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清醒,过得糊涂

又一村

<div>【又一村】读书札记</div><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活得清醒,过得糊涂</font></b></h1><div> <font color="#9b9b9b">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font><br></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br> 在公元前400年,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争斗不断加剧,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远在万里之外的雅典,正在进行一场审判,法庭上坐着500人的陪审团,被审判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雅典最有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好像发生在两个星球上的事情,很难想象。<br><div><br></div> <br> 看《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因为网络上法律教授罗翔的多次推荐。现在网上大咖无数,但让人敬佩的不多。我关注罗翔是因为在口罩三年,他多次站在法律的角度为百姓说话,语言幽默犀利,他多次推荐:这是一生一定要看的一本书。他自己一年也要反复看好几遍。<div><br></div> <br> 这本书并不是苏格拉底所著,而是他的学生也是哲学家柏拉图在他被审判时作的记录,尽管是哲学的经典,但并不晦涩难懂,理顺一下,大概讲了这么几个意思:<br><br><div> 作为率先得知大家一无所知的希腊人,苏格拉底得到神谕:他有义务验证和指出大家的无知,让大家警醒并发奋学习——这就是他的启蒙事业。但是这样一来,他因为经常当场揭穿别人的无知而使很多人恼羞成怒,结果引来了官司。有一个叫迈雷托士的年轻人起诉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是:第一,苏格拉底不敬神;第二,苏格拉底教唆年轻人,把年轻人都带坏了。</div><div><br></div>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者柏拉图 <br> 针对这两点指控,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进行了申辩。他的申辩充满了他的哲学观点:<br><br><div> 一,他没有对神的不敬,他只是对神谕有点怀疑,为了证实神谕是否准确,他才四处寻求答案。其中讲述了最富苏格拉底特色的智慧观:“无知之知”。</div><div><br> 苏格拉底有个学生一次跑到神庙里求谶,得知“世上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学生告诉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自己觉得毫无智慧,会不会是神搞错了?因为神庙的祭司们每次都会叮嘱:每一个祈求者都必须对神谕作出自己的判断。他想去亲身印证一下。先后找了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最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跟他们交谈后,发现因为有一技之长个个都是以为一切全通的草包。最终苏格拉底明白了,神谕讲的对。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div><br> 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是通过和不同的人对话,通过对伪知识的不断否定,在不断地省察中否定不美好的生活,寻找到朝向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即并不肯定什么是知识,而只是不断否定各种伪知识。当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就是最无知的时候;当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才是开始有所知。<br></div></div> <br> 二,他并没有教唆青年,只是希望青年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质疑不要盲目迷信。<br><br><div>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把某些观念灌输给人们,而是激发人们关爱自己的灵魂。一个使学生重复自己的学说的教育家,只是教师,而一个能够使学生创造出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方式的哲学家,才称得上导师。<br><br></div><div> 他的罪行是否成立,是由雅典城邦500人组成的陪审团来决定的。真话是要得罪人的,谎言往往容易接受,他的申辩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苏格拉底的申辩结束后,审判第一轮投票结果是281:220——以61票的微弱优势判处苏格拉底有罪。原告建议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不过苏格拉底可以选择无期徒刑、罚款或者流放。结果竟被苏格拉底一一否决,他认为他像个牛虻,刺醒了在麻木中沉睡的雅典人,是神赐给雅典人的福利,是雅典的国宝!他提议要让他在给雅典作战英雄和奥林匹克冠军的国宾馆用餐!由于苏格拉底的认错态度不够诚恳,甚至 “狂妄”。他成功地激怒了更多的陪审团成员,最后,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div><div><br></div> <div> 苏格拉底讲到,他想活着有一千种方法,但他愿意为了正义和真理去死。苏格拉底的死亡观也很有意思,他觉得死亡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死亡像是一场熟睡,试问天下人,能比一晚酣睡更幸福的事有多少呢?而死亡作为没有止境的酣睡真是太幸福了;另一种可能是灵魂去往别处,在那个地方可以见到已死的人,这样的话能够见到已死的正直人和智慧的人,这也很好。所以不管怎样,死亡可能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坏。分析完这一切,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说了最后一句话:<br> “现在我们各走各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div><div><br></div> <br> 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div><br></div> <br> 雅典是最早的民主国家,苏格拉底是雅典最伟大的哲学家,结果这个民主国家还把自己最值得自豪的哲学家给判了死刑。这是为什么呢?在大家歌颂盛世的时候,他非要发表盛世危言,扫大家的兴,于是引来口诛笔伐。但真到衰乱降临,大家突然从故纸堆翻起那些苦口婆心时,已经太晚了:先知尸骨已寒,河山沧海桑田。知识分子的命运大抵如此。<div><br></div> <br> 这本书不厚,只有五十几页,也不是很难读。我想罗翔推荐的意思就是希望阅读这本书的人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不随波逐流,要活个明白,要为了真理在所不惜。<div><br></div> <br> 罗翔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口罩三年,电视上、网络上经常出现各种专家一派胡言滔滔不绝。这些专家之所以能忽悠众人。除了挂着“专家”的头衔,还有就是盲目迷信专家的芸芸众生。我想罗翔的意思很明白,希望大家多反思、多判断,多问一个为什么?<div><br></div> <br> 苏格拉底甘为真理、为信仰赴死,因为他是一个崇高的人,他的死会让后人铭记。而芸芸众生就没必要了这么执著了,为同样的理由赴死,一个重于泰山,一个轻于鸿毛。<br> 当然,像苏格拉底这样活着很清醒,但这样活着也会很累,因此我感到保持清醒的头脑活着,用糊涂的方式生活。对芸芸众生来说《苏格拉底的申辩》只是说教,余华的《活着》才更有实际意义。<br><div><br></div>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