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第十六讲:‍《立身有“道”》—张家驹

太湖蓼莪草堂

<p class="ql-block">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孔子在《孝经》中对孝终的阐释。立身行道这四个字,包括了一个人做人的志向修为和一生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从根本意义上说,立身行道之“道”,指的就是整个中华孝道这个做人之大道,包括从家庭的孝亲敬老开始,到踏上社会报效国家,最终把自身修炼成一个品行高尚之人的全部内容。孔子提出立身行道的理念,立身本身亦有“道”,立身即“做好自己”,是有“道”可循的。 </p> <p class="ql-block">  其一、立身之“道”,修身为本。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庸》)老祖宗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合乎道,亦即要遵循做人的道德规范。立身行道的“立身”,就是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合乎道的人。儒家提出“修齐治平”的理念,其内在逻辑是修好自身,才能谈得上齐家,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大学》开导人们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告诉人们,孝不仅是人人应尽到对父母祖先、对社会国家的一种道德义务和责任,更是一种自我道德完善、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立身首先是强调立志,确立人生目标,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见之于行动,就是“行道”的人生历程。《增广贤文》有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做人有所欲求是正常的,但人之所得,一如财富、权力、名声等等,都应取之有“道”,即符合“道”的准则和规范。《中庸》有言:“义者,宜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内含有正当、正理、公平、公正等意义。道和义,两者都是做人应循的准则。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不善之事不可为。做人离开了道和义这个准绳,轻则一事无成,重则身败名裂。中央纪委王岐山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缺德了。”立身强调个人在品德、才能等方面的自我成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遵循道德规范和正义原则行事,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积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其二、立身有“道”,修心为要。古人有言:“天下之大本根人心而已矣。”现实社会老人摔倒在地敢不敢扶?人们提出了“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问题。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家训是:“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里讲的“心地”,实是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所在。清扫心地,就是涤除内心的污垢。有些落马的干部,其初心也许并不坏,贪了第一笔不义之财之后,心地渐渐变暗、趋黑,从量变到质变,如老百姓所说的“良心被狗吃了”,最终跌入万丈深渊。民间流传有一首《扫心地歌》唱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修身重养心,养心重养德。 “天命无常,修德为要。”(《周书》),做人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从伦理关系上说,就是道德良心。人生立世,欲要做成几件事,先要修德,老百姓说凭良心做事。做人德为先,人品是底子。一个人若是品德不好,人们不仅不会信任他,而且也不愿与他交往,则什么事也难做成,即使做成了几件事,“德不配位”迟早会掉将下来。因此,立身修心,养德又居首位。</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立身循“道”,贵在自律。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孔子就是一个在道德和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闻过则喜,知过必改的人。他的学生曾子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省,即反省、检查。曾子说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现今可理解为从多方面多次反省自己。古圣先贤在正己、克己、律己方面总结有不少名言警句。诸如“慎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等等。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每天就寝前都会反省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要是“自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倘若不相称,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自律自省,贵在自觉。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便是自我批评的作风。伟人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满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人贵有自知之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朝过夕改,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现今反腐倡廉,健全制度建设、加强外部监督和惩治力度是解决“不敢腐”的问题,自律自觉才是“不想腐”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当今时代的立身有“道”,特别要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坚定信仰,自觉改造思想,勇于自我革命。革命,要改造客观世界,必得改造主观世界,也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方能有效地改造主观世界。伟人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他向《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坦诚自己的经历说:“我这个人从前就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才接受的。我在书本上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初步地改造了自己的思想,但是主要的还是在长期阶级斗争中改造过来的。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才能再有一些进步。”当今社会飞速前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旧思想的冲撞和主客观的矛盾始终存在。广义的“改造思想”包括适应新情况,学习新东西,更新旧观念,转变思维方法,构建好心态等。退休老人该怎样修身循“道”?牢记已故周总理的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往大里说,跟上时代,不致落伍;往小里说,明白事理,和睦家庭,不亦乐乎 !</p> 谢谢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