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驾游(7)🚙 ·辽宁省博物馆

JACK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28日我们驱车来到了沈阳市浑南区中心广场东北侧,探访了这座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的辽宁省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始建于1949年7月7日,最初名为“东北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与发展,如今的辽宁省博物馆不仅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博物馆,还荣获了2014年度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走进这座占地8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13平方米的宏伟建筑,仿佛要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那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设立了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最初的馆舍位于沈阳市中心和平区十纬路26号,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的官邸。这座罗马式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楼内装饰豪华,木雕精美,见证了那段动荡的历史。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对该馆进行整修,成立了东北博物馆,1949年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1959年,更名为辽宁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博物馆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幅描绘宫殿建筑的大画作,上方写着“山河与共”四个大字,下方则标注着“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门口的游客们或驻足欣赏,或拍照留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历史的好奇与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博物馆的大厅,宽敞明亮的空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高高的天花板上装饰着大幅壁画,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这里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场所,更是文化的传承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来也巧了,每逢周一闭馆的,就因今天有一项特殊的为公众展示的作品,才得以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进展馆就看到了一幅排队等待参观的画面。人们有序地排成一队向前慢慢移动,就为了一睹其“真容”,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期待。这队伍怎么也需要排上2~3小时…这种井然有序的参观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其魅力与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也非常有幸加入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瑞鹤图》不仅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见证了北宋的繁荣与辉煌,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瑞鹤图》‌是北宋宋徽宗赵佶的杰作,创作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十六,正值上元节次夕。当时,一群仙鹤在皇宫上空盘旋,宋徽宗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亲自提笔描绘了这一景象,并题记及诗,形成了集绘画、诗文、书法于一体的传世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瑞鹤图》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其构图新颖,将界画与花鸟相结合,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上部以澄净的青色铺染天空,下部以工笔界画绘宫门瓦顶自祥云中浮现,仙鹤鸣叫回旋,形象生动‌3。画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各具特色,展现了宋徽宗独特的绘画技艺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瑞鹤图》的历史背景也十分丰富。宋徽宗时期,北宋并不宁静,但仙鹤来仪让他感到“统治有方”,因此创作了这幅画。然而,《瑞鹤图》并没有挽回北宋的国运,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被俘,画作散落民间。600多年后,画作再次现世并被收藏于清内府,后历经波折,最终被纳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1949年开馆以来,辽宁省博物馆经历了多次更名与扩建。2011年8月,新馆动工,2013年6月土建竣工,2015年5月第一期试开馆,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于2018年8月17日实现全面开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如今的辽宁省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的殿堂,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金塔,通高25厘米,底径10厘米,重360克。它裹在银卷内,以金片分段做成须弥座、塔身、塔檐和顶刹部分,再套合而成。塔下为圆形须弥座,上下各有三层叠涩,锤覆仰莲、卷草与牡丹花叶纹。塔身用一金片卷成圆筒形,正面錾出一门形长龛,周围铭文11行,由龛的右侧起绕读,依次记佛家偈语、造塔愿文与《法舍利真言》。塔檐锤出瓦垅,周缘饰火珠。檐顶锤覆莲,加圈饰,内镶珍珠,与塔刹的莲座共合成一组覆仰莲装饰。塔刹高耸,穿宝珠、法轮、华盖等饰,塔刹为一葫芦形火珠。华盖周缘下垂璎珞,系以小珍珠粒、小金叶与镂孔三花式金叶交错穿缀而成,技艺精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树状金步摇位于辽宁省博物馆‌。这件金步摇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高度达到了27.3厘米,展示了十六国时期前燕的精美工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树状金步摇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刻花、镶嵌和锤揲等多种技法。它的形状像一颗高大的树,树干和树枝采用金银细线精细制作,树叶和花朵采用薄金片。基部为方形,四周各有两个小孔,下部孔用以穿耳,上部孔均穿树枝。连接基部的树干呈椭圆形,中部有花形镂孔。在树干和树枝的末端悬挂几个金银铃铛,轻摇发出清脆的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是当时从罗马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外历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器表梢闪淡绿色,半透明,体横长。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放得稳,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这只玻璃注于辽宁朝阳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是五代时期瓷器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文物规格: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独具匠心,为耀州窑的精品之作,也是北方青瓷的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这种造型也是目前出土唯一一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块展板展示了契丹女真的文化起源与特色,详细介绍了这两个民族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成就。通过这些文字与图片,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民族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个展示柜中,看到了一件古代金马盘胸饰。这件文物由多个部件组成,造型精美,工艺复杂,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与审美情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学唐比宋”展区,看到了辽金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吸纳。辽金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了隋唐以来的中原传统,逐步消解契丹传统的部族体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女真早期实行勃极烈制,在攻取辽、北宋时,将所获出行仪仗、图书典籍、礼乐器用等全部运回国都,开国礼仪一开始就参用了辽宋。辽金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连续性体现了华夏正统的高度认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幅猛虎图案的壁画展品让令人驻足良久。这幅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猛虎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跃出画面。这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件白釉黑花葫芦瓶文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件金代时期的作品,造型独特,釉色温润,展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葫芦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与福禄,这件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张投影画面展示了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诗词深情而哀婉,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画面中配有一副图案,与诗词相得益彰,让人沉浸在诗意的世界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件铜鎏金凤纹女冠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这件文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凤纹女冠不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三彩釉印水波流云纹扁把壶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辽代时期的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扁把壶的造型独特,釉色斑斓,展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件酱釉带盖鸡冠壶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这件辽代文物保存完好,表面呈现出深灰色调,上面覆盖有一层白色的斑点状纹理,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沧桑的感觉。它的形状独特,带有圆形的口沿和平底设计,顶部还有一个小孔用来透气或倒置液体。这件藏品见证了古代中国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脉一统”展区展示了多元文化的融聚与统一的文化认同。辽金时期各族群在交融中共创造璀璨的文化,由于统治者的尊重和采纳,汉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都有体现。草原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中亚、西亚,促进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传播,使这一时期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元和开放。各种观念通过交流与融合逐渐趋于统一,为之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认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个展示古代辽金时期文物的博物馆内部场景中,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人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明清时期展厅内的展板上写着“元明清时期”,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这个区域是一个大型的地图模型,上面标注着各个城市的位置和路线,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对白釉黑花龙凤纹罐饰展开图展示柜中的展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两个大肚小口的瓷器上分别绘着一条威猛的青色龙头和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图案,它们被巧妙地设计成环绕整个器身的装饰性花纹。这个精美的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以及当时人们对吉祥寓意的美好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白色的陶瓷碗上绘有一条鱼儿游弋其中的画面,背景则是由黑色线条勾勒出的水波纹图案。这件文物不仅造型优美,更寓意着吉祥与富饶,让人感受到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家”款穿花四凤纹镜是一件来自宋朝的艺术品,被展示在一个透明玻璃柜内。镜子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四只凤凰栩栩如生,仿佛在空中翩翩起舞。镜子旁的二维码,让观众可以扫描获取更多关于这件艺术品的信息,增加了参观的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中的玉玺种类丰富,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玉玺。‌</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的玉玺‌:商周时期,玉玺主要用于行施职权和作为征信凭证。春秋战国时期,玉玺的使用更加普遍,官私玺印质地以铜为主,大多随身佩带,文字及形制风格因地域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的玉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的印才能叫“玺”,臣子、官吏用的印叫“印”。汉代私人用印数量多且形式丰富,印文除了姓名外,还常加上吉语、籍贯等辅助文字,钮制多样‌。</p><p class="ql-block">‌唐宋元时期的玉玺‌:唐代官印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朱文逐渐代替白文,印背开始有年号凿款。宋代开始流行签字式的花押,印文表现形式更丰富。辽、西夏、金、元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玉玺‌:明代中叶起,文人治印之风渐盛,篆刻与文人书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艺术。清代篆刻在技法与理论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流派繁多‌。</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的经典如意之一是铜胎鎏金嵌玉如意‌。这件如意通长40厘米,首面10.9×8.9厘米,曲柄长36厘米,宽3.7厘米,曲尾6.1×4厘米,重650克。其设计独特,头作灵芝柄微曲,首面、曲柄为空心鎏金铜胎,尾部嵌入青玉。首面镶青玉,嵌有兰、绿等色的五蝙蝠图案,曲柄中部用红、蓝、白、绿四种玉镶嵌“吉祥如意”篆书四字。曲柄上下部刻有八宝图案,首侧面刻有雷纹。如意供指划或赏玩之用,清代如意多饰以吉祥图案或镶嵌红、蓝宝石,象征长寿‌。</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的玉器收藏丰富,包括多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玉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山文化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玉猪龙‌:这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之一,高15厘米,宽10.2厘米,厚3.8厘米。玉猪龙的形象为猪首龙身,象征着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通常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红山文化中社会地位、等级和权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佩‌:这件玉佩长22.5厘米,宽11.5厘米,厚0.5厘米,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造型抽象、幻化而神秘,中心透雕卷云纹,四边卷角,背面有四个鼻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代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浮雕女织图碧玉插屏‌:这件插屏长34.5厘米,宽24.7厘米,厚1.45厘米,一面浮雕妇女养桑上箔的情景,另一面浮雕妇女织布的场面,生动逼真‌。</p><p class="ql-block">‌兽衔环耳青玉簋‌:这件玉簋通高14.8厘米,宽21.8厘米,仿铜簋式样,透雕龙首形双耳,兽吞式三足,器腹与盖的外壁浮雕饕餮纹和雷纹地,极似青铜器的庄重肃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他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辽荷叶式琥珀饰‌和‌覆叶琥珀饰‌:这些琥珀饰品是辽代的文物,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青白玉耳杯‌: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玉耳杯长10.45厘米,通宽8.1厘米,是古代的饮酒器皿,淡青色玉质,器体为瘦长的椭圆体,腹较浅,椭圆形圈足‌。</p><p class="ql-block">‌描金云龙纹青玉碗‌: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玉碗口径11.5厘米,底径5厘米,高5.2厘米,内外壁均以金粉描绘四条两两相对的龙纹,内心还绘一盘龙,底心描金楷书“乾隆年制”方形章‌。</p><p class="ql-block">这些玉器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玉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