个世纪,就像那美酒,越存越香,越存越浓。</b></h1><h1><b>云在天上飘,酒在杯中流。我们发小情永远在心中,是永恒的。</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1970年12月8日淮南的初中同学老师欢送田志刚同学跟随父母从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宁夏西北三线建设,奔赴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的分别留念照片。</b></h1><h1><b>这是历史的记录。照片上面写的是;机小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欢送田志刚同学分别留念——70年12月8日</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田志刚从这张分别照片开始四十八年以后再次回到家乡安徽淮南与照片里面同学相逢时候诵读的发小散文,感人至深。</b></h1><p><br></p><p><br></p> <h1><br></h1><h1><b>上面照片是西北煤机二厂的周传英同学(照片里面前排右一)陈德矿同学(照片后排左一)在1969年11月与淮南小学部分同学的在安徽淮南市蔡家岗的合影照片。五十年前的老照片了,极为珍贵。</b></h1><p><br></p><h1><b>下面照片是淮南安徽机厂小学校友李爱国保存了半个世纪的当时淮南煤矿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办的油印战报第五期,时间是1970年五月二十一日,里面光荣榜名单就有田志刚、陈德矿、周传英的名字,那年大家都在初中一年级一个班,班级为红三连。曾经同窗的名单,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周传英2018年5月2日在回家乡安徽淮南参加小学同学分别四十八年后大聚会时候的现场发言视频片段。从分别到再聚首,时光穿越了近半世纪。</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陈德矿2018年5月2日回家乡安徽淮南与同学分别四十六年后首次相聚的发言。别时豆蔻年华,重逢已是花甲之年。</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范正海四十八年后回家乡淮南与同学相聚发言</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西北煤机二厂姚慧玲四十八年后回家乡安徽淮南与同学重逢的发言</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次到宁夏,遗憾的是没有见到陈德矿发小,他公务在身在外地,我与他在淮南从淮南煤机厂的幼儿园就在一个班了一直到小学五年级,这个拼图下面的黑白照片就是我们在幼儿园的班级合影照片,后排右一是我本人,右四就是陈德矿,这照片已经超过半世纪了。拼图左上方照片是2018年5月我们分别了四十七年以后在淮南八公山的合影照片。</b></h1><p><b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里补上陈德矿一张近照,我们俩在安徽淮南煤机厂幼儿园和小学都在一个班。</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h1><br></h1><h1><b>这是我小学六年级班级的孔维连班长五月一号日在煤机二厂带我们去看他在二厂早期年轻时候工作的岗位,一个锻锤设备。</b></h1><h1><b>这是他曾经的岁月青春芳华的地方,这个锻锤现在已经停用了。来自淮南的两位王德英等女同学与他一起和锻锤合一个影留念。留几张难得的怀旧照片。</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1971年11月我们同学和老师欢送孔维连跟随父辈从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奔赴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的分别照片。</b></h1><h1><b>照片里面前排右是孔维连,后排左二是我自己,前排中间是时任淮南煤机厂职工子弟学校的班主任钱敏哲老师。珍贵的历史照片。</b></h1><p><br></p><p><br></p> <h1><br></h1><h1><b>2016年国庆节,西北煤机二厂孔维连,董广俊,任秀芝等同学回家乡安徽淮南蔡家岗地区参加原淮南煤矿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1970届小学六一班老同学分别四十五年大聚会的合影照片。</b></h1><p><br></p><p><br></p> <h1><br></h1><h1><b>在聚会现场,淮南电视台今晚800节目组采访了来自大西北贺兰山的西北煤机二厂的孔维连,董广俊同学。</b></h1><h1><b>了解当年他们和父辈们一起在在大西北贺兰山戈壁滩可歌可泣三线建设历史,请他们谈谈回到久别的家乡与同学们相聚的感受。</b></h1><p><br></p><p><br></p> <h1><br></h1><h1><b>让相机给我们留下一个历史镜头,中间的这位美女网名叫翠花,1970年小小孩童年龄就跟随父母从安徽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西北煤机二厂的,在煤机二厂工作退休的。</b></h1><h1><b>她叫李翠华,她编辑了一个介绍西北煤机二厂的美篇,流传大江南北。</b></h1><h1><b>我在美篇网发现了她的美篇;西北煤机二厂的往事。第一次看见了二厂的面貌,我也编辑有一个美篇;原煤炭工业部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绝版影像视频。淮南煤机厂西北煤机二厂本是同根生,血脉相连,我们因编辑了两厂历史美篇而认识。</b></h1><p><br></p><h1><b>她父亲也是当年从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三线建设带全家来到了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我们这次相聚在贺兰山大武口非常有纪念意义。</b></h1><h1><b>她在这次我编辑【千里赴约贺兰山槐花、槐花香绕大武口】美篇时候提供了一些珍贵照片和视频,并对我编辑给予了宝贵的指导。</b></h1><p><br></p><h1><b>右一美女林萍,1970年跟随父母从淮南煤机厂到西北煤机二厂,在二厂退休,过去我们在淮南住一个职工新村,她住淮南煤机厂新建村一栋,都是淮南煤机厂子弟,近半世纪以后能够相聚在西北大武口真是很难得。</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贺兰山脉里面特有的野生酸枣,是她们到山里面亲手摘的,可以泡茶喝的一种保健品,市面上面是买不到的,作为贺兰山特产送给我带回安徽淮南的。</b></h1><p><br></p><h1><br></h1><p><br></p> <h1><br></h1><h1><b>这是与西北煤机二厂的淮南校友邻居秦淮珍师姐在银川火车站的合影,时间是2019年5月6日中午11点半多,离我返程的火车开车不到四十分钟了。</b></h1><h1><b>她也是跟随父母在1970年才淮南煤机厂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来到了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当年住淮南煤机厂新建村二栋。</b></h1><h1><b>去年她与二厂同学一起回安徽淮南,参加她们初中同学分别四十八年同学大聚会我们才有机会几十年后第一次见面。</b></h1><h1><b>在我这次去大西北期间,她在外地,特意赶回银川为我送行,我们今天终于在银川火车站再次见面,虽然见面匆匆,火车快开车了,来不及多叙旧了,照一张合影照片留念,我们曾经在宁夏大地再次相逢。</b></h1><h1><b>她在学校高我三届,到大西北后记得许许多多她与父辈们建设二厂初期的峥嵘岁月历史,很怀念那个曾经岁月。美篇里面的贺兰花照片就是她给我的。</b></h1><h1><b>我虽然是写了我父亲与二厂的三线情。实际也是从一个侧面角度反映了她们这些父辈和他们这一批淮南去西北三线建设的老一代煤机三线人艰苦奋斗的历史。 </b></h1><p><br></p><p><br></p> <h1><br></h1><h1><br></h1><p><b style="font-size: 20px;">大武口的剪影,风景秀丽。</b></p><p><br></p><p><b></b></p><p><br></p> <h1><br></h1><h1><b>这是大武口的人民公园和青山公园图片,美不胜收。</b></h1><p><br></p><p><br></p> <h1><br></h1><h1><b>五月的大武口,到处飘荡着沁人心扉槐花香。</b></h1><h1><b>大武口的大街小巷栽的都是槐花树,那树稍枝头开满了串串红色,白色的槐花。</b></h1><h1><b>形成了一道道绚丽独特的风景线,让我们外地来的仰首赞叹,流连忘返,记忆深刻。</b></h1><p><br></p><p><br></p> <h1><br></h1><h1><b>看着这一张张槐花香绕大武口的照片。</b></h1><h1><br></h1><h1><b>有谁能够想到五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b></h1><p><br></p><p><br></p><p><br></p> <h1><br></h1><h1><b>这是1971年从安徽淮南跟随父母支援宁夏三线建设到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的田志刚同学2018年5月2日回到家乡淮南与分别了四十八年的小学同学相聚时的发言,说到了当年大武口的戈壁荒滩情景。</b></h1><p><br></p><p><br></p> <h1><br></h1><h1><b>清晨,我在大武口青山宾馆对面的绿化地散步,欣赏美景与仙人掌雕塑合影。</b></h1><p><br></p><p><br></p> <h1><br></h1><h1><b>清晨,我漫步在大武口青山宾馆附近的马路上,欣赏着美丽干净大武口街景,眺望着远处发电厂高高烟囱,耳闻鼻吸着鸟语花香,感慨万千。</b></h1><p><br></p><h1><b>想起了昨天88岁的原西北煤机总厂厂长董继瑞老人家的话,要我拍一点大武口城市照片回家乡淮南。</b></h1><h1><b>其实就是他们当年响应党的召唤,没有辜负历史使命,在当年国家开展建设三线的战略部署,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岁月。</b></h1><h1><b>经过像董厂长等老一辈和当年全国各地支宁的几代三线人与宁夏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卓越奉献。茫茫戈壁荒滩已经成为工业重镇和美丽的花园城市。</b></h1><h1><b>魏巍贺兰山脉环绕着各类工业基地,成为国家的战略后方。</b></h1><h1><b>那串串沁人心扉的槐花此时此刻在我眼里好似几代三线建设者的芳华。</b></h1><h1><b>我激动的心情告诉了我淮南的同学们,让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想。</b></h1><p><br></p><p><br></p> <h1><b><br></b></h1><h1><b><br></b></h1><h1><b>西北煤机二厂我的发小周传英同学在同学群写的言语确实就是我在大武口的心情和感受。</b></h1><h3><b><br></b></h3><h3><b><br></b></h3> <h1><br></h1><h1><b>我漫步在槐花飘香的大武口街头,回想起2016年西北煤机二厂孔维连`董广俊等小学同学分别四十六年后回家乡淮南与同学们相聚的场景。</b></h1><p><br></p><h1><b>当年,他们跟随父辈去大西北时候才十三岁,同学们到淮南蔡家岗火车站送行,小手握在一起,依依不舍,目送他们随列车远去,从此远隔千山万水,失去了联系。</b></h1><h1><b>近年,淮南同学通过各种途径终于联系上了他们,他们怀着对家乡同学的思念,再次返回淮南。淮南同学带上红领巾热烈隆重的欢迎来自边疆三线大武口西北二厂的同学们,一起同行少先队礼,聆听少先队歌,共叙同学情。</b></h1><p><br></p><h1><b>这里黏贴上同学相聚视频的一部分,这段视频经常感动着同学们,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了。</b></h1><h1><b>再次向建设三线为祖国边疆贡献了最美好年华的同学们致敬。</b></h1><p><br></p><p><br></p> <h1><br></h1><h1><b>2016年三线同学与家乡同学相聚时候第一杯美酒献给当年建设三线的父辈们,缅怀他们为国家做出的无私的贡献。</b></h1><p><br></p><p><br></p> <h1><br></h1><h1><br></h1><p><b>五月大武口蓝天白云下的槐花。</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h1><br></h1><h1><b>这些沁人心扉的串 串槐花,是我在大武口附近游玩期间让西北煤机二厂的李翠华帮我在他们大部分二厂职工住的沐春园花园小区附拍的。</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一个槐花盛开的世界。大武口人们这些槐花保护的很好,在大武口几天,没有看见有摘槐花的现象。</b></h1><h1><b>大武口大街小巷旁边种的都是槐树。五月的大武口我想是最美丽的时候。</b></h1><p><br></p><h1><b>虽然美篇篇幅有限,我还是要多占一点篇幅来贴上这些槐花美景,让大家一起欣赏着五月大武口的美丽。</b></h1><p><br></p><p><br></p> <h1><br></h1><h1><b>走在这串串槐花下面,扑鼻而来的花香令人心醉。</b></h1><h1><b>生平第一次看见一个城市笼罩在槐花世界。</b></h1><h1><b>我当时就想回去编辑美篇时一定浓墨重彩的描述赞美这槐花世界,槐花香绕大武口。</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大武口恒大桥附近的景色 沙枣花、槐花,马兰花开在一起 一幅五彩缤纷的诗情画意。</b></h1><p><br></p><h1><b>大武口的绿化花园式的城市远远超出我来大武口之前的想象,原来我认为一个建在戈壁滩上面的城市可能是灰蒙蒙的,有沙尘天气。</b></h1><p><br></p><h1><b>半世纪大武口天翻地覆的改变见证了当年可歌可泣的三线建设的成就,见证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光荣正确。</b></h1><p><br></p><h1><b>没有当年的三线建设,就不可能有现在工业重镇美丽的大武口,可能仍旧是茫茫的戈壁荒滩不毛之地。</b></h1><p><br></p><p><br></p><p><br></p> <h1><br></h1><h1><b>五月大武口的清真寺,蓝天白云下,槐树环绕串串白花吐芳香,别有一番景色。</b></h1><h1><b>(此组照片由西北煤机二厂李翠华专门为我这美篇介绍大武口拍摄提供)</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在大武口的随拍,二厂职工住的沐春园,恒大绿洲、矿山救护中心,医院、老年大学、街头休闲场地,红色槐花、一排有特别风景线的树。</b></h1><h1><b>最后一张一排树上面裹着的黄色胶带照片很有特色。我在其他城市城市没有见到过,这是大武口除了主干道之外,其他生活小区附近道路两边树干上面裹的沾蚊子苍蝇小虫的专用胶带,简易有效。这是大武口灭蚊除虫一种方法。远远看去也是一道风景线。感觉到一个城市的对文明卫生的用心。</b></h1><p><br></p><h1><b>说实话,大武口的整洁美丽文明程度让我很感慨的,它是一个移民城市,许多都是当年三线建设从安徽淮南、东北鹤岗、抚顺、河北张家口迁移来的,在戈壁荒滩上面建设的这样一座花园城市。</b></h1><h1><b>这里还仅是老区,大武口新区我没有去,只是来的晚上路过,灯火辉煌,还路过一所大学。我想大武口新区肯定也是很美丽的。</b></h1><p><br></p><p><br></p> <h1><br></h1><h1><b>五月三日大武口老区街景视频</b></h1><p><br></p><p><br></p> <h1><br></h1><h1><b>这是大西北特有的一种沙枣树和沙枣花 ,我在大武口森林公园里面西北同学提醒我拍的,我第一次见到这树种和花,只是好奇欣赏吧了。</b></h1><p><br></p><h1><b>但是大西北同学对沙枣树与花有特别的感触,这树与花伴随了他们几十年岁月。</b></h1><h1><b>下面粘贴一段西北煤机二厂周传英发到淮南同学群里的对沙枣树的情怀:</b></h1><p><br></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眼下又是沙枣花开的季节,每当闻到沙枣花香,就会想起几十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我跟随家人背井离乡来到塞外的一座小城……石嘴山。</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踏上这块土地时,异乡的景色映入眼帘,使我眼花燎乱,在不经意中闻到了一种家乡没有的味道,那就是沙枣花开的味道。</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她那种特有的香味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每当这时节沙枣花开,我就会到沙枣树旁,去闻她的芳香。</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几十年过去了,这里已成为了我的故乡,我也深深爱上了她。</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时光荏苒,我也已人到中年,如今的大美石嘴山更让人留恋。</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虽然已不是当初的少年,但沙枣花香却依然那么香甜。</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亲爱的同窗们,早安!</b></h1><p><br></p><p><br></p><p><br></p><p><br></p> <h1><br></h1><h1><b>五月一日下午我们游览了大武口附近的北武当庙。</b></h1><h1><b>北武当庙坐落于巍巍贺兰东麓武当山,距石嘴山市政府所在地大武口区市中心五公里森林公园内,占地一万两千平方米,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古寺院。</b></h1><p><br></p><p><br></p> <h1><br></h1><h1><b>五月二日,我们淮南同学在西北煤机二厂孔维连,周传英,范正海同学陪同下游览了大武口附近著名的镇北堡影视城。</b></h1><p><br></p><p><br></p> <h1><br></h1><h1><br></h1><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影视城里面电影红高粱拍摄基地留影。</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p><br></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镇北堡影视城的视频片段</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1><br></h1><h1><b>游览大武口的奇石山。</b></h1><p><br></p><p><br></p> <h1><br></h1><h1><b>我们在奇石山剪影。</b></h1><p><br></p><p><br></p> <h1><br></h1><h1><b>我们在奇石山的视频</b></h1><p><br></p><p><br></p> <h1></h1><h1><b>五月二日中午游览完影视城以后 ,孔维连同学带我们来到了著名的西北沙湖旅游区游览。</b></h1><h1><b>宁夏沙湖旅游区距银川市西北56公里平罗县境内的西大滩。沙湖南面是一片面积3万亩的沙漠,它和这万亩湖水似乎是天造地设的伴侣,相互偎依,相映成趣,湖水碧波荡漾,沙海金浪起伏。</b></h1><h1><b>现在已成为祖国西北地区颇负盛名的旅游热点,因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而被选为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b></h1> <h1><br></h1><h1><br></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沙湖剪影</b></p><p><br></p><p><br></p><p><br></p>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湖游览。</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h1><br></h1><h1><b>在沙湖游轮上面的自拍照片。</b></h1><p><br></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天下黄河第一楼:宁夏吴忠黄河楼。</b></p><h1><b>黄河楼在宁夏吴忠市黄河西岸青铜峡市区内。</b></h1><h1><b>它的总高度为95米5高,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是一个仿明清的仿古建筑,</b></h1><h1><b>今天,2019年5月3日我们一行来到这里,第一次目睹到了天下黄河第一楼的风采,它浓缩了黄河文化的精华。</b></h1><p><br></p><p><br></p><p><br></p>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在黄河楼视频</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h1><br></h1><h1><b>一百零八塔是中国现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位于银川市南60公里的青铜峡水库西岸崖壁下。</b></h1><h1><b>塔群坐西面东,依山临水,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题记的帛书和佛祯,可能建于西夏时期是喇嘛式实心塔群。佛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计一百零八座,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b></h1><h1><b>五月三日,孔维连同学带我们大家到这里参观游览</b></h1><p><br></p><p><br></p>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百零八塔剪影</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h1><br></h1><h1><b>我们在一百零八塔视频</b></h1><p><br></p><p><br></p> <h1><br></h1><h1><b>宁夏名吃吴忠市羊杂碎</b></h1><p><br></p><p><br></p> <h1><br></h1><h1><b>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委市府立项打造的新兴军事文化主题园区,位于银川滨河新区东部旅游线,是中国银川接待国内外宾客的第一扇窗口。我们五月三日来到这里参观游玩,</b></h1><p><br></p><p><br></p> <h1><br></h1><h1><b>我们登上银川号导弹驱逐舰参观。</b></h1><h1><b>“银川舰”是北海舰队107号导弹驱逐舰,1972年6月下水,1976年7月正式列编服役,1986年8月1日被海军命名为“银川舰”。</b></h1><h1><b>2012年夏圆满完成历史使命,退出现役,移交银川市国防教育基地。停在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b></h1><p><br></p><p><br></p><p>。</p> <h1><br></h1><h1><b>五月四日,我们跟随孔维连同学来到银川市附近的水洞沟参观游览。</b></h1><h1><b>水洞沟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距银川市19公里,位于灵武市临河乡水洞沟一处面南的崖壁上。</b></h1><p><br></p><h1><b>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迄今已有5万多年的历史。</b></h1><h1><b>在这里发现了野驴、犀牛、鬣狗、羚羊、转角羊、牛、猪等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1.1万多件。一个用鸵鸟蛋皮穿孔制作的装饰品和一具原始牛头化石再次证明,这里的准确时代应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期。</b></h1><p><br></p><p><br></p><p><br></p>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洞沟剪影</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洞沟视频</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h1><br></h1><h1><b>这是我们离开大武口前夜与西北同学在石嘴山市火车站的留影。</b></h1><h1><b>上面是我们分批离开银川时在银川火车站的留影。</b></h1><p><br></p><p><br></p> <h1><br></h1><h1><b>在从宁夏返程璐经徐州时候,被徐州的淮南小学发小盛情邀请临时在徐州下了车,与徐州发小再次相聚并游览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碑等徐州风景区。</b></h1><h1><b>徐州发小们也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父母从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徐州煤矿机械厂到徐州安家落户的,童年我们一起住淮南煤机厂的新建村,一起在煤机厂小学同窗共读。</b></h1><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h1><br></h1><h1><br></h1><h1><b>这是一篇出自西北煤机二厂的介绍二厂筹备建设发展的历史资料。</b></h1><p><br></p><h1><b>里面介绍了在上世纪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期西北煤机二厂创业期间职工生活物质极为短缺,生活艰苦困难,在开展开荒种粮种菜,自力更生解决吃饭问题。</b></h1><h1><br></h1><p><b style="font-size: 20px;">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b></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西北煤矿机械二厂的建设在当时的煤炭部贺兰山煤炭公司领导下,依据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厂址选定在平罗县崇岗乡九泉村附近的贺兰山脚下一片荒凉的地段。</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由于当时建设的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原则,因此在建设初期生活设施大量滞后,加之当地属于高寒地区,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少于蒸发量。终日风沙不断,环境恶劣。</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虽然职工逐步调入,生产已经纳入煤炭部生产计划。但在生活上当地物资短缺,尤其是各种副食品供应紧张。一些凭票供应的副食品要步行十几公里去购买。</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职工就医,子女就学均无着落。不仅环境艰苦,而且一部分安徽农村过来的职工家属其子女的基本口粮没有来源,当时的领导和职工思想压力极大。</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为了稳定职工情绪,使生产建设能够正常进行,只有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以大庆为榜样,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粮、种菜、生产副食品(豆制品)。同时组织部分家属进厂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b></h1><p><br></p><h1><b>西北煤机二厂的淮南籍职工在大西北生活遇到了困难,牵动了多少淮南亲人们的心。</b></h1><p><br></p><h1><b>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二厂职工在淮南的亲人亲戚也是节衣缩食,千方百计组织大量米面粮油副食品支援西北二厂的亲人们。我爸爸当时也在西北二厂工作,也是生活艰苦 ,牵动着我和妈妈的心。</b></h1><p><br></p><h1><b>当年负责承建西北二厂的煤炭工业部淮南煤矿机械厂有定期向西北煤机二厂发出材料物资专列。</b></h1><h1><b>在发车时候,总是要挂上几节有顶棚密封的车厢装米面粮油副食品。</b></h1><p><br></p><h1><b>我那时候记的很清楚,下午厂里的火车要向大西北出发了,中午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就鸣响汽笛声。</b></h1><h1><b>大家听到汽笛声响了,纷纷肩扛手拉着装有米面粮油副食品的大包小包从四面八方来到厂门口,进厂涌向厂北门的那条铁路专用线停着的物资列车旁边。</b></h1><p><br></p><h1><b>我和妈妈也经常加入了这样的人群,在火车车厢门口排队等待把给爸爸的副食品装车。麻袋上面写着爸爸的名字。装车师傅还问里面装的是什么,如果是大白菜、萝卜、食用油就装上层。如果是米面、咸肉,咸鱼、花生米,黄豆就压在下面。</b></h1><h1><b>每家的东西都在麻袋上面写上在西北二厂亲人的名字。</b></h1><p><br></p><h1><b>下午运输钢材设备的物资列车带着淮南亲人的粮油米面咸肉蔬菜从淮南煤矿机械厂铁路专用线驶出,车轮滚滚奔向大西北。</b></h1><p><br></p><h1><b>列车承载着淮南亲人的关心牵挂,途经北京绕到内蒙乌特浩特、大同、再到宁夏银川,几天几夜千里迢迢驶向石嘴山市大武口西北煤机二厂的铁路专用线,驶进了西北煤机二厂。</b></h1><h1><b>给大西北三线人送去淮南家乡的血脉之情。给在贺兰山下戈壁荒滩上艰苦创业的亲人们送去淮南后方的温暖。淮南煤机、西北二厂亲如手足。</b></h1><p><br></p><h1><b>那是一个全社会为了祖国发展而艰苦奋斗的岁月,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英雄的时代。</b></h1><p><br></p><h1><b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五一晚上与西北煤机厂董继瑞老厂长还提起这个淮南亲人支援二厂亲人米面粮油副食品的事情,</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他老人家告诉我这个情况在二厂建设初期延续了两三年时间,后来二厂组织大家开荒种粮种菜,职工家属自力更生解决了生活困难以后,列车以后就不再挂食品车厢了。</b></h1><h1><b>淮南煤机厂与西北煤机二厂曾经有过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历史。</b></h1><p><br></p><p><br></p><p><br></p><p><br></p> <h1><br></h1><h1><b>在我孩童的时代刚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记得有一首小朋友歌谣,依稀记得这几句,北大荒黑土地,插根筷子也发芽。</b></h1><h1><b>那时候正是祖国开发北大荒建设边疆的岁月,轰轰烈烈的在宣传支援开发北大荒。</b></h1><h1><b>那时候北大荒人是一个最光荣的称呼,现在在我眼里面大西北戈壁荒滩上历经艰辛建设三线工业三线人与北大荒人齐名。只是大西北工业国防建设在当时形势下为了保密没有过多提及。</b></h1><h1><b>现在回想起来,在国家建设北大荒开发大粮仓时期,大西北同样有好几十万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人和宁夏人民一起在西域建设大西北工业,建设祖国战略大后方。</b></h1><p><br></p><h1><b>我们的父辈就是在风沙蒙蒙的戈壁滩魏魏的贺兰山下建厂修路盖房种树。一个是北大荒农业,一个是大西北工业,都是峥嵘岁月稠。</b></h1><p><br></p><h1><b>一些三线人的后代和三线同学朋友说我这个美篇有着浓烈的三线建设历史背景,穿越了半个世纪。</b></h1><h1><b>披露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淮南支援大西北边疆三线建设历史希望能够多提提当年他们的父辈们艰苦创业为国奉献的三线建设成就,不要忘记他们那一辈人对国家的奉献,不要忘记那个曾经的岁月。</b></h1><h1><b>一个美篇笨拙的文字岂能写好写准那可歌可泣的岁月。</b></h1><h1><b>但是我知道三线建设反映了</b></h1><h1><b>一种真正的国家精神;</b></h1><h1><b>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b></h1><h1><b>是一个伟大年代的历史奉献;</b></h1><h1><b>是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b></h1><h1><b>那是一段万众一心艰苦卓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火红岁月。</b></h1><h1><b>没有那个毛泽东时代的艰苦卓越可歌可泣的奋斗,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打下基础,就没有现在国家的发展。大西北现在的工业基地与美丽的城市都是那个年代通过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b></h1><p><br></p><h1><b>网上有三线建设者这样总结三线建设的:</b></h1><p><b style="font-size: 20px;">“三线”,它既是一段历史的地名,</b></p><p><b style="font-size: 20px;">也是一种民族精神,</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段共和国不该忘却的记忆,</b></p><p><b style="font-size: 20px;">更是几代人的青春汗水、热血挥洒过的地方!</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永远不能忘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个历史名词叫做“三线建设”;</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民族精神叫做“无私奉献”;</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段共和国的记忆叫做“备战备荒”;</b></p><p><b style="font-size: 20px;">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祖国需要的时候!”</b></p><h1> </h1><h1><b>我上次看见网上一篇总结三线建设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献有这样一句话,感到深有感触,</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没有抗美援朝胜利和开展三线工业与国防建设,建设完成国家战略大后方而形成了国家威慑力,我们国家很难有以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b></h1><p><br></p><h1><b>我这次去大武口看见,第一代三线人许多已经长眠在贺兰山旁,第二代三线人大部分已经退休,现在是第三代三线人与宁夏人民一起在建设美丽的宁夏。</b></h1><p><br></p><h1><b>我想通过这个美篇告诉大家不能忘记三线人为国家作出的卓越奉献。</b></h1><p><br></p><h1><b>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b></h1><p><br></p> <h1><br></h1><h1><b>美篇最后还是用这张贺兰山花为结尾图片,它凝结了美篇想要表达的一种心情,一种情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里赴约贺兰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槐花香绕大武口。</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