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行·楹联匾额欣赏

<p class="ql-block">  秋冬交替之际,有幸到文风昌盛的皖南一带游览参观。沿途到处是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徽派建筑古村落。明清徽派建筑的风格用一句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概括就是</span>:粉墙黛瓦马头墙,雕梁画栋水归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清两代徽商遍及全国各地,经营发展达到顶峰。致富以后的徽商们回到家乡,都喜爱大兴土木,营祠建房以光宗耀祖。以致墟落处处,亭台楼阁遍地。</span> </p><p class="ql-block"> 走近这些建筑,你会发现除了精美、恢宏的建筑外,在这些建筑的大门、中堂等地方还普遍悬挂、张贴着寓意深刻的楹联、匾额。这些楹联、匾额给建筑增添了非凡的文化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黟县西递、宏村等古村落景区中见到的楹联匾额,许多就是其中的佳作。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隋朝大业元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结束,1300多年间,全国共录取进士10万余人,其中徽州进士1000余人、状元31位。徽商们成功的重大因素是自小成长在这样一个文风昌盛的地方。徽商们</span>大多自身有文化,而且重教化,讲人伦,善交往。他们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一幅幅楹联体现在建筑上。以期住在里面的子孙后代能时时诵读、日日反省,永续家族能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先来看一下宏村汪氏宗祠门口的楹联:</p><p class="ql-block">“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点明了这个家族的显赫历史!</p><p class="ql-block">“水绕宏村一渠碧玉千家分,花拥南湖两岸浓华万树发。”‌描绘了宏村独特的水系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传颂了宏村汪氏76世祖、时任族长汪辛的夫人胡重对宏村做出的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还有承志堂的“淡泊明志,清白传家。”;</p><p class="ql-block">“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天井廊柱上有一副楹联:</p><p class="ql-block">“惜衣惜食,非是惜财缘惜福;</p><p class="ql-block"> 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莫求人。”</p><p class="ql-block"> 告诫子孙后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同时追求名利则要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来实现。</p> <p class="ql-block">“诗书执礼,孝悌力田。”;</p><p class="ql-block">“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p><p class="ql-block">“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p><p class="ql-block"> 无不是教育子孙后代要多读书多行善、心胸要开阔!</p> <p class="ql-block">再来欣赏西递古村旷古斋的楹联:</p><p class="ql-block">“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p><p class="ql-block">“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p> <p class="ql-block">瑞玉庭的“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 中来 。”;</p><p class="ql-block">五伦:是指古人所认为的五种人伦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p><p class="ql-block">六经则是指古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乐经》。其中《乐经》已经失传。</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整体意思是,要想事业成功,首先需要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写锦绣文章,则需要深入研读经典著作。</p> <p class="ql-block">“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p><p class="ql-block">这副悬挂在西递古村"瑞玉庭"中的这幅楹联,是一幅罕见的改字联,上联的"快"字少了一点,而"辛"字却多了一横,下联的"多"字少了一点,而"亏"字又多了一点。主人是想通过这种改字的方法,使子孙后辈须牢记:无论做人、做事,想要获得成功,则必须"享受快乐少一点,付出辛苦多一点,贪图便宜少一点,甘愿吃亏多一点"。</p> <p class="ql-block">西递古村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桃李园”堂前的“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p> <p class="ql-block">从这副联可以看出明清徽州人重视读书,同样重视经商,认为经商也有好出路。能在论"士农工商"等级的封建社会,将经商与读书摆在同等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逰逍遥”</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副全是之字底的特色联,表达对客人的祝福以及人生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p> <p class="ql-block">  古徽州人认识到许多人只关注给子孙后辈留下金银财宝,而忽略进行丰富的知识教育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培养。儿孙们对轻而易举得到的家业可能会毫不珍惜,很快便挥霍一空而致家道中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此把好的家风和谋生手段</span>传给后代,家族就一定能兴旺发达。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积善便是最好的家风,把这种关心别人的美德传承下去。同时通过</span>读书明礼,才能正确传承从善的美德、掌握合适的谋生手段。</p> <p class="ql-block">到西递的胡氏宗祠再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孝敬父母长辈的"孝"摆在首位。"孝"字的上半部是"老"字上一半,下半部是个"子"字,老在上,子在下,子孙尊敬老人便是"孝"。而历代帝王也推崇以孝治天下。</p><p class="ql-block"> 在胡氏宗祠"敬爱堂"影壁上悬挂着一个一米见方的大"孝"字,这个字被称为中国第一“孝”字。</p><p class="ql-block"> 这个字对于"孝"字的内涵作了极为形象的诠释,它充分发挥了中国象形文字的特点,右上方起笔转环处像是一挽着发髻而仰面上视的后生,而随后的一横落笔处,则象是双手抱拳作揖,再往后"子"字的横折处则像是单膝跪地,三个图像连起来看,则是一个仰面作揖孝顺长辈的后生;而"孝"字的左上方起笔处,则像是一向外突出的猴嘴,而随后的一横起笔处像是一伸出去的拳头,再往下的一撇象是踹出去的脚板,这三个图像连起来则是一个尚未进化成人,敢于胡作非为的畜牲。孝则抬头为人,不孝则为畜牲的理念,便在这"孝"字的起笔落笔之间阐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前面的“承流宣化”牌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流宣化”</span>源于《汉书·董仲舒传》,寓意着官员奉君命宣布恩德、教化百姓,使文化流传,百姓更有道德教养,国家也就会更加兴旺。</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的“承”字故意少了二横,意为当官的为民做事要一心一意。</p> <p class="ql-block">  古徽州民居上的优秀传统楹联、匾额还有很多很多,每一副、每一方都值得细细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