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p class="ql-block">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1),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p><p class="ql-block">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p><p class="ql-block">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p class="ql-block">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p><p class="ql-block">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3),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p><p class="ql-block">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4),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5),未之有也。</p><p class="ql-block">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p> 解读 <p class="ql-block"> 当梁惠王执着于自己尽心尽力,为什么百姓人口却与邻国没什么区别,孟子却以战争为喻,指出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而在这里,就告诉我们儒家思想修身第一步就是不要自欺欺人,要分清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自己付出的。例如给孩子好的生活条件,就是一个好父母了吗?不过只是尽到了应尽的责任罢了。因此,做事情要做到位,第一不要总是讲已经尽心尽力,而是要全力以赴,做的时候甚至连全力以赴都不要说;其二不要跟别人比,自己尽到本身应尽的责任就可以了,自己把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不要关注他人。修人修心修事修的就是承载力。</p><p class="ql-block"> 接着孟子又用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王道与霸道的区别。王道,就是仁义之道,即“不争”,不给自己定一个要做到什么程度的标准,自然而然地去做事情,不瞎折腾,把自己做到位就行了。不天天攻击别人、否定自己,不骗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看到自己本来的样子。如果是一个水杯,就承认“杯子上有的缺口”,不需要到处外求去补,做好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可以。</p> 原文 <p class="ql-block">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p><p class="ql-block">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1),有以异乎?”</p><p class="ql-block"> 曰:“无以异也。”</p><p class="ql-block">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p><p class="ql-block"> 曰:“无以异也。”</p><p class="ql-block">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2)?仲尼曰:‘始作俑者(3),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p> 解读 <p class="ql-block"> “以刃与政”:有的人,内心没有别人,只想着自己的好处,逐利而行,很喜欢用道德绑架他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他人,这无异于杀人诛心,与实际的伤人行为没什么区别。软刀子、硬刀子都会给人带来伤害,伤人的方式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始作俑者”,孔子、孟子都认为无论是以前的活人祭祀、还是当时的陶俑祭祀,都是一种执着甚至孟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喜欢任何美好的事物,但不能迷恋它,也不能被它限制。因为你执着于什么,终会被它所牵挂,我们要内心富足,不执着于外在。</p> 个人感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无论是梁惠王的困惑,还是当时统治者流传的祭祀活动,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在向外抓取,想要通过与他人的对比、通过祭祀这种外在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达到内心真正的富足。但实际上,这样做不过是一种把责任抛给他人的表现,内心的平和安定只跟自己有关,与他人没有任何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有缺口的杯子,为了自己生命的完整,大部分人都想要通过外在去抓取,想要通过别人的认可、责任的甩锅等去把这个缺口给填上,但实际上又做不到,内耗就由此开始了,就会让自己很累。因为在做整个过程中,你自己就否定了自己现有的存在,别人又怎么可能看到你呢?因此,是什么就是什么,有缺口那又怎样呢?能装多少水就装多少水,甚至,缺口大到装不了水,那我可以种花啊,谁规定一定要装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庸》讲一个“诚”,《孟子》告诉我们“王道”,修人先修心,我们要真诚地认识自己,不自欺欺人,做人做事要到位,做好自己本来的样子就行了。当我们走在王道上,走在合适的路上,那么一定都将会越来越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另外,特别特别感恩曾老师的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我一直在犹豫纠结,是否要做这个分享,因为圣贤文化在我心里一直都是神圣的存在,里面蕴含了太多,无法一以道之,甚至个人的解读会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与认知,有可能会曲解其意,进而影响他人。但考虑了很久,在一老师的推动下,还是做了这个事情,于我自己而言,就相当于又复习了一遍,是当下自己的一种成长,虽然尽力还原曾老师的讲解,但个人能力有限,可能会略显幼稚,不过当下最好的水平了。诸君就简单看看,有帮助了最好,没有也可以。仅供参考娱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有兴趣的话,期待线下的聆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