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跑界有种惯例,越野爱好者自发的闭环跑高原九大湖泊,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群,叫《九湖神龙榜》,大家戏称要去疯人院里排座次,第一个完成九湖的为是风,尊称为疯人院院长,后续的自有人审查排序,只是你得把你自己的环湖轨迹呈报上去,这个群现在的群主好像是叫杀姐。前一百名环完九湖的称为长老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越野爱好者,无不以环完九湖为荣,有的人好几个湖都重复环过好多次了,我知道的岁数最大的鲁大姐在七十出头时就环完了九湖。这次北京行知探索公司,就发起了高原九湖联赛,打算用三年时间完成第一轮九湖挑战串串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月23号,程海52公里,24号泸沽湖56公里,加上月底30号的洱海127公里,这就是第一年第一轮的头三个湖。程海,泸沽湖我都是第一次见识她的尊容,程海我过去吃过它的保健品…螺旋藻。而泸沽湖看过无数的美篇,美照和故事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是生活在云南、四川泸沽湖周围的族群,大约有四万多的摩梭人,大部分居住在处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的藏彝走廊,主要集中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泸沽湖畔地区。摩梭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语的东部语言,但没有属于自己族群的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的先祖是河湟地带游牧的羌后,秦汉时南迁定居在今四川盐源地区。经汉晋三百余年的发展,摩梭部落的政治、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驱逐原来生活在毗邻盐源县宁蒗[làng]地区的吐蕃人,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唐朝时摩梭人的聚居地处在唐王朝、吐蕃和南诏三个势力之间,战乱和民族矛盾使摩梭生存艰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信仰达巴教,崇尚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带有明显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女性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摩梭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实行分餐制,以玉米、水稻为主食,酥油茶、苏里玛酒、猪膘肉是摩梭人的特色美食;服饰多用棉、麻、毛等材质做成;婚礼传统上实行走婚制。摩梭人还有属于本族群的盛大节日如三朵节和转山节,在转山节上跳的“甲搓舞”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巴教是摩梭人信仰的宗教,它基本上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介于巫术和宗教之间。达巴教没有文字记录,千百年来依靠口传继承。其核心观念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女神崇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自然灾害较多,对大自然充满敬畏。认为万物有灵,山、水、日、月、风、雨、雷、电、木等自然物质都有神灵,能够赐福降祸,所以他们产生了许多对山水树火的祭祀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灵魂在他们看来是不灭的,摩梭人在有人死去时首先要请达巴喊魂,否则死者的灵魂将永远处在漂泊之中得不到归宿。对灵魂的崇敬令摩梭人产生了频繁的祭祖活动,因为他们觉得祖先的亡灵可以照拂子孙的行为,祭祀亡灵以便保佑子孙后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巴教中,女性因繁衍子孙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摩梭人保留了母系社会的形态,崇尚女神崇拜。达巴教对摩梭人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族群认同以及母系氏族文化血脉有重要影响,形成了摩梭人的精神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泸沽湖畔周围的摩梭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使用摩梭话,有的摩梭人还兼通藏语。摩梭人把能否说摩梭语视为族群鉴定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们对摩梭语有着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所以,摩梭语是摩梭人的主要交际工具,对于维系族群情感和语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大部分摩梭人都掌握汉语和摩梭语两种语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为母系社会制度,认为一切生灵都出自母腹,万物之中应该以母性为尊。所以女子是根骨,缺位就是断了血脉,如果家庭中出现没有女继承人的时候,就会想办法过继养女去延续家族血脉,摩梭人普遍存在着母系家庭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母系社会的存在,摩梭人中“舅舅”的地位尤其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舅舅被划归为直系亲属,甚至将“父亲”和“舅舅”的称谓混用。舅舅在家庭之中充当汉族中父亲的角色,有抚养子女的责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在进食之前,需要将菜分给每一个人,采用分餐制。负责分餐的女主人根据吃饭者的食量和每日劳作的强度来分配吃食。摩梭人以玉米、水稻为主食,其他还有小麦、青稞、洋芋等,干萝卜丝、干鱼、酸腌鱼、酥油茶等都是常见菜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擅长制酒,苏里玛酒是自饮和待客必备的酒,以青稞、小麦、大麦等为原料,加上火草、黄苓等多种草药进行发酵,味道清香甜美。猪膘肉是一种在冬天制作的传统美食,将整条猪除了头骨以外的全部骨骼都剔除,再用各种调料研制,缝成琵琶状,所以也称“琵琶”肉。还有一种青刺果油,用摩梭当地的野生植物青刺果为原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的民居呈长方形,是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当地将其称为“木罗子”或“木楞房”。房屋的高度由圆木的圈数所决定,基本上在19圈到21圈之间,这数字是摩梭男女适龄婚配的象征。房屋顶部屋脊高檐低,整幢房屋由木质材料构成,使用相互交错的原木叠置成墙体,具有围护和承重双重功能不使用钉子和砖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房屋一般门槛较高,防止鼠类和羊犬进屋。摩梭人通常是组成十几个人的大家庭共居,从实用性出发,摩梭人的典型住宅通常是由4幢“木楞房”围合而成的四合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山节。摩梭语称“俄过”,又称“日则过”,“日则” 和“俄”都意为山、“过”为转。转山节起源自摩梭人的自然崇拜,他们根据格姆山的自然地理情况进行农耕,把即将丰收的时节定为转山节。因此农历七月二十五是摩梭人的转山节,用来祭祀山神,祈祷五谷丰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过转山节会穿上传统服饰,走到格姆山进行祭拜活动。之后,人们会在山下进行野炊,主要食物是摩梭的传统吃食如猪膘肉、苏里玛酒等。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进行赛马、荡秋千、跳舞、对歌等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祭祖节在农历十月,是家族性活动的节气。举行活动时用青冈叶搭一个棚屋,表示请祖先进行休憩。然后达巴在青冈叶上覆盖一层猪油,之后开始念经请回祖先,把饭菜敬给祖先,期望祖先保佑在世的人们身体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最后家族里所有成员坐在一起吃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有三种婚俗形式。一种是母系家庭,摩梭保留了母系社会制度,在婚俗上采用走婚制度。主要特点是男女不结婚,男子夜晚到女家居住,第二天早晨离开,双方不构建共同的家庭。走婚以女方为主体,只要对男子闭门不纳关系就算作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交往过程中,子女全部由女方来抚养,财产完全按母系继承。第二种是双系家庭。女方到男方家居住,之前女方所生子女,由男方收养或过继,男子正式娶妻后婚生子女,其世系按父方计算。这些父系家庭成员同女子走婚所生、世系仍按母系计算的母系家庭成员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双方享有平等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第三种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同其他民族的婚姻制度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到13岁举行成人礼,仪式一般在春天举行。女孩踩在猪膘和粮食口袋上,右手拿饰品左手拿麻布或麻纱。仪式的母亲会把少女的麻布长衫换为成年女性的服饰,之后请达巴向祖先、灶神祈祷。男孩要举行穿裤子仪式,换为成年男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男性成人礼的仪式上手握两米长矛,从屋顶翻越而过。长矛上会挂一面旗子和一把长刀,由男孩舅舅授予。最后,少年需要向参加仪式的客人叩头敬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哈巴拉”是摩梭人的山歌,这类调子在摩梭人地区非常流行,受众广泛,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演唱。它的唱词不固定,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表现对象、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即兴创作。旋律高亢宽广,富于激情,但节奏比较舒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哈巴拉”山歌演唱形式多样,既可以对唱也可独唱。一般在节日祭祀或庄严活动时会唱史歌,如《创史歌》《人类的起源》等,史歌一般音调宏伟、旋律短促,有明显的叙事特点。摩梭人在过春节、转山节等节日时会纵情高歌,演唱一些年节歌如《过年歌》《祝福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能歌善舞,最为流行的是打跳,又称为“甲搓舞”,“甲”为“美好之意”,“搓”是跳舞的意思,合起来意为在美好的时间跳舞。有传说称这种舞蹈是古代摩梭人为抵御外族入侵演变而来的,当部落遭遇外族侵扰时,部落头领发动所有人围着火堆不断着大声呐喊,营造震天的声势,再加上强有力的跺脚声以及熊熊烈火使入侵者望而却步,不敢上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表示对胜利的庆祝,摩梭人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逐渐形成了摩梭人独特的“甲搓舞”。舞蹈的开始会有领头者起舞,领头者需要长于吹笛子或葫芦笙,舞步整齐粗犷,富有气势、节奏感强。跳甲搓舞还是摩梭人一年一度的“转山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当祭祀完毕后,人们在山脚下载歌载舞,通宵而达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且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首先,反映了摩梭人这一群体独特的文化习俗。像《献给母亲的歌》《阿夏情歌》等歌谣,反映了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和走婚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些习俗歌如“祭锅庄”和“成丁歌”组成的习俗歌,反映了新房建成的庆祝仪式和小孩举行成人礼时的情况。第二,体现了摩梭人传统的宗教观。《达巴祭祀歌》祭天、地、山,反映出摩梭人的原始宗教崇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灵能够帮助人类战胜鬼魅。表达了对生命归宿的认识。《丧葬歌》体现了摩梭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来到世界上就要好好生活,死去也应坦坦荡荡,正如花草有枯荣,人的生命也有生死的轮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赛马。赛马是摩梭人的传统体育项目。摩梭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马是必备的工具,因此赛马是摩梭人传统体育的重要项目之一。赛马在摩梭人中俗称 “跑罐子”。每年的转山节中,摩梭人都会举行赛马比赛,主要包括 “劲赛”“环形跑”“表演赛”“小走”“骑射”等几种主要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劲赛”比拼的是速度,“耐力赛” 强调的是耐力,竞赛者需要围绕赛场驾马跑圈,圈数最多的人即为胜利者;“表演赛”是指骑马者在马背上进行表演,对骑马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在马奔跑的过程中捡拾起摆在地上的物品,以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为比赛的评价标准;“小走”即为看马的体型和步伐,以完美者为优;“骑射”是比赛者一边骑马一边在马背上射箭,射中目标就算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划猪槽船。猪槽船即“独木舟”,以一根完整粗壮的树木为原材料,将其中间镂空,两头削尖而制作成,因为外形和猪槽相似而得名。随着时间的发展,摩梭人的猪槽船已经变为由多块木材共同组成的木船,可以承载一人或多人。猪槽船既是日常交通工具,又是娱乐活动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在泸沽湖地区“划猪槽船”已经成为一项比速度的竞赛项目,居住在泸沽湖的摩梭人每逢盛大节日,都会以村或户为单位在泸沽湖举行划猪槽船比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摔跤。摩梭人称为“占占夺一抱腰”,通常在 “转山节”时候举行。 “占占夺”有特定的比赛要求,参赛者必须要通过抱腰的形式把对方摔倒在地,其他方式不算作数。摩梭人举行 “占占夺一抱腰”的体育活动,目的不在于获得胜利,而是在举行节日庆祝时的娱乐活动,是亲朋好友进行娱乐的项目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泸沽湖被群山环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湖水清澈碧绿,周围山峰在湖的映衬下更显壮丽。湖中有个别名为“情人树”的孤树,成了情侣们表白爱意的浪漫背景。另外,湖岸边还有大片的草地和野生花卉,吸引了众多自然爱好者和摄影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泸沽湖水宁静如梦,明亮如镜,将四周山色和天空的色彩揽入怀抱,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墨画。泸沽湖的湖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流云的变幻。清晨,湖面被朝阳染上一层淡淡的金黄;黄昏,夕阳的余晖将湖面映照得如诗如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湖水的颜色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或碧绿如玉,或深蓝如墨,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湖面上,偶尔会有几艘独木舟划过,打破湖面的宁静,却也为湖面增添了几分生气。船桨破水的声音,像是大自然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湖岸边,落地的松叶和沙石被湖水轻轻卷走,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四周的山色与湖面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湖的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和连绵的山峦,为泸沽湖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诗意。湖中的岛屿像翡翠般点缀在湖面上,给泸沽湖平添了几分灵动。无论是欣赏湖面的波光粼粼,还是沉浸在四周的山色之中,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尽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湖泊面积为50.1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内有一小岛,周边主要居住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天的泸沽湖是美丽的,是清新的。湖水清澈见底,水性杨花在水底清晰可见,还能看见小鱼在水底嬉戏。在四季如春的湖边站一会儿,清新的空气和山林那迷人的气息迎面扑来,好像在仙境般一样。微风拂过,原本美丽的镜子破碎了,我的美梦也醒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晚,泸沽湖迎来了寂静,星群密布的星空,为原本普通的黑夜,增添了一丝美好、一丝乐趣、一丝欢乐。当人们还幻想美好未来时,星空已经做到了,做到了让旅者不那么疲倦,不那么没有自信,不那么满身压力。如果你觉得心里不舒服,来看看这些让人愉快的星空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瓦俄岛是泸沽湖中的著名岛屿。清修《盐源县志》上称:“勒得海,县西百里,亦日鲁枯湖。中有三峰,谓之三岛。与云南丽江府接壤。”其中,湖西的谢瓦俄岛,又称锦绣山尤为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象泸沽湖:晨光洒在独木舟上,背景是格姆女神山和黑瓦吾岛。大姐用力划着船,帅哥拿船桨当舵用怡然自得。独木舟,恍惚回到洛克那个年代。在泸沽湖的十七年里,洛克与当地永宁总管阿云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以后,当洛克重回到泸沽湖的时候,永宁总管已经过世.洛克故地重游,睹物思人,无法抑制自己悲伧的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3年,阿云山辞世前让她贤惠的妻子格则永玛,把他的印签投入湖中。1958年格则永玛投湖自尽。他们的二儿子就是著名的洛桑益世活佛。前景是里务比岛,中景是黑瓦吾岛,背景是格姆女神山。愿所有的漂泊心有所往!</span></p> <p class="ql-block">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博士曾经在瓦岛住过整整8年,他实地考察走访、采集标本,与摩梭人的关系非常好,摩梭人对这位已故的异国朋友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民间,多数人又称那座岛洛克岛。泸沽湖永宁土司的大总管阿云山曾经住在瓦岛,阿云山出身名门贵族,据说还有蒙古人血统,系元世祖南征大理时在永宁的驻兵,元世祖驻兵南征大理完毕北返的时候,留下一位蒙古将军在永宁做管民官,阿家这一族人就是这个蒙古将官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事者改称为洛克岛,岛上长满了茂密的植物,岛中央的峰顶处有一个玛尼堆,玛尼堆四周的经幡,已被风雨洗刷得褪了色,它是洛克岛的标志。岛上最大的一棵树,是洛克博士上世纪20年代初期栽下的,如今是泸沽湖一级保护植物。</span></p> <p class="ql-block">黑瓦俄岛位于泸沽湖西北半湖的中央、里务比岛的西北侧,又称“土司岛”、“奈络普”、“黑瓦俄岛”、“里娃俄岛”、“谢瓦俄岛”,纳西语称“恒瓦古”。岛上葱郁的树木是蛇与野鸭的天堂,因为夏季雨后岛上出来晒太阳的蛇特别多,因此当地人称这个岛屿为“蛇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岛离湖岸两千多米,远看疑是海市蜃楼。 早在明朝时期,丽江土司木生白或木增统治永宁区域时,里务比岛、黑瓦俄岛上就有人居住。黑瓦俄岛在历史上是具有军事价值的一个岛屿。因为它在湖的中心,在步枪的射程以外;它高30多米,周围筑有围墙和有炮眼的瞭望塔,可防卫来犯盗匪的袭击。</span></p> <p class="ql-block">习惯的人愿意叫洛克岛,因为洛克曾住在这个岛,还因为好记。有的标牌标的是媳娃俄岛,寺庙却成了谢瓦俄寺。卖的地图上标的是黑娃俄岛(湖心岛)。名称真是乱得很。小岛既不高也不大,但位置绝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宁土司府总管阿云山于上世纪初黑瓦俄岛修建了别墅和房屋,之后这里便成为四方宾客荟萃游览和土司府议事的中心。多年后,热爱家乡泸沽湖的总管阿云山因病去世,热闹喧闹的海岛逐渐人事零落,海岛别墅也毁于当时的革命运动,仅存遗迹。现在的黑瓦俄岛上有由大落水村村民集资修建的寺庙,总管的别墅也被列入修复计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有些美妙的时刻已经深深地印入脑海,每一想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内心便充满了喜悦,也非常愿意也人分享。洛克从木里到香格里拉,过了丽江来到泸沽湖。壮丽的风景让人震撼,特殊的风俗民情让人大开眼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洛克之路的名称由来,是1922年到1949年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中国的滇藏、川青以及甘南展开的一系列探险和植物研究时曾走过的路线。1924年5月,约瑟夫·洛克从丽江出发,经木里、亚丁,最终到达稻城,全长100多公里。其沿途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并把这段经历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轰动一时。洛克所走线路后来被人们称为“洛克线”,是世界各地探险者心中的传奇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洛克线以丽江为起点,中途经木里,最终到达稻城。起点的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滇川藏大三角区域,金沙江中游,云南省西北部,东接四川凉山,攀枝花,南连大理剑川、鹤庆、宾川三县及楚雄大姚、永仁两县,西、北分别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毗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终点稻城县则是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边缘,甘孜州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侧。稻城县南北长174公里,东西宽63公里,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境内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2000米,垂直高差达4032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洛克线终点的稻城县地处亚热带,由于青藏高原复杂地形的影响,使稻城呈现青藏高原型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垂直分布成三种气候带,即高山寒带、山地寒温带、山地暖温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段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公里”。途中的雪山、圣湖、蓝天,还有那围栏中的牦牛绵羊、傍晚时山谷间炊烟等。还有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百年藏寨。“洛克之路”连着卓迭两县的友谊,也成为连接两地风景和文化的景观长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4年,洛克从丽江出发,由南向北穿过金沙江峡谷、路过泸沽湖,进入木里。其在泸沽湖时住进了湖心一座叫黑瓦峨的小岛,这座平静美丽小岛被称为洛克岛。洛克曾在《中国古纳西王国》一书中,这样描述:“小岛像船一样浮在平静的海上,一切都是静穆的,真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9月9日,在泸沽湖进行祖母舟比赛。祖母舟比赛分为男队和女队,是“转山转海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是摩梭传统民俗活动,具有全民自发性、参与性,包含祖母舟比赛、传统赛马、甲搓舞等反映摩梭人热爱生活,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永宁镇狮子山脚下,则举行传统赛马比赛。泸沽湖被誉为“东方女儿国”,这里拥有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母系部落,专家们称其为人类社会“活化石”。泸沽湖周边主要居住着摩梭人、纳西族、彝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洛克在中国的传奇人生起于1920年。作为植物学家,其受聘于美国农业部来远东寻找治疗麻风病的大风树树种。1922-1949年间,洛克在美国农业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药物管理局、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燕京学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家单位的资助下,主要考察了中国滇、川、甘、青区域,绘制了区域地图,收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并出于对土住文化和泸沽湖摩梭人的浓烈兴趣,洛克记录下了将要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纳西文字、各种仪式,并严谨地在东巴文(传承文化的巫师)帮助下做了系统整理和研究。据说在泸沽湖进进出出了三次,前前后后住了八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岛上别墅,大门向南洞开,面对着洛水村。从大门往上行一百多米便是三米多高的喇嘛堆,从喇嘛堆步行十米台阶,是第二道门。门匾中间手书四个行体大字:“深明大义”。右边书有:“敬永宁总管阿奇奇”。进第二道大门内,再爬十级台阶,便进入四合院的第三道门,门在与主楼相连的大客厅侧面。客厅前有四根板栗色木柱,上挂有长联,中间挂一块横匾。大厅的右边有一间寝室,是美国洛克博士常住的地方。客厅镶有落地古色玻璃花窗,厅堂宽大,幽静明亮,阳光可直接照进厅内,站在厅内便可以观赏湖光山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合院南面的主楼有三层,主楼与左右两侧二楼相连,飞檐上的风铃在微风中不断发出“丁当”的乐声,四周透明的拱形玻璃窗,尽收湖光山色。经堂里设有用楸木雕刻的神龛[kān],神堂上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观音菩萨等佛像,壁上也画有各种各样的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2年,洛克最后一次来到泸沽湖,在他离开前,在海岛亭子的左壁上写下了一段英文:“若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泸沽湖,我说这话时,心中实在是十分难过,然而一个人年纪如此,不这么说又怎么说呢?……泸沽湖仍然美丽动人,但由于没有了我的老朋友阿云山,我在这里住也住不下去了,我只能有余恨地在这里向泸沽山水告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大跃进”年代,海岛别墅被人为毁灭了,一座人间天堂,终于成为了游蛇的世界——蛇岛。如今在那绿草、灌木丛中尚可发现昔日辉煌所留下的一点遗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