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境

寒塘渡鹤

<h3>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人生最高境界之一,一如人们常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真”就是不加修饰的本真之我,而正是基于这种以平淡为底色的真我,才能虚心接物、映照万类。狭义的讲平淡是指一个人的心境之美,广义的看,它是指一种中和之质。<br> 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里就非常强调“凡人之质,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当代大学者钱穆先生对这段话所含有的“平淡”精神推崇备至,他说:“我自己很喜欢刘劭《人物志》一书,认为他提出平淡二字,其中即有甚深的修养功夫。在我年轻时候读《人物志》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语,即深爱之,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br> 由平淡所体现出一个人的中和之质,是古代社会安邦治国、经世济民、堪当大任的选人用人的标准。唐处宰相裴行俭在选拔鉴赏人才方面,就以此为格而独具慧眼。人们都知道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在文学方面蜚声全国,当时朝野上下都希望能予以重任,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惟裴行俭的意见和大家不同。他说:“真正成大器者,一定先脚踏实地,谨慎行事,这样才能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王勃等四人喜好浮华,性格不稳,浅显易露,根本不是辅佐朝政的人才,只有杨炯略微沉稳持重,可以做令长。”裴行俭所说的踏实谨慎就是指一种平淡中和之质,没有平和稳定的心理在社会上很难历练成才的。当时很多人对裴行俭的看法感到若有所失。到后来果不其然的印证了裴行俭的说法,只有杨炯为盈川令,卢照邻因病而逝,王勃28岁去交趾省父时渡河溺死,骆宾王参与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生死下落不明。<br>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体现出“平淡”精神的不胜枚举。诸如,老子的“上善若水”之说,我认为用水来形容“平淡”之境最恰当不过了。水无色无味,象征着人格的隐忍与谦和,用一种无声无息平和的方式滋润万物而不争;不像光与火那般激情与炽烈,象征着情感的内敛与细腻;水虽无形,却可随方就圆而本质不变,可自性随缘而真如不变,这就是老子“涤除玄览”的精义所在。平淡可以使人心理保持一种相对静态,亦可返自照。人生有时就像一只装满液体的瓶子,摇晃过后,一旦安放在桌子上平静下来,就会出现沉淀物。人也是如此,经过情绪的躁动之后,平心静气思考,就可以凸现出人性中不为人知的潜藏部分,这也是复旧于平淡以后最为本真的显现。<br>  南宋大词人蒋捷有一首妙绝古今《虞美人》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以“听雨”为题,反映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不同生活况味。歌楼听雨,让我们看到了少年时期沉浮于声色之娱的欢乐情状;客舟听雨又让我们看到了壮年时期流落漂泊的悲苦生活;而僧庐听雨则让我们看到晚年时期看穿人生世相后的复归于平淡之境。</h3>