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举博物馆,由江南贡院扩建而成,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科举文化中心和科举文物收藏中心,也是中国唯一的地下式博物馆。今天我们游学的地点就是中国科举博物馆了!</p><p class="ql-block"> 一进“龙门”,便能看见一片又大又平的水面,盛水的池子呈黑色,这就是墨池。墨池的面积为1300平方米,代表中国科举持续了1300年(605年,隋代大业元年—1905年9月2日,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八月初四日),墨池里装满了清水,在微风轻拂下泛起阵阵涟漪,让我不禁畅想,要是能在这里挥笔泼墨该多好。中国讲究“仁义礼智信”,而水代表智慧,水是流动的,代表文思泉涌,源远流长。往旁边看去,有三个牌坊,分别是解元、会元和状元,寓意着连中三元。</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顺着坡道层层往下,坡道长130米,象征着科举制度1300年的悠久历史。坡道左手边是浩瀚的瓦片墙,层层瓦片有如鱼鳞,有“鱼龙变化”、“鱼跃龙门”之意。坡道右手边是竹简墙,在纸张出现以前,竹简是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将数以万计的竹简注入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当中,象征古代科举世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p><p class="ql-block"> 进入展馆,我们正好赶上一部介绍科举考试的电影,影片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意义,以及对中外考试制度的影响。观影结束后,何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大学》里的精髓“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并介绍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教我们用这个方法背诵。在正对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座“科第世家”牌坊,该牌坊是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之物。通过这个牌坊,何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明朝选拔状元的惯例——以颜值定状元,即状元不仅需要学习好还要颜值高,而榜眼只要学习好,颜值可能逊色些。比如吴伯宗当年并不是第一名,因为第一名郭聪颜值欠佳而被调整为榜眼。</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跟随老师了解科举制度的沿革。科举制度的渊源追溯到前秦,西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选才的功能,但是都存在弊端。中国科举制度创立的初衷是选拔人才,为国举贤,科举制度使官僚体质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年间以“分科举人”取代“九品中正制”,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即狭义的科举。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奠基期,唐高祖武德五年,沿用隋制,以科举选士,此后的唐代统治者通过不断改革加以完善,使科举的制度化得到明显加强。自宋太祖赵匡胤起,科举制度的建设明显加强,禁止公荐,设立特奏名进士,殿试制度化,全面实施糊名法、眷录法等,使答卷优劣成为考生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被欧阳修成为“至公之制”。此后,历朝均沿用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中产生了贺知章、王维、颜真卿、郭子仪、王昌龄、林则徐、司马光等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 在展馆中,我还见识到科举考试中的考卷,只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像印刷的一样,让我不仅感叹,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肯定是十年寒窗,经过千锤百炼才得到的。我要向他们学习,不仅要博览群书,还要做到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