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句能顶一万句

又一村

<h1></h1><h3><br></h3><h3>【又一村】读书札记</h3><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哪一句能顶一万句</font></b><h5><b><font color="#9b9b9b"> 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后感</font></b></h5><div><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 <div><br></div> “一句顶一万句”曾经在某个时段红遍全国,那是因为说话的人是绝对权威,他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没人敢说一个“不”字。当看到了刘震云写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时,初以为是写那个时段的故事,看后才明白,和那个时段一点关系都没有。<div><br></div> <div><br></div> 小说名《一句顶一万句》夺人眼球,有点标题党的感觉。我也是被书名吸引去读这本书的,看了几天,想找到这顶一万句的到底是句什么话?前前后后反反复复也没找到。又看了网络上许多朋友写的书评,也都是在为找这句话费尽心思。有的理解成:找一个人说得上话的人;有的理解成:找一个能宣泄情绪的对象;有的理解成:找自己的内心想要的生活;有的理解成:这世界本身是孤寂的,人始终在一个寻找的过程之中。这是每个读者见仁见智,但始终没说出那句“能顶一万句”的究竟是什么话。于是我自己就努力去寻找。<div><br></div> <br> 刘震云自己在解读这本书时讲到“《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在人群中想说一句话,但把这句话说出去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并不是说这句话我说不出来,而是我找不到听得懂我这句话的人,如果能找到他,哪怕飞越千山万水,我也一定要找到他,这是《一句顶一万句》。”他像绕口令似的多次说到“这句话”几个字,但像猜谜语似的,始终没讲出这句到底是什么话。<div><br></div> <div><br></div> 吴摩西带着养女寻找妻子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为了寻找那份已经失去的联系,不惜走出延津,踏上了一段漫长的旅程。50年后,作为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踏上了返回延津的道路。两代人的命运,因为寻找一句话而紧密相连,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核心。<div><br></div> <br><br><div> 书中刘震云巧妙地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每一个人物都因为能否对上话,能否交上心而紧密相连。他们的故事,从一个小小的豆腐铺开始,穿越了河南、山西、河北的大地,跨越了几代人的岁月。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以及无数身边人,无一不是笼罩在无法排遣的憋屈与寂寞中。为寻个说得上话的人,他们奔走一生,却是徒劳。孤独感,就像冬日刺骨的寒风,渗人骨髓,浸人心脾。为何找个说得上话的人如此之难?难道真的找不到吗?<br> 难怪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感叹:“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br></div><div><br></div> <br> 其实不管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都是找到过能说话的人的。因父子关系闹僵,离家出走走投无路的杨百顺,患难之中交上了剃头匠老裴,想学剃头,却被老裴搪塞过去,从此便与老裴说不上话了。随后,他跟着老曾学杀猪,师徒关系相处很好,因不满师娘克扣,随意抖落了两句,传到老曾那里,本和和气气的师徒二人分道扬镳。而后,他入赘吴家,与隔壁老高能聊上两句,不想老高却拐跑了妻子。唯一说得上话的养女,也被人贩子拐走。绝望如魔鬼般啃噬着杨百顺的心。离家这些年,他东奔西走,却无一朋友,也无容身之地,真可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div><br></div> <br> 牛爱国又何尝不是?他自觉有三五朋友,可关键时刻,一个交心的都没有。和他最要好的,莫过于冯文修。两人是小学同学,无话不说,天天恨不得穿同一条裤子。谁曾想,人到中年,两人竟因十斤猪肉而老死不相往来。起因不过是两句酒话,话撵话,话传话,一句话拐了几道弯,最终面目全非。双双撕破脸面,也寒透了心,再无来往。正是牛爱国愁苦悲愤之际。妻子与情人的“好事”东窗事发,纵使他百般讨好,还是留不住妻子。<div><br></div> <br> 这世界看着挺大,真正能聊得来的没几个。大多数人哪怕身边人来人往,都未必能找着一个说得上话的人。好不容易遇见了一个,也很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终究渐行渐远,不复从前。其实没有永远说得着,也没有永远说不着。人和环境总是在动态变化当中,或许,平常心面对,不失为一条出路。<br> 于是我想这“说得上”话,不是一事一时,而是要长长久久,这就注定是一个孤寂的人了。<div><br></div> <br> 而且这说得上话是要看对象的,你感觉说得上,别人还不愿理你呢。<br> 牛爱国两口子没话说。他心里明白,不是两人不爱说话,而是没话可说,两人的心隔得远远的。很多婚姻中的两个人都是谈不来,非要一个降伏另一个,生活中可以交流的不多,说一句话都嫌太多,他曾亲眼看见妻子与情人有说有笑,原来爱不爱说话,看跟谁在一起。为了让妻子回心转意,他变着法儿地讨好妻子,没话说就找话说,还专挑好话说。可妻子听来却恶心至极。 <div><br></div> 那就需要有个可以交流的人,当然这个交流不一定是感情交流,而是情绪的宣泄。遇到合适的宣泄对象,感觉有说不完的话,一万句都不够。后来牛爱国遇上个贴心人。两人如干柴烈火般腻在一起,不为别的,只为说得上话。能说不能说的,都能说给对方听;高兴的不高兴的,都能说得高兴。<div><br> 此番真相,刘震云早已洞悉:“两人说不来,就无所谓坏话或是好话。如果坏话说不来,好话也不一定说得来。两人的心离得远,对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是句好话,她听起来不一定觉得是好话。”</div> <br> 总结归纳:“一句说得上的话,顶过一万句废话”。不过我感觉这本身就是句废话。<br>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无论如何我觉得《一句顶一万句》不是一个好书名。<br><br><br>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